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凤 刘彬斌 陈义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家蚕斑纹限性品种是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常染色体上的斑纹(色泽)标志基因转座到W性染色体上育成的特殊性状蚕品种,能根据幼虫的斑纹体色区分雌雄,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蚕种年发种量在205 万盒左右。如此大的年生产任务,对于蚕种场来说,其削茧鉴蛹工作耗资巨大是可想而知的。在技术性强的制种环节,技术、劳力极度紧缺,特别是削茧、鉴蛹时容易出现差错,使种蛹伤耗造成损失,或雌雄分离不彻底制种时出现纯对面影响蚕种质量,进而影响蚕农的收入和茧丝质量。若蚕种场繁殖斑纹限性蚕品种,在4 龄起可根据幼虫斑纹的有无明显鉴别雌雄(雌蚕为普斑,雄蚕为素蚕),做到分雌雄饲养、上蔟、采茧,无需再削茧鉴蛹,工效可提高1倍以上,省时省力,降低生产成本。
普通蚕种生产中,杂交率是主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据调查,我省目前普通种的杂交率在90%左右,是一个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杂交率未达标的主要原因是雌雄蛹分离不彻底,未能做到彻底杂交。繁殖生产皮斑限性蚕品种,蚕种场根据幼虫斑纹在大蚕期分雌雄饲养、上蔟、采茧,可保证100%的雌雄分离率,从而避免了纯对发生造成的损失,提高了蚕种内在的遗传质量,充分利用了杂交优势,保证蚕农好养、高产,提高其经济效益。
利用育成的家蚕斑纹双限性蚕品种的幼虫具有“双边限性”和“早期识别”的限性特征,实现限性品种的特殊利用价值。根据幼虫斑纹分别雌雄蚕,并将其分离饲养的关键技术如下:
2.1.1 蚕种场本部饲育限性蚕品种:限性蚕品种的原种或原原种按家蚕规范饲育技术饲育到4 龄,饷食后24h 至上蔟前体皮增厚不易损伤时召集职工和临时工利用蚕作管理空闲时间进行雌雄蚕鉴别。
2.1.2 蚕种场原蚕队和大面积生产饲育限性蚕品种:雌雄分离宜在共育阶段进行,此时涉及面相对较小,人员技术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便于操作管理,易于做到彻底分离。具体分离时间设在3 龄眠起给桑2 次后开始,此时经过眠起后适度成长,一是体皮抗创性较强,不易造成人为机械创伤,二是限性特征更加明显,易于识别。
根据每批饲育蚁量的多少和共育室操作场地的大小,适当调集足够的熟练技术力量,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分离操作。准备适量富余的蚕箔和薄膜以备操作之需。
分离时安排甲、乙2 人1 组,同时取下同品种、同批次、发育一致的两箔雌雄混养蚕,甲选取自已蚕箔内有斑纹的雌蚕放入乙方蚕箔,而乙则选取自已蚕箔内无斑纹的雄蚕放入甲方蚕箔(或甲、乙操作相反),两箔蚕分离完成后,两人交叉检查一遍,纠正误拣蚕和漏拾蚕,经复查无误,分箔分室专养雄蚕或专养雌蚕。为激励工人的工作责任感,每组分拣的蚕各自签名标记,最后由负责人统一验收,根据分拣效果给予适当奖惩。
分离好的蚕发放蚕农时,应将雌雄蚕分片发放,避免同一片区尤其是同一蚕户既养雄蚕又养雌蚕。这样,第一可以避免饲养过程中的次生混杂,第二便于收茧时的分区管理。
对不同片区饲养的蚕儿性别、数量、发蚕时间等信息分户建档,发放饲育卡片,不同性别蚕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区别,售茧时农户随茧携带饲育卡,以便收茧人员醒目识别,以防收茧混杂。收茧时最好分不同庄口分别收购雌雄茧,醒目标记,防止混杂。
技术人员勤于入户指导,特别是对饲养雌蚕的片区更应加强指导。相对而言,雄蚕的抗性高于此雌蚕,对雌蚕户加强饲养指导和消毒物资供应,解除其后顾之忧。在入户指导过程中,除常规的技术指导外,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混杂蚕,一经发现,及时淘汰。
充分考虑雌蚕比雄蚕食桑多、抗性稍弱的特点,量桑养蚕,雌蚕户适当比雌雄混养时调减蚁量,雄蚕户适量调增蚁量。收茧评级时,雌蚕户适当调高茧级,弥补雌茧自身质量不足和单位桑叶产茧量低于雄蚕而给蚕户带来的影响,平抑雌雄性别间的饲养收益,保护雌蚕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采取隔年交换饲养性别的办法,实现较长时间内的公平合理。
茧壳是家蚕自我保护的生理产物,人们为了鉴别雌雄将其削开裸蛹,这对蚕蛹生理是不利的,增加了伤蛹、死蛹机会。利用限性蚕品种的限性特征,雌、雄蚕分养、分别上蔟采茧,可以不削茧、不鉴蛹,让其自然羽化出壳,从而减轻对蚕蛹生理的影响(种茧带壳保护比裸蛹保护发蛾率提高6%以上),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用工,提高工效,也避免因过早削茧鉴蛹而造成的伤蛹、病蛹损失,降低蚕业生产成本。
种茧经抽样调查后,分雌雄平铺在蚕箔内,每箔茧挂上标签,标签上注明蚕品种、雌茧或雄茧、批次等信息。雌茧每箔平铺1kg,雄茧每箔平铺1.2kg,雌茧上面加盖塑料大蚕网,雄茧上面除加盖塑料大蚕网外,蚕网上面再搭一张塑料折蔟。种茧进行常规保护,等待自然羽化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