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城区生态建设与环境和谐的实践

2013-08-15 00:42李丰修魏延涛
山东水利 2013年5期
关键词:生态

李丰修,魏延涛

(莱芜市莱城区水务局,山东 莱芜 271100)

莱城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团园坡、房干、王石门等行政村及通天河、苍龙峡等小流域生态系统建设中,结合当地实际,明确治理重点,采取集中、连续的综合治理措施,不断提高治理的质量、效益和速度,达到了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和谐发展的预期目的。

1 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1.1 指导思想

生态系统建设应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以开发利用水资源为主体,以防止水土流失为前提,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分期、分批治理,走城市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形成生态建设良好的循环制度,为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2 技术路线

莱城区以中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坚持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牢牢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断总结符合客观规律的防治路子;依靠激励政策,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投入的新机制,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企业多元化生态建设合力,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宜林地全部绿化,坡耕地实现梯田化,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2 突出重点与科学治理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莱城区生态建设由依靠政府组织群众治理为主,转向政府推动和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明确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的原则,在生态建设中,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基本上做到规划一次性搞好、措施一次性到位、质量一次性达标、流失一次性控制。

2.1 河道治理

自1999年以来,为美化城镇,先后完成瀛汶河、方下河、孝义河等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开挖、疏竣河道18.5 km,修复河堤29.6 km,修建橡胶坝4座,拦河翻板闸3座,砌石溢流坝25座,形成水面215 hm2,蓄水1 150万m3,相当于新建中型水库1座,调节径流1 800万m3,不仅提高了河道防洪标准、保证城镇的防洪安全,而且有效地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涵养了地下水源。

2.2 坡改梯工程

莱城区10°以上坡地面积达2万hm2,建设高标准的“三合一”梯田,每片坡阶梯面积6~30 hm2,实行林、粮、草同步发展,增加森林覆盖率和经济效益,并配套有较完善的坡面水系和田间道路。坡面水系包括拦洪沿山沟、排洪沟、谷坊、蓄水池等工程。搞好坡改梯工程,重点在于退耕还林、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在农牧交错区,重点搞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

2.3 荒岭荒坡封山育林

莱城区荒山、荒坡面积约占可利用面积的30%,土层瘠薄,部分岩石裸露,水蚀、风蚀极为严重。为此,改善植被生长的主要途径是封山育林,疏林补植和荒山绿化,建设草、灌、乔结合植被,搞好经济林修复工作。实践证明,在采取封山育林、疏林补植、禁止人为破坏等措施后,一般只需3~5年时间,就可使植被覆盖率达到40%~50%,并且有较好的林草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2.4 沟壑治理

莱城区共有大小山头约2 800余个,中小流域92个,沟壑785条。按照规划、优化治理目标,采取闸沟造地的办法,先后造地5 500 hm2,把各项实用技术按一定结构科学配置、淤地种粮、减少泥沙,促进米粮下川、林草上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脱贫致富。

3 科学规划与精心实施

3.1 科学规划

在充分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莱城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莱城区水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农业整体规划》,并且将规划分解细化,又先后制定蓄水、绿化、水土保持、农田水利、“上农下渔”、农业综合开发和自然保护7大工程专题规划。同时,相继制定了分年实施方案。规划制定后,确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措施,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确保各项规划的有效实施,实现了“搞好一个规划、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

3.2 精心实施

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建立统筹兼顾,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上、中、下游兼顾、坡兼治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开发体系,既包括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又包括土壤保护和耕作的保护体系,做到层层设防、节节拦蓄、控制水土流失,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其次主要突出了3点:1)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了良种应用、旱作农业、地力培肥、节水灌溉、污染治理、动态监测、农村新能源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总结区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2)切实搞好教育和培训,在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其技术文化素质,使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水利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3)加强污染治理,对区域内污染源必须加强治理监督,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

4 经济支持与政策扶持

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周边景观协调的“亲水型”、“生态型”、“景观型”的生态水利,需要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

4.1 经济支持

生态建设牵涉的部门较多,要真正实现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有很多配套环节。如坡面水系、节水灌溉等水利措施以及农作物品种调整、土壤改良、经济林的品种优化等。所以,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同时,也应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工具,按照“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水利建设投资。

4.2 政策扶持

1)继续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逐级落实每年劳动积累工,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用足用好,切实发挥其效能。2)加大“四荒”拍卖力度。全区“四荒”面积达2.5万hm2,应继续深入宣传、落实“四荒”治理开发实施办法,向全社会拍卖,既可收回部分闲散资金,又可保持生态建设成果。3)减免有关税费。在生态建设中,当地农民有时也会产生暂时收入减少的情况,各级政府和工商部门应减免这部分农民的相关税费,并在一段时间内给予一定的补偿。4)出台退耕面积的处理政策。《土地管理办法》规定,应确保本行政区内耕地总量不减少,但对退耕地较多的地区来说,相应退耕面积也较大。为此,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退耕的实际,每年退耕面积不应作为耕地总量平衡的标准。

5 先进实例与效益分析

莱城区房干村,在生态建设与环境和谐中,以“改土治山、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为突破口,把昔日穷山恶水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山清水秀、林茂粮足的“富裕村”、全国建设生态水利、农业、环境的典型。

5.1 主要经验

房干村位于城区西北约50 km,该村在全面调查、统一规划的同时,以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从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建设梯田、兴修水利、劈山修路、改善环境条件入手,先后种植木材树200万棵,经济树8万棵,使11座山头200 km2荒山全部绿化;把全村33.9 hm2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全部垒成整齐的石堰,建成平整的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先后建成8座小型水库、塘坝,总蓄水量达178万m3,修建砌石防渗渠2.4万m,全部实现自流灌溉,先后完成荒山路35 km,各类桥、涵、闸120座,林内、村内外公路全部为柏油、混凝土路面。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姜、大蒜种植、工副业,办起塑料制品厂、白水泥厂、养鸡场等,年产值达3 500万元,全村人均占有果树150棵。

5.2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据实地调查、计算,该村林草面积占土地面积48.5%,森林覆盖率38.6%,水土治理面积达到90%以上,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50万t,保土率达98%。生态环境的变化,使野生动物有了繁衍生息的场所,整个山村呈现一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机盎然生动景象。

2)经济效益。与1990年生态建设前相比,土地利用率由74.2%提高到95%,土地生产率由2 250元/hm2提高到8 250元/hm2。目前,粮食总产量达到35万kg,人均收入已达10 500元。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农业正在不断变化,农、林、牧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而且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开发九龙大峡谷、金泰山等8大景点,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人数达4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0万元以上。

3)社会效益。房干村打开山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之路,具有山区特色的脱贫致富典型经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造山河、脱贫致富、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的生态建设示范,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生态之旅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