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环
(中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4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在整个自主创新体系中,企业应该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是自主创新环境的缔造者和自主创新的引导者。目前,企业并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表面上看主要是由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足,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没有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企业的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如果在一个官商勾结严重、假冒伪劣盛行、知识产权无保障的社会环境中,相信大多数企业家和社会资本是不会对创新活动真正感兴趣的。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自主创新起到激励、引导、保护和协调的作用。因此,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在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上下大功夫。这一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偏低,而这与我国制度设计不合理、知识产权法律建设滞后、政策引导不力等不无关系。为此,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驱动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障,是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
当前,发展中国家片面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模仿,忽视了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制度的相应变革,使得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而阻碍了自主创新的实施,给长期发展留下许多隐患。自主创新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制度的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制度在此时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而在彼时期可能阻碍经济发展。因此,适时地调整制度以推动自主创新顺利进行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以我国的国有企业为例,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首先,在对企业进行考评时,政府过分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可以获取长期经济效益的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其次,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企业通过控制稀缺资源,如土地、石油、煤炭等,不需要通过自主创新也可以获取高额利润。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自主创新风险大,成本高,周期长,一些企业通过“搞关系”获取稀缺资源而非自主创新则成为短期内提高经济利益的捷径,使得其竞争力不是表现在技术含量的优势上,而是表现在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上。这是企业自主创新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最后,我国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产权制度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生产经营存在许多短期行为,致使经营者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企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知识产权法律建设严重滞后也是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朗科公司作为U盘的发明者,通过申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随之而来的是走上了艰难的维权之路。朗科公司为发明U盘所付出的大量艰辛劳动没有被弥补,生产U盘的全球厂家鲜有主动向朗科公司支付专利使用费的,这些企业也很少有受到相应的惩罚的[1]。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司法的缺位使朗科公司的自主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久而久之,这将极大地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助长企业不劳而获的惰性,致使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萎缩、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日趋衰退。并且,目前知识产权法律缺乏可操作性且案件审理周期长,也严重打击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我国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虽然比以前有较大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前沿学科和交叉研究领域,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质量、数量和性能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对作为实现科技创新的源头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过小,势必延缓自主创新的进程。其次,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虽然已经制定了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政府采购规模小、范围窄、可操作性不强等因素限制了该项政策功能的发挥。再次,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税收优惠受益不均,未能遍及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各个环节,对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重滞后,对自主创新前期研发过程的税收支持不足[2]。
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政府的事,更是全社会、全民的事,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自主创新的氛围,大力培育创新的文化土壤。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导向、创新意识等,这种影响是无形的、内在的、深刻的、长远的。当前,我国一部分人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对科学的积累、队伍的培养等不够重视,不能淡泊名利、潜心科学研究;没有形成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在现行的科学评价中,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没有坚持“以人为本”,造成创新动力不足。为此,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全民创新的文化氛围就显得非常必要。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联结技术和市场的桥梁,各类信息服务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投融资机构等中介机构将企业和大学、研发机构联系起来。目前,产业技术联盟、科技咨询服务机构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科技中介机构不能给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到位的服务,这些都阻碍着自主创新的顺利实施。
自主创新环境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在构建自主创新环境中,政府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者,又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推动者,还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保护者。政府应着力构建公平自由的制度环境、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法治环境以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作用,把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全部交给市场,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为自主创新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其次,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对于垄断行业逐步解除管制,取消特权,有针对性地鼓励非国有经济成份进入,变垄断行业为竞争性行业,为自主创新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最后,加强产权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激发经营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实施人力资本产权化,使企业创新者通过产权参与创新分配,同时也承担一定的风险,创新者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保护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立法过程中强调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威慑力,确保技术成果投资者、创新者、所有者的利益。中国急需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行。其次,在执法过程中,工商、公安、法院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不能相互推诿,切实保证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效果。最后,建立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中心和知识产权行业协会,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高大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近年来,我国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知识产权保护网站,定期发布《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系统总结并公示审结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明确的审判标准、裁判方法和司法政策,加强了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首先,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增强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大政府采购的规模,使政府采购在促进自主创新上真正发挥作用。通过宣传、培训等形式让企业家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政策,使政策能够真正地惠及企业。其次,政府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成立风险投资基金等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最后,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改革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放宽税收优惠的范围。通过制度设计,使自主创新企业在初创时期也能够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进而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
德鲁克曾经指出,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可见,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必须从观念创新入手,营造全民创新的文化氛围。首先,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例如,在基层设立科学文化书屋,免费供大家借阅,并且定期开展科技文化知识竞赛,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其次,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积极培育全民创新的土壤。倡导学术平等和自由探索,鼓励大家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活动,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还包括管理领域的创新、市场领域的创新等。大力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再次,逐渐形成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队伍建设的长期安排。最后,一方面要弘扬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广泛推进国内外的文化和学术交流,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吸取有益的成份,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首先,采取多项措施,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基础条件公共服务平台;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搭建大型科研仪器、科研实验基地、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等开放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其次,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目标,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主要任务,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为主体,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服务体系[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注重协同创新,提高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能力。
[1]宋海霞.企业和政府共同给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选择[J].中州大学学报,2012,(1).
[2]孙福全,陈宝明,彭春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9).
[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st.gov.cn/kjzc/kjzcdfgz/dfzchn/200804/t20080409_60547.htm.200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