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瑜
(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显明,未能悟道也”。“阴阳之枢纽”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现了民宅建筑中的风水观、阴阳观以及儒道思想在房屋布局、房屋构建中的作用,属此范畴;“人伦之轨模”指的是民宅空间位序体现的尊卑观念,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由此可见,早在很久以前,中国先民并不把中国民居建筑仅仅看作藏身避害之所,在以民宅保证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基础上,他们还把它作为哲学思想和社会人生的空间展现。自周秦以来,中国强调以礼治国,强调家族制度的巩固,因而中国民居建筑也就成了礼治和家族制度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民居建筑,虽然有窑洞、井干式、“毡包”“干栏式”、庭院式等等多种类型[2],但是以庭院式建筑的使用地区最宽广,所体现的空间意象最复杂、最丰富,所以人们把它作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主体。
有人说:“中国建筑像书画一样,要用读的而不只是看的”。这话很对,庭院式建筑的“空间意象”就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去读。
庭院式建筑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主流。它的基本特点是以住房和院墙围成庭院,仅以大门和院外联系。庭院式民居有多种规格,可形成四合院、三合院、两合院,甚至是一合院[3]。此外,还有一些复杂的形式,如山西的乔家大院,湖南的张谷英村,客家人聚居的土楼,虽为圆形,但从门和墙封闭的空间,空间内的构建来分析,仍然属于庭院式建筑。在北方,这种建筑最典型、最完美的是北京四合院。而南方天井式四合院成为当地民居的主要形式。天井式四合院的基本特征是用数目不等的小天井组织住宅空间,民间称之为“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住宅的特点是基本上以楼房为主,房屋净高大,屋内比较宽敞通透,四面的房屋或高墙皆连成一体,院落进深很浅,呈扁长形,厢房也浅,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举头仰视,有如坐井观天,因此称之为天井[4]。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审美范畴,源自诗画[5]。“意境”一词最早是由诗人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提出来的。中国庭院式民居与诗画有着天然的联系,它的外形美或雍容典雅或清丽脱俗,就像大自然的子女一样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中国的庭院式民居无疑是一种汇集了劳动人民智慧的艺术,一个凝固的历史。他们在构造它时就已经运用了很多的艺术处理手法,也许这些手法在当时还未成体系,但却有很多地方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中国庭院式民居的建筑基本上是木架结构或砖砌的个体建筑,这种建筑四周围墙,但院子通透,里面可栽花种树;而回廊是房屋和外界的纽带,这种建筑可隔可透,空间可虚可实,彼此协调互相补充,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庭院式民居与诗画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形象上说,庭院式民居与周围的环境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如屋顶的线条生动柔美;石雕、木雕、砖雕、彩绘更是直接把绘画雕塑用于建筑。还有庭院中的植物配置,树木花卉的选择有受“古、奇、雅”格调的影响,讲究色香清隽,能够细品玩味,有象征意味的。
庭院式民居之美有形的部分曰:树木、建筑,而无形的部分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文化是庭院式民居的灵魂,它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除了可见的古旧文物之外,最重要的是文化内涵极其深厚,这是任何新建的建筑所不可比拟的。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精神主轴,同时儒学也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孔子对中庸之道非常推崇,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他标举中和为美。中庸、中和,即在对立的两种选择中妥善把握,反对固执一端,反对失于偏颇。其中心思想是承认事物是有对立面的,对立面是可以统一的,对立之中无优劣之分。在建筑上就是要求中正,不中则不正,不中则不尊,一如《礼记》所要求的那样,“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如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在平面布局中讲究对称,但它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的轴对称,其差别在于一方面受阴阳观念的影响,它不仅关注形式,尤其关注内涵。全宅分为内外院,中间以垂花门隔绝,外宾、仆役不得随意入内院,内眷不轻易到外院,反映出封建家庭关系中内外有别的观念。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正房不仅是实际家庭生活的中心,也是家族精神的象征。此外对各种朝向、质量、面积不同的住房皆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使用。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左次间住祖父母,右次间住父母。正房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子侄等晚辈居住,大哥住左厢,二弟住右厢。而仆役等只能住在外院从房内。北京四合院的居住形式在儒教经典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中国古代哲人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也是中国民居的经典表述。中国从南到北最普遍的庭院式民居,无论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其主要建筑面南背北,四面围合,前低后高,中间空虚,就是一个“负阴抱阳”的理想模式。这个模式酷似一个双手环抱于丹田之前正在纳气的人体形象。它以中庭为身,两耳房为肩,两厢为臂,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看墙为交手。这样的平面格局在风水观念看来有吉无凶,因为它围合了一个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居住空间。人居其中,头顶青天,脚踏实地,前有屏,后有靠,中庭有回旋,左右环伺,极具安全依托之感。合院的四向,从四个方向带入四季的信息,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有选择的享受到不同朝向带来的日照与阴影,享受到凉与暖的温差,享受到既避风又通风的好处。这种令人愉快又杞人忧思的阴阳交替的韵律,每日每时都在院中发生着。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房屋由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而升华成为一个“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阴阳之枢纽”。
如果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道家的话,道家的艺术是一种无神的艺术,是一种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之美的艺术,是一种重灵感、重天机、重精神的内涵的艺术[6]。首先从它的建筑材料来看,多用木材,这是同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左传》中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所谓五材,即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世界的万物。砖石不属于五材之列,所以不用砖石做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另外道教主张“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认为树木是大自然中富有生命的物质,所以在装饰方面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效法大自然:房屋围绕着院子,这里有天空,常点缀以树木花卉。在院子里都要放上一个缸子,里面收集雨水可以养几条鱼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它还可以改善集落地小气候。水为血脉,则草木为毛发。四合院内除通向各房间的十字形砖甬路外,其余都是土地,可以用来植树、栽花、种草。由于院落宽绰疏朗,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在正房前的绿地上,一般都植两株树,北方常采用的树种有海棠、丁香、槐树、枣树、石榴,南方有榕树等,春可赏花,夏可纳凉,秋季结果,可谓春华秋实。因此木结构能深刻地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情感。人生活在木结构的房屋里,就意味着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时时进行着信息交流,以期达到“物我合一”的目的。
[1] 辜正坤.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4.
[2] 潘古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4-90.
[3]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5.
[4] 顾 军,王利成.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16(1):82-83.
[5] 佘志超.细说中国园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86.
[6] 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