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颖
(山西省晋中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晋中 030600)
优秀建筑师都十分重视建筑本身的形象、空间、风格,关心人们是否喜爱自己设计的建筑,使用者使用是否舒适、方便等,但是除此之外,建筑是否尊重了周围的环境,是否为整个城市的形象提升做出了贡献等同样重要。一个美丽的城市固然要有高水平的建筑,但又绝不能仅仅是高水平的建筑的堆砌。城市美需要组织,也就是城市设计。
对于建筑设计必须回归到城市设计的层面,笔者认为需协调好以下三个方面。
城市的风格往往形成于一定的年代,如罗马的建筑,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世纪,就基本确定了城市的基本格调,在以后各个时期的建筑师经过十几个世纪的不断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了古罗马材料、色彩、装饰等等形式以及风格,使我们今天看到的罗马城仍然是非常和谐、统一。建筑的形式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巴洛克甚至到现代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中的“精神”是连续的,不变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场所精神”,它所给人的心理暗示是单纯的、明确的,因而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而探索各种建筑流派之间是否具有融合性,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它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直接撞击,贝先生充分考虑了玻璃“金字塔”自身的体量和与卢浮宫体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建成,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卢浮宫参观者的流线组织问题,而且从建筑艺术角度来说,玻璃“金字塔”也为卢浮宫广场艺术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建好的“金字塔”充当了卢浮宫前的喷水池一样的角色,不会影响整个建筑群的风格。可见,成功的现代建筑也是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
后现代建筑的倡导者们对历史的崇拜就更为明显,他们将古典建筑中的装饰符号加以抽象、简化,作为建筑形象的“旗帜”,插在自己的建筑上,一方面标明自己的追求,一方面也表达自己对历史的尊重。
在如何理解“协调”二字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旧城有着严整的格局,旧城中的胡同与四合院是老北京的突出特色,也就形成了老北京城的独特的城市“肌理”。奥运会的举办,北京组织了多次国际建筑招投标,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办公新址等一系列新奇特建筑拔地而起,名城北京变了模样。长安街上巨大蛋形的国家大剧院与不远的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之间是否和谐饱受争议。
笔者认为在这样重要的环境中做设计,应当尊重而不是打破北京这种历史的肌理。
建筑师应当自觉地研究城市,研究场所的精神与意义,从而使建筑融于环境而非强烈地自我表现。这样你争我夺,都想成为独特样式的所谓标志性建筑,而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毁了一座城市。城市气氛的创造不是一两个建筑师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精心的策划,需要几代几十代的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和认同,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使命。
拿一张罗马的地图,当把图中的建筑涂黑时,我们看到一张比较散乱的、没有规律的图纸,而当我们将建筑留白,将道路广场涂黑时,得到一张井然有序的图。罗马的街道,广场的布置是十分规整、考究的。它的建筑设计往往更重视照顾街道与广场的景观的完整性,建筑本身歪一点、缺一点的情况很多,却丝毫无损于它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方面的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十分重视外部空间,如故宫就是个典范。我们一方面看到严整的宫殿建筑,同时也看到十分方正、工整的院落系统,这些院落的存在衬托着宫殿的华丽与庄严。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中国的寺庙、园林、陵墓以及民居中,都十分注意建筑外部空间的组织。
对于现在的建筑设计,建筑外部空间的含义十分广泛,不一定是院落的、规整的,也完全有可能是沿街的、不规则的、随意的。一个建筑的外部空间的组织,关键在于得体、合理,并非越大越好。举例来说,天安门广场作为首都的广场,具有纪念性和实用性,其尺度十分巨大,但是合情合理。而时常在某县城的政府机构看到,政府大楼端座中央,两侧人大、政协、党委、司法顺序排开,中间空出300多米长、200多米宽的大路和草坪,其气派固然可以,但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装模作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的外部空间往往比其内部空间更能打动人。就如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感受往往比在人民大会堂或历史博物馆中更强烈。设计好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城市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城市美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城市的美丽,是由每座单体建筑组成的,但绝不是随意地组成的,而是应当通过组织而形成的。建筑的体型、高度,不应当由人随便确定,而是应当服从城市整体美的需要。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应当多高合适,屋顶采用何种形式,布置在什么位置,都需要统筹。有许多的国际性现代化城市是以其高楼作为城市的景观标志物的。当人们看到帝国大厦的尖顶时,便知道已到了纽约,而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的两支“尖角”和汉考克大厦的十字形风撑更使人对这个城市留下很深的印象;从金门桥望对岸,高楼丛中一座锥形的高层提示你已到了旧金山……一个城市的高层建筑的确意义非凡,它的设计不能仅考虑建筑自身的完美,更需照顾到城市的整体形象,照顾到城市轮廓的需要。
有的建筑即使不是高层,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十分关键,其造型设计也十分重要,不可随意。有的建筑处于街道的转角处,构成街道的对景,这样的建筑,必须从外部设计着手。
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项目位于一块3.64 hm2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贝先生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贝先生十分尊重这一特定的环境,建筑的设计在体型、体量、色彩、风格上都作了很好的呼应,同时又不乏创新的设计,如去掉了周围古典建筑中繁琐的装饰,代之以符号化的语言,使这个完全现代的建筑很好地融合于环境之中,而且通过许多精致的设计使建筑耐人寻味。他对于环境的尊重以及不拘于环境限制的创新精神十分令人钦佩。建筑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技术,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与周围特殊环境的协调。
东馆自身并不突出自己的轮廓线。其高度与周围建筑大体取平,绝不高出一点,而其屋顶设计也不过是平屋顶。但是,这个平屋顶上根据需要做了得体的变化,形式活泼,使建筑具有特有的轮廓线。
一座好的建筑,一方面从内、外两个方面去考虑,另一方面,还要对建筑的功能、空间、形象等要素进行仔细推敲,但更重要的是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建筑本身对于环境的贡献问题。
我们需要好的建筑,更需要好的城市。建筑师的理想不是仅仅盖房子,更高的追求在于建设城市,建设人们聚居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筑必须回归城市,建筑设计必须回归城市的设计。
[1]曾 倩.“自然”与“公众”双重价值取向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一个建于坡地的中心商业建筑为例[J].重庆建筑,2010(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