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涛,彭家海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Concord,Massachusetts),1837年毕业于哈佛学院,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在此期间,梭罗结识了同样居住在康科德城的著名超验主义哲学家、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在其影响和支持下,梭罗开始接触超验主义,从事与超验主义思想相关的写作活动,是超验主义运动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他不仅是一位带有自然色彩的浪漫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以及杰出的土地测量师。
超验主义是美国的一次重要的思想潮流,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也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以爱默生为代表人物的超验主义反对宗教的绝对权威,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超验主义超越了所谓的经验,主张通过人的直觉与上帝沟通,因为相信整个自然界和人类都具有灵性,上帝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大自然就是整个精神世界的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和人的心灵息息相通,在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之中,人类才能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梭罗本人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受到超验主义的影响,更是坚定了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态度和决心。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着大自然的影子。《河上一周》就是他和哥哥约翰一起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航行了一个星期后,通过整理整个行程而写成。类似的作品还有《缅因森林》《科德角》等等。最著名的《瓦尔登湖》也记录了梭罗1845年至1847年这两年零两个月的湖畔生活的点点滴滴。
1845年4 月,梭罗凭着一把借来的斧头来到位于康科德城郊的瓦尔登湖畔,自己动手,砍伐树木,在那里建造了一间森林小屋,仅仅花费了不到29美元。(然而在当时,剑桥学院一名大学生全年的住宿费都需要30美元。)瓦尔登湖位于马萨塞州康科德城外,是位于新英格兰的一条乡间公路旁边的美丽小湖,它不仅是梭罗的栖息之所,也是他心灵的寄托,精神的港湾。在书中他描述道“这是一个明亮的深绿色的湖,半英里长,周围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六十一英亩半”。[1](P138)“瓦尔登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镜,它四面用石子镶边,我看它们是珍贵而稀世的。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2](P210)独立纪念日(7月4日)那天,他搬进了自己的小木屋,开始了长达两年零两个月远离尘嚣、自食其力的独居生活。在这里梭罗独自开荒种地,播种土豆、玉米、豌豆、萝卜和蚕豆等等,同时还栽种松树和山核桃树,一部分用来食用,另一部分则出售用来换取其他生活开支。房间里的家具也是十分简陋,有一部分还是他自己亲手做的。有空的时候,他还会到村子里做木工活和一些杂活儿,挣些钱补贴家用。据他记载,每周仅仅花费27美分就可以维持日常开销。每年仅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忙于生产自己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见,梭罗把对物质方面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在我看来,到了近乎疯狂的节约地步。其余的时间里,则无忧无虑地看书、写作、欣赏自然、思考人生。在这里他观察、倾听、沉思、感受着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和雨雪阴晴,瓦尔登湖就是他的亲密伙伴、爱人,伴随着他度过了每一个清晨与黄昏,充实而快乐。在这里他与野鸭、松鼠、兔子、狐狸等小动物为伍;认真观察着它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周围的一草一木也都成为他的好邻居,好伙伴。在他与自然界的交流过程中,探寻着生活的智慧,试图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本质意义。他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认真实践着他的轻物质、重精神的简单生活。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乐趣,虽然表面十分贫困,内心世界却依然硕果累累。在这荒野无边的瓦尔登湖畔,梭罗以独特的方式对抗着当时美国大众的追名逐利的生活。没有人强迫他这么做,他是按照自我的天性无拘无束地绝对自由的生活着,即“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1](P11)把多年酝酿的超验主义思想付诸实践,完成了他的杰出代表作品《瓦尔登湖》。
简单生活观作为梭罗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其主要内容就是尽可能的简化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与这种简单生活对应的,是当时美国社会大众的忙碌而务实的生活。因为梭罗当时所处的时代,即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掠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酷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速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也不禁感叹:“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起,…… 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徜徉了,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偶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3]
对于金钱和财富的过度追求,不仅破坏了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空虚和失落。精神生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精神生活既区别于物质生活,又不能脱离于物质生活。《精神文明辞书》中将精神生活定义为“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活动,它包括理想、情操、志趣、信念、社交、爱情、学习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等”[4]。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应该包含丰富的文化生活,健康的心理生活,超越的心灵生活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能够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有益作用的正能量。然而现实生活中,“心为物役”却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拜倒在物的面前,受制于物的支配,精神也被物质所主宰。针对这种物质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梭罗在《瓦尔登湖》开篇就写道:“许许多多人过着平静而又绝望的生活”[1]。人类“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他没有时间来做别的”并且“人类已经成为他们工具的工具了”[5]。
梭罗以超前的眼光预见到了工业社会精神失落的可怕后果。为了摆脱物质对人类整个生活的统治,也为了能够探寻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梭罗亲身经历了瓦尔登湖的这段生活实验。通过两年零两个月的湖畔生活,梭罗向世人证明了只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淡化对金钱和财富的追逐,关注自我心灵的诉求,亲近大自然,不断提高精神追求,就能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从而理解生活的真正含义。在他看来,简单生活并不是回归到古代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中去,茹毛饮血,而是帮助人们从繁重与复杂的社会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一味单纯的追求物质财富,过度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把资源的消耗控制在大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解放自我,让心灵自由自在。同时,带着一颗感恩自然的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与之融为一体,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喜怒哀乐。湖畔生活是匆忙短暂的,但也是充实快乐的。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载道:“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健康,这么多的欢乐!”[6]湖中的野鸭,林间的松鼠,地上的蚂蚁,天空的大雁都是梭罗的好邻居、好伙伴。“我听到云雀、小鶲和别的鸟雀都到了,来和我们一块儿开始过这新的一年”[2](P43)。梭罗在书中采用大量细节性的描述,为我们展现出了如诗如画的美妙生活景象:芬芳的气味,多彩的颜色,如歌的潮涨潮落,如画的阴晴圆缺,日升月落,四季更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回归自然怀抱中的人,淡忘了物欲,敞开了心灵,通过观察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涤荡心灵,丰富内心世界,不断的反思自我、反观自我、完善自我,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回到现实中,会发现自己能够更加适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以更博大的胸怀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与失败,体会到真心的快乐和幸福,真正智慧的生活下去。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结论”中指出的一样:“他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将不成其为软弱”[7]。
可以说,在梭罗的同时代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参与自然,迷恋自然,融入自然;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那样对自然了如指掌,情同手足。因此,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梭罗,读懂梭罗,给予他的大多是嘲笑与不解。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开发与应用更是将人类带入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全新时代。但是,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等也是愈加严重了,越来越多的人整天生活在焦虑、迷茫、无助、空虚、孤独、浮躁、压抑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持续下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仍然大行其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科技,依赖机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愈发减少。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被异化了,人性被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被隔断了。那么,不妨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按照梭罗的做法,走进大自然,让心灵与自然好好交流,等一等已经掉队了内心世界,去探寻心灵深处的“瓦尔登湖”。以自然文明去抗拒物质文明,在走向自然的同时,回归自我,走向自由,实现人的精神解放的,这或许就是梭罗的简单生活观带给现代人的最大启迪。
[1]梭罗.瓦尔登湖[M].李暮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13 ~214.
[4]侯勇,孙其昂.论精神生活的现代性遭遇与超越之路[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蔡云艳.梭罗教育哲学思想探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4 ~96.
[6]马洪宝.生态文明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9 ~62.
[7]陈爱华.美国十九世纪主要作家笔下的人与自然[J].山东外语教学,2004,(3):90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