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耐,杜 建,侍建彩
(莒南县水利局,山东 莒南 276600)
彩沟小流域位居莒南县城东北40 km、甲子山主峰迪鸡峰东南侧,朱芦镇北部、绣针河上游,县域内面积15.1 km2。境内有大小山头20余座,主要支沟7条,沟壑密度3.71 km/km2。
彩沟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春、秋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干燥。区内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年最大降水量为1 314.2 mm,最小仅为491.9 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6.7 mm,且降水多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4%左右。10年一遇24 h最大降水量为156 mm,20年一遇24 h最大降水量为203 mm。
彩沟年最高气温38.9℃,年最低气温-19.2℃,年平均气温12.7℃,年日照时数2 458.9 h,无霜期203 d,年太阳总辐射量5 108.8 MJ/m2,大风日数年平均10.7 d。
彩沟涉及刘家彩、宋家彩、李家彩、张家彩、石汪、幸福山6个村居,总人口5 700人,人口密度为337人/km2。到1982年,人均收入120元,人均粮食220 kg。
过去的彩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大面积开垦种植,水土流失严重,1982年水土流失面积仍达12.09 km2,占总面积的80%,年土壤侵蚀总量达11.26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粮食亩产180 kg,年人均纯收入120元。1982年,彩沟被临沂市列为首批重点小流域,在临沂市和莒南县水利水保部门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制定了《彩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为把规划落到实处,各级人员把山、坡、沟3个水土流失源区作为水土保持工程的重点。山顶、山上部,发展松槐混交林,并限期退耕还林还草,先造后封;15°~25°的坡面,整修成水平阶或反坡梯田,发展高效果茶;15°以下的坡面整修水平梯田,发展粮食和蔬菜。沟道自上而下,先毛沟、支沟、后干沟,节节设坝、层层拦蓄,支毛沟修建谷坊,干沟建堰坝、水库,形成完整的沟道防护体系。上游拦沙缓洪,下游蓄水灌溉,发展沿岸高效农业。
为做好该流域治理工作,镇、村两级常抓不懈,层层落实责任制。县水利局根据工程建设需要,积极选派技术员,现场参与技术指导。县涉农部门经常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使果茶园管理、畜牧养殖、节水、养鱼等30多项农业技术在彩沟得到推广应用,从而加快了荒山治理的进程。
彩沟小流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以绿茶、石材、花生、生猪为主的水土保持产业迅速发展。目前,茶树面积已发展到99 hm2,实现年收入2 350万元;福建、五莲、平邑、临沂等地的30多家客商已投入彩沟石材业7 500万元;花生面积发展到127.3 hm2,实现年收入377万元;2012年出栏生猪17万多头,收入262万元。
如朱芦镇党委政府把水土保持产业作为一项长效的利民富民工程来抓,对新发展茶叶业户,除上级给予3.33元/hm2的种子补贴费用外,镇上再给予13.33元/hm2的种子补贴费,鼓励茶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提高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茶农提供总额563万元的小额支农贷款,解决了茶农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加强水保预防监督,镇上制定了《水土保持设施管护制度》,村里每3.33 hm2山林配1名水保设施管护员,3个村的20名管护员常年活跃在山林中,街道、路口等显要位置均粉写了水保宣传标语口号。20多年来,彩沟从未出现一例破坏水保设施的案件。
彩沟小流域是莒南临港产业区的重要水源地,也是莒南“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建设生态型小流域为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源生态保障。一是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法律、行政等措施保护植被,维护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坚决杜绝人为破坏。二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负责审批部门严格把关,对有污染的项目,坚决杜绝在水源地落户。三是控制面源污染。通过建设沼气、调整种植业结构、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控制面源污染。四是综合治理。科学配置工程、植物、农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措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形成彩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
彩沟在全面开发四荒资源的同时,不断探索水保建设投入的新方法,逐步形成了以国家、集体投入为导向,以群众投入为主体,全面引入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四荒治理投入和开发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多年来,彩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34km2,共投入工日136万个,治理资金567万元,其中,国家投入68万元,其余全部为集体和群众投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已达75%,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彩沟顺利通过了山东省水利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
截至目前,彩沟小流域共建设基本农田356 hm2,营造水保林 361 hm2,经济林 72 hm2,茶树 99 hm2,实施封育治理246 hm2;建设小型水库1座,堰坝9座,蓄水谷坊15座;现有水保设施保土率达到79%,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17%上升到51.5%,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人均占有粮食由原来的210 kg增加到460 kg,库区村的农民人均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