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军
(陵川县林业局,山西 陵川 048300)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之巅,素有“太行屋脊”之称,总土地面积17.13×104hm2,林业用地面积12.06×104hm2,其中,有林地面积8.91×104hm2,是山西省的林业大县。全县现有宜林荒山面积0.71×104hm2,大部分分布在干旱瘠薄、立地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乡镇。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快干旱阳坡造林绿化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笔者根据多年荒山造林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石质山区干旱阳坡造林经验,供各地在造林实践中参考。
荒山造林必须选择抗旱和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否则将会导致造林的失败和造林资金的浪费。多年造林实践发现,陵川县石质山区比较耐旱的树种主要有,乔木类:油松、侧柏、刺槐和栎类;灌木类:连翘、山桃、山杏、沙棘、黄刺玫。针叶树应选2年生~3年生容器苗,容器规格以8.5 cm×12 cm为宜;刺槐、山桃、山杏和连翘应采用1年生~2年生,地径0.6 cm的壮苗,在造林时要截杆;此外,侧柏(油松)和连翘,栎类和连翘混交是陵川县荒山造林首选的两种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
“阳坡育苗阳坡栽,就地育苗就地栽”,阳坡苗在干旱条件下生长,会对苗木的生理机能和生态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苗木的抗性和适应性增强。就地栽植苗木水分损失少,造林成活率较高。同时在造林过程中,按照造林作业设计要求,严把苗木质量关,严格执行“四证一签”制度,确保上山造林的苗木随起随栽,如果所起苗木不能马上造林,要及时进行假植。
适地适树是造林成败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根据每个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把它栽到最适合生长的地块,以发挥其最大的生长优势。陵川县石质山区干旱阳坡土层较薄、岩石裸露、土壤干旱瘠薄,造林难度很大,应选择侧柏、连翘、山桃和山杏为主栽树种。
集水造林是陵川县采用的最普遍的抗旱造林技术,造林的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收集有限降水。该技术是把林木周围的地表径流汇集到树穴,创造相对充足的水分环境,满足林木的生长发育。据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测定,鱼鳞坑整地比坡地可以减少径流74.1%,减少冲刷83.7%;水平沟整地基本上可以拦阻全部地表径流。不同立地条件应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
4.1.1 鱼鳞坑整地
随自然坡形,沿等高线,按一定的株距挖近似半月的坑,坑底低于原坡面,保持水平线或向内倾斜凹入。整地规格为100 cm×80 cm×50 cm,要求水平放线,品字排列,拣净石块,清除杂草,回填熟土,石头垒堰,苗木栽在坑中央。此方法适宜山高坡陡处。
4.1.2 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适宜坡度30°以上的地方。其方法是沿等高线挖长方形蓄水沟,沟底宽50 cm,沟深40 cm,呈品字型排列,苗木栽在外缘的中心线上。
4.1.3 水平阶整地
水平阶整地,适宜坡度25°以下的、有较大坡面的荒山。沿等高线挖水平小梯田,阶面宽1 m,外缘埂高20 cm~30 cm.挖沟培埂,用加宽阶面时的表土填沟,苗木栽在沟的松土层中。
大数据常用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包括云计算和Mapreduce系统、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云计算是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核心原理,也是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基础平台。Mapreduce系统提出简化了数据的计算过程,避免了大量数据传输。数据库则是为用户提供了各种数据以及获取数据的方式,可视化技术即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分析出来的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形式,与用户进行交互处理。这一技术极大地方便了通过数据及时掌握生产的内在变化[1]。随着数据处理软件的不断更新升级,越来越多的多样化功能软件将被应用在工业生产的大数据动态分析中,自动为用户展现最直观的结果。
造林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覆盖措施,增加林地土壤水分,提高造林成活率及苗木的生长量。覆盖的材料可分为以石块等为主的物理覆盖、高分子化合物为主的化学覆盖以及低等植物为主的生物覆盖。目前造林中常用的有3种:
4.2.1 石块覆盖
在石质山地,植苗后可就地选取直径5 cm~15 cm的石块,以苗木为中心且覆盖50 cm×50 cm的穴面。覆盖石块既能承渗雨水,又能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4.2.2 塑膜覆盖
用无色透明塑膜覆盖在以树苗为中心且整理成锅底状的穴面上,面积50 cm×50 cm,再在膜上压2 cm~3 cm厚的土。覆盖塑膜能提高地温,保持墒情,控制杂草。
4.2.3 草类覆盖
对于萌蘖或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如,刺槐、侧柏、山桃、山杏和连翘可采取截杆造林,即用利剪截去苗木的苗干进行造林。截干高度一般不超过3 cm,在苗木根颈以上2 cm~3 cm处将苗干剪去,抽出的萌条少,且苗木生长旺盛。栽植不易过深,一般比截口高3 cm~5 cm,干旱地区和沙地可高出地面10 cm左右,以免灼干切口。截干造林具有运苗方便的优点。春季截干造林需早栽,栽后20 d~30 d幼芽普遍出土,当萌条长高到10 cm左右时选留1条健壮的萌条培育成主干。
容器苗根系完整,有基质的保护,苗木的抗逆性强,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无明显的缓苗期。在自然条件差的石质山区用容器苗造林,是提高造林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预整地:春季造林,应在造林前一年秋季整好地;雨季进行容器苗造林,应在春季整好地。栽植时间:雨季是容器苗造林的主要季节。在第一场透雨之后,特别是连阴天、小雨天或晴天早晚进行。春季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容器苗造林。如果干旱无雨,土壤干涸,不宜强栽。栽植方法:留袋栽植。栽植深度:容器上袋口与造林穴面齐平为好。栽植时,为保证容器袋底部与土壤密切接触,栽植坑宜小,坑底要平,切忌锅底坑。栽植操作要细致,苗木直立,位于坑中间,回填土要捣实,使土壤与容器袋紧密接触,确保表层基质土不松动。
在荒山造林、四旁植树、苗木移植以及在干旱阳坡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上,用裸根苗栽植。栽前用根宝2号溶液蘸根(1瓶根宝原液加5 kg水稀释配成溶液),蘸根2 min后栽植。如果长距离运苗,蘸根时间可以延长到2 h~10 h.还可以用根宝稀释液配泥浆,把苗木蘸泥浆后栽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2% ~15%.
植苗造林时,将保水剂与植树穴挖出的2/3左右的土混合均匀,回填到苗木根系周围,浇足水。乔木树种每穴施用10 g,浇水5 kg;小穴灌木每穴施用5 g,浇水2.5 kg,待水渗透后回填土整穴。
[1]高永宏.提高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的研究[J].河北林业,2008(2):22-23.
[2]梁国云,杨永芳.石质山区节水抗旱造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2(5):27-29.
[3]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9):6-8.
[4]李 媛.石质山区提高阳坡造林成活率技术研究[J].山西林业,2011(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