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夏莹,袁尚会
(1.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科技学院 校友会办公室,湖北 咸宁 437100)
土地问题历来就是任何国家历史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俄国是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产阶级能否正确解决土地问题,使农民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因此,列宁的土地问题思想始终与农民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宁全集》首卷开篇就是列宁写于1893年春的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三十年后,列宁于1923年口授了《论合作制》,可以说列宁的一生始终都在关注这一问题。目前学界没有专门论述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的著作,但是相关的研究如列宁农民思想的研究却十分火热,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也较为丰富;相比之下,对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的研究则显得冷清,研究成果也不多。已有的研究,或从农民问题思想,或从工农联盟理论角度,或从集体所有制和集体化方向,或从合作制战略思想角度,很少有人对列宁的土地问题思想进行系统地研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搜索近二十年来关于列宁土地问题的相关文章不足十篇,而且文章的篇幅较短,论述也不够深刻、全面。现就列宁土地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华中师范大学刘从德教授与谭元敏合撰的“列宁在三个时期对农民的认识及联合农民的策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6))一文,从十月革命前、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三个时期分别探讨了列宁对俄国农民的认识及在各时期联合农民采取的不同策略。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民处于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俄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反动统治,因此列宁提出联合贫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策略。国内战争时期,俄国遭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夹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要保住国家政权,为了这一任务,无产阶级必须尽可能地与大多数农民结成广泛的联盟,因此列宁采取了联合贫农和中农的策略。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农民逐渐小资产阶级化,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应与农民群众建立起经济联盟,经济联盟是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的新的联盟形式,列宁认为只有建立起经济联盟,军事联盟才得以维持下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彭江红博士撰写的“列宁关于小农改造的基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10(5))一文,从列宁对俄国小农的历史命运的深刻分析指出了小农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出了区别对待贫农、中农、富农的方法以及对小农改造的现实路径,即通过合作社的方式逐步将小农引向社会主义合作社道路。南京师范大学许蓉博士的“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探索”(《甘肃社会科学》2009(5))和“列宁的农民问题理论及其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8(3))两篇文章,指出列宁通过合作社、实行粮食税、发展商业与自由贸易以及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立了工农经济联盟,而之前工农之间仅仅是军事联盟,是一种不牢靠的联盟。并探讨了列宁对待农民问题的实践探索给予我党的深刻启示。
关于苏俄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路径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包括:苏共通过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农村的社会进步,保证农民得到切实的好处,以巩固苏维埃政权。相关的文章有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教授的“论列宁发展苏俄农村和农业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一文和湖北大学汤德森教授的“列宁关于农村社会经济改造的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02(5))等。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的措施,相关的文章较多,笔者仅列出发表于核心杂志的文章:许经勇教授的“论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及其实践”(《理论探讨》1991(2))、王仲士的“列宁合作社思想的发展和精髓”(《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朱晓鹏教授的“再论列宁晚期‘合作制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研究》1998(1))、刘德道教授的“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东岳论丛》2009(10))、罗骏教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合作经济思想探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等。列宁运用工农联盟理论走出一条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办法,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相关文章主要有俞良早教授的“列宁与苏俄三个时期的三种工农联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即十月革命初期支持对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使农民拥护十月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工农联盟,国内战争时期以支持贫农同富农作斗争并向城市供应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工农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为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领导农民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工农经济联盟。傅锁根博士的“论工农联盟思想在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许蓉博士的“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工农联盟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5))等,指出列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认识到工农经济联盟的重要性,进而通过自由贸易同小农结盟,最终达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的根本目的。
学界对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的研究较少,相关的文章只有几篇,主要有扬州大学张清教授的“1917年-1924年俄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法社会学考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该文从俄国革命胜利初实行的土地法令到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采取的共耕制再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土地制度的变迁来考察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意义及其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北京大学薛汉伟教授的“土地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全面国有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一文,从苏俄土地所有制方面进行了考察,系统阐述了从马恩到列宁、斯大林关于农村社会主义变革理论和政策的演变过程,指出全面国有化是当时苏俄破解粮食危机的现实选择;兰州理工大学苟颖萍教授的“列宁晚年土地变革思想发展演变的思想脉络”(《湖北社会科学》2011(7))一文,分析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初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及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土地变革思想,阐述了列宁的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具体实践的矛盾和斗争中回旋与碰撞,得出了我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列宁社会主义实践为借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乔木森研究员的“俄罗斯关于土地所有制问题的争论”(《经济学动态》2001(8))一文,则从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宣布一切土地收归国有,实行单一的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和抵押着手,分析了苏联解体后关于土地所有制改革的颁布与实施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争论。辽宁师范大学赵振英教授的“浅析列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土地问题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2))一文,则从列宁一系列关于土地问题的文本入手考察列宁对土地问题研究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了重新考察俄国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对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作出判断;二是1905年革命的失败促使他进行土地问题研究;三是为了修改俄国社会民主党土地纲领的需要。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理论运用到俄国的具体情况得出了土地国有化的主张。南京师范大学许蓉博士的“列宁关于解决苏俄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思想”(《求实》2008(1))一文,从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入手,分析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
其实,国际学术界对列宁的许多思想都进行过评析,但对列宁土地问题思想专门研究的几乎没有,原苏联和西方学者们对“列宁学”的研究中只略谈到了农民问题及工农联盟理论,其中有主客观评价也有故意歪曲,如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就谈到了农民问题,但他忽视了列宁关于工农联盟中不能违背大多数人意志和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重要思想,这是他作为苏共新一代领导人所犯下的重大错误,也是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诱因。季诺维也夫则深刻领会和阐释了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认为苏维埃俄国在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后,国内现存的阶级主要是工人和小农两大阶级,对于小农,无产阶级不能采取剥夺和驱逐的办法,而必须与之建立联盟。西方“列宁学”有许多流派,其中最大的一派是对列宁和列宁主义持基本否定态度的学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同原来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有联系的人,他们继承了考茨基和鲍威尔的观点继续对列宁主义和列宁的生平活动进行攻击。第二部分是脱离共产主义运动并投靠资产阶级的人,如巴拉巴诺娃、罗森贝格和阿尔托尔汉诺夫等人故意歪曲列宁的思想学说。第三部分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学者,他们对十月革命史、苏联国家史以及共产国际史特别是列宁的生平活动史进行歪曲性研究。如在农民问题上,埃斯特·金斯顿曼认为列宁主义形成时曾对农民采取轻视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对农民的看法。据此,埃斯特·金斯顿曼认为前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相信农民的革命性。这些学者对列宁主义的故意歪曲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马恩早在1848年的革命期间就全面论证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农民革命的配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P684)。因此,这些研究客观上为我们正确、客观地研究列宁关于农民的土地问题理论给予了一定的启发,也要求我们准确而客观地解读列宁的土地问题思想。
农民和土地问题始终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事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关注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贯穿列宁思想史的一条主线,分析列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土地问题的论述和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列宁的著作进行深入地研究,得出列宁不同时期的土地思想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夺取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土地问题的关系,给予我党在解决土地问题上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由于研究对象是列宁的土地思想,其理论性较强,必须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列宁的原著中关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论述进行细致地研究,其中主要文献包括《列宁全集》、《列宁选集》、《列宁文集》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列宁思想研究的专著、教材,列宁亲友的回忆录等,了解其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列宁本人的论述为依据,提炼观点,整理、概括出列宁的土地问题思想。同时列宁的土地问题思想与马恩的土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必须从纵向角度考察马恩的土地问题思想及其与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的关系,说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此外还要探讨原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的继承与背离,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横向角度上还要考察列宁与同时代马克思主义流派和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在土地问题上观点的不同,以及批判各种流派对马克思主义土地问题思想的歪曲和误解,实事求是地分析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的科学性。任何理论的研究都不能脱离现实,研究要有价值,因此必须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土地问题一直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普遍关心和探索的重大历史性问题,我国与俄国同样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民问题也非常重要,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吸收苏俄的土地国有化、发展合作社等经验的基础上,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解决农民及土地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好的经验并升华为理论,巩固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