张 亮,李 洋
(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哈尔滨150069)
乳房炎是奶牛乳腺的炎症,是造成奶牛业损失最为严重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增多,及乳房组织发生病理变化。该病对生奶质量及产奶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并会间接危及人的健康。
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乳房炎的主要发病因素。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病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一般将病原微生物分为两类: 一类为接触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存于乳腺并通过挤奶工或挤奶机传播,包括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支原体等; 另一类为环境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沙雷氏菌等。引起乳房炎的细菌主要有以下几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乳房、乳头导管或损伤的乳头及其他部位的皮肤上,定居后很难根除,抗生素对其敏感性很低。本菌在乳腺的急性感染表现为高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乳腺发炎、肿胀、坚实、疼痛,慢性感染可导致乳腺的纤维化。
无乳链球菌: 是高度传染性专性乳腺寄生菌。引起乳房炎多为亚临床型,偶有急性暴发,使产奶量减少,其传染方式主要为接触本病区的乳房。
停乳链球菌: 为干奶期乳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感染时表现为发烧、乳区肿胀,并伴有异常分泌的片状凝块。
乳房链球菌: 是干奶期乳腺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其易感染性随干奶期结束而增加,干奶期未经治疗的奶牛最易发生。
临床型乳房炎症状明显,根据乳汁和乳房的变化,即可做出诊断。隐性乳房炎患牛乳房无临床病状,乳汁也无肉眼可见的变化,但乳汁的pH 值、体细胞数量、氯化物的含量显著增高,需要通过乳汁化验方能做出判断。
计算每毫升牛奶中的体细胞数是目前常用的鉴别牛只乳房炎的有效方法。各国对牛奶中体细胞数量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国将每毫升牛乳中体细胞超过50 万,定为乳房炎乳。
对隐性乳房炎检出率很高,是一种常规诊断方法,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患乳房炎时,乳中氯化物含量增加,电导率值上升。因此,用物理学方法检测乳汁电导率值的变化,可以诊断隐性乳房炎。
奶牛的泌乳是周期性的,乳房炎又分各种类型,因此对乳房炎的防治要根据泌乳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乳房炎的类型,选用以治疗为主,或者以预防为主的措施。
以治为主,杀灭侵入的病原菌和消除炎症症状。对临床型乳房炎治疗的判定标准为: 临床症状减轻和消失,体细胞降至正常范围(50 万/mL 以下) ,乳汁中病原菌转阴。
抗生素疗法: 主要采用抗生素局部治疗,病情严重者应全身性治疗。常规的方式是将抗生素等药物稀释成一定的浓度,通过乳头管直接注入乳池,可以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达到治疗目的。具体操作为,先挤净患区内的乳汁或分泌物,用碘酊擦拭乳头管口及乳头,经乳头管口向乳池内插入接有胶管的灭菌乳导管或去尖的注射针头,胶管的另一端接入注射器,将药液徐徐注入乳池内。注射完毕抽出导管,以手指轻轻捻动乳头管片刻,再以双手掌自乳头池向乳腺池,再到腺泡腺管循序轻度向上按摩挤压,迫使药液渐次上升并扩散到腺管腺泡。每天进行2 ~3次。
物理疗法: 认真热敷,按摩乳房,增加挤乳次数,对乳房炎的治疗大多是有益的。但对出血性乳房炎时,则是有害的。在挤乳后,每个患病乳区选用0.25%普鲁卡因溶液60 ~100 mL,或2%碳酸氢钠生理盐水溶液30 ~50 mL,经乳导管注入[1]。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病原菌侵入乳房,即使侵入也能很快被灭杀。隐性乳房炎虽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的异常,但发病率高,影响产奶量和乳的品质,而且容易转为亚临床型,应予以高度重视。
乳头药浴是防治隐性乳房炎行之有效的方法。挤奶结束后,乳头管括约肌尚未完全收缩,病原体极易从此侵入乳房。乳头药浴是在挤奶后,立即用药液浸泡乳头,杀灭乳头末端和乳头管内的病原体。仅此一项就可使乳房感染减少50%左右[2]。常用灭菌威进行挤奶前药浴,碘制剂进行挤奶后药浴。
盐酸左旋咪唑,简称左咪唑,是一种免疫性能调节剂,它能恢复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以7.5 mg/kg 体重拌精料中任牛自由采食,每日1 次,连用两天,效果较好[1]。投药后60 天,乳区阳性率下降,产奶量上升,乳蛋白、乳脂肪及干物质含量有所增加。
[1]王春璈.奶牛临床疾病学[M].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1.
[2]顾仁元.乳头药浴奶牛乳房炎效果观察[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