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瑛,冯改霞,张全生
(宁夏固原市林业局,宁夏固原 756000)
恢复植被是退化生态环境得以根本好转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提供重要基础[1]。宁南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总面积3.56万km2,占宁夏总面积的53.6%,2006年底,总人口242.33 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0.14%,其中回族人口123万,占全回族人口的57.5%[1,2]。该区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246~2942m,气候类型属典型大陆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5.7℃,年平均降水量230~650mm,主要集中在7—9 月[2]。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森林覆盖率极低。由于多年来的毁林开荒、砍树烧柴,植被被严重破坏,造成植被履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以水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发生严重,稀疏的植被使陡峭的地面裸露,导致松散的黄土裸露区加深,土地资源严重破坏,土壤肥力下降,荒漠化程度加剧[3],生态环境退化加剧,自然灾害与旱涝灾害频繁,极大影响了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明确提出,并在逐步得到落实。为防止生态环境退化,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质量,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1.1.1 强蒸发导致的土壤干旱 宁夏地区年均降水量公为230~650mm,而蒸发量高于1300mm远远大于降水量,土壤中水分含量极低,无法供给地被物生长所需的全部水分,植物长势弱,植被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少,自我修复能力差。近年来,黄土高原气候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向暖干方向发展趋势[4]。主要体现为气温上升,降水量在波动中减少,气候的暖干化致使该地区旱情加重,促使了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区域环境的恶化,对黄土高原植树造林产生了较大影响。
1.1.2 土壤侵蚀严重 黄土母质疏松软绵,易于冲刷塌陷,致使该区境内梁、峁、丘陵、沟壑遍布,山塬相间。每年春季的沙尘暴,就是风力侵蚀的极限;该区的降水集中在7—9月,且时常阴雨连绵。自然降水通过对地表的冲刷以及所形成洪水对地表的冲刷而造成一系列的侵蚀过程,土壤侵蚀模数达5 000t·km-2·a-1。
1.2.1 不合理的垦殖 由于人多地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农民常常将天然植被开垦为农田,垦荒-自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产量降低-扩大垦荒-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同时加速了植被破坏,致使表土裸露,水土流失加剧。
1.2.2 过度放牧 由于过度放牧使得草丛变矮,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植被覆盖度降低,植物多样性减少,特别是优良的牧草比例减少,而矮草、毒草及一年生植物数量增加,这种掠夺式的利用方式,致使植被衰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1.2.3 森林砍伐樵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生活困难,无力购煤,只能上山砍树,烧火、取暖;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可是缺乏应用的管护,人为破坏严重,苗木的成活率很低。
1.2.4 政策因素 宁南地区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不发达,国家投入不足。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相继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依然不能满足需要。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林业生态工程的经费补贴,而国家林业生态工程有期限实施,在国家应付款项支付年限期满后,农民补贴政策,目前尚未明细,而这将给植被恢复带来不确定因素。
1.2.5 生物灾害频发 鼠、兔等啮齿动物危害已经成为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鼠、兔害造成的“年年造林不见林”现象屡见不鲜。鼠类对林地的危害主要为鼢鼠,鼢鼠主要以植物的根茎为食物来源,致使幼树枝干干枯,地下根部被咬断,受害严重的部分地区林木受害接近100%。据调查,近年来宁南地区幼林地的草兔密度高达40~60 只·km-2,因兔害造成的造林损失率平均高达54.47%,对部分树种的危害更是超过了70% ,如山杏和紫穗槐。啮齿动物主要危害10a以下的幼树,尤以1~3a 为甚,由此造成的林木当年及未来的效益损失难以估算。另外,病虫害对林业造成的打击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对人工纯林危害更是毁灭性的。
(1)在南部降水量550mm 以上,土层较厚且坡度较平缓的地区,建立结构模式,类似于当地天然植被的针阔叶混交林、乔灌复层混交林结构模式,以发展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的人工乔木经济林和乔灌混交林,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域适当发展经果林,在土层浅薄、坡度陡峭的生态脆弱地段应考虑灌- 草模式。
(2)在中部降水量450~550mm 的大面积典型草原地带,应建设以草为主的种植体系,形成草灌结构,可在沟谷配置草-灌-稀疏乔结构。
(3)在北部降水量300mm 以下小面积的荒漠草原地带,只能建造以耐旱沙生植物为主的灌草结构和建立防风固沙林体系。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过程中,树立“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长期监测有害物种种群波动变化,避免灾害大发生。加大生物灾害防治力度,采用立体措施降低有害生物密度;加强育苗工作,提高幼苗的抗旱保水能力;扩大有害物种厌食品种植物的栽植面积;采用驱避保水药剂蘸根,减少鼠、兔、病虫害对林业造成的损失。
重建设,轻管理,造前造后一个样的现象一定要遏制,不能盲目为了造林而造林,造林要引入长效保障机制,责任落实到人,正确处理国家要“被子”(植被)、群众要“票子”的关系,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老百姓充分认识植被恢复是为子孙万代谋福祉的大事,千方百计调动老百姓参与植被恢复的积极性。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在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工营造乡土树种、草为主的植物群落,宁南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始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植被重建和根治水土流失。
[1]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 宁夏南部山区土壤侵蚀成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1991(1):41-49.
[4] 张强,张存杰,白虎志,等.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总体暖干化局部出现暖湿迹象[J].干旱气象,2010,2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