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张志艳 田丽娟 何晓云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0500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2011年,高等职业学校1280所,在校生744万人。在一些高职学校里,农村籍学生是主要生源。农村籍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后,大部分会选择留在城市就业,成为城市新的产业工人和城市新市民。农村籍高职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过程,本质上就是农村新生代劳动力人口转移的过程。当前,我国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使农村人口带着知识和技能有序地转移到城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使国家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活动空间从农村转向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民意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既是国家工业化的产物,又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要促进城市化进程,首先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序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制造业和建筑业等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迅猛发展必然会对劳动力产生旺盛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将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城市化发展在2020年将有历史性突破,城镇人口将超过54%,首次多于农村人口。但劳动力的转移绝不是单纯的人口流动,“农民变市民”更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这里所提到的劳动力转移,是指经过培养使农民以及他们的子女成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期,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被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我国城市化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作为主要推动力量,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就是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必须依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参加工业生产,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 N P就会增加9%。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别,是我国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职业教育通过吸纳大批农村籍学生,把年轻人从农村转移出去,使他们掌握从事产业生产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将他们培养成各行各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些农村籍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毕业后可以在城市安身立业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终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进程,迫切要求通过职业教育使农村劳动力带着技能有序转移到城镇,顺利成为新的产业工人和新市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以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为己任,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拓宽办学渠道,通过学历教育、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多层次、多元化培养农村学生,实现农村人口高效、高素质转移。
笔者所在的高等职业学校,80%的生源来自农村。全国有大量的农民子女进入职业院校,接受各种专门技能的培养,毕业后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成为新的产业工人。高职教育中农村籍学生的培养实际上是实现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农村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有其鲜明的特色。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在农村籍学生身上形成了不怕困难、踏实肯干、艰苦朴素的品格,他们与人交往时善良、真诚,讲情义。他们从小目睹了父母的辛劳与生活的不易,迫切希望通过学习知识和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
农村籍高职学生儿时大都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自身素质、学习习惯、就业机会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一些问题较为突出:一、在学习上,农村学生普遍比较刻苦,但学习方法较死板,而大学强调自主学习,一些农村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另外,农村中小学教育中,英语、计算机教育普遍比较薄弱,这些课程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二、在生活方式上,农村大学生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城市文明有较大差距;三、在自信心上,农村学生不如城市学生见多识广,在各种活动中不善于表现自我,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上的差距,使他们自信心受到打击,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四、农村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城市,与城市学生一起竞争,很多农村学生调整不好心态。面对色彩斑斓的城市生活,一时难以准确定位自己,遇到困难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3.2.1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农村籍学生与城市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教师既要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造平等和谐的集体氛围。要和农村籍学生多谈心、多沟通,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既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社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更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
3.2.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本,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性化。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传授实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对于农村籍学生普遍薄弱的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要分层次教学,加强对学习水平较差的农村籍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3.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鼓励农村籍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减小心理落差。通过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农村籍学生的行为举止、精神气质、人文素养等得到陶冶,有利于他们的全面成长。
3.2.4 加强就业指导。农村籍学生缺乏社会关系和信息等资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学校应加强对农村籍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学生长远发展为宗旨,设身处地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科学分析就业形势,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引导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
[1]刘常青.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4(26):10-11.
[2]厉以贤.农村城市化与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4(14).
[3]王春荣,姜宁.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5).
[4]马方,陈中玉.关于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河北农机,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