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珊,黄艳群,蒙彩连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其物理性质与空气类似,具有很强的与血红蛋白(Hb)结合能力,结合后不易分开,使其失去携氧功能而造成组织缺氧,尤其在血流丰富的心、脑、肾等器官表现更明显,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痴呆、癫痫等继发性神经损害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1]。本研究旨在探讨院前急救对患者的重要性,总结急救与护理经验,为临床提供实践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2 年我院收治的60 例CO 中毒患者,其中男28 例,女32 例;年龄4 ~82 岁,平均(42.6±8.3)岁。根据卫生部颁发的“职业性急性ACOP 诊断标准(GB8787 -1988)”进行诊断分级,60 例患者中轻度中毒23例,中度中毒22 例,重度中毒15 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治愈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CO 中毒症状消失,HbCO <0.20;好转:CO 中毒症状明显好转或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无效:CO 中毒症状无改善或恶化导致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中有37 例得到院前急救,由医护人员提供现场急救服务或电话指导服务;23 例未得到院前急救。患者到达医院后采取的护理手段均相同。37 例得到院前急救患者中治愈34 例(91.9%),好转和无效3 例(8.1%);23 例未得到院前急救患者中治愈15 例 (65.2%),好转和无效8 例(34.8%),得到院前急救患者治愈率高于未得到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 <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得到院前急救的37 例患者治愈率为91.9%,高于未得到患者的65.2%,说明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CO 中毒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对CO 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3.1 电话指导 医护人员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求救电话后,首先应平稳家属情绪,叮嘱其将患者移到通风处,平卧,松解患者衣领;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应将其头偏下一侧,迅速清理呕吐物,防止呼吸道误吸;若为冬季,还应注意保暖。此时,医院应迅速出动急救车,并带足急救药品、器械等,赶往现场途中随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若有紧急情况,及时处理,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若患者家属是在前往医院途中向医院求救,则应嘱家属松解患者衣领,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密切观察患者的心搏情况,尽量避免其昏迷,同时院内应迅速准备高压氧、心脏监护、血气分析等仪器,让患者到达医院后能够马上得到有效的院内治疗[2]。
3.2 急救措施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要检查患者所处的通风位置,并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和建立静脉通道,向患者家属详细询问病史,为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其危险程度,并向家属解释转运中也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征求家属同意后迅速将患者转送至医疗中心[3]。若患者情况危机,有心搏骤停现象,此时还应及时配合有效地心肺复苏措施,恢复患者心跳。搬运患者时,要轻柔,以免加重其身体损伤。转运途中,持续给予患者8 ~10L/min 的高流量吸氧,加快HbCO 的解离速度,为患者的抢救节省时间,并为到达医院后的院内护理提供方便。
3.3 院内护理 患者到达医院后,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规范的高压氧治疗,最基础、方便的是高流量吸氧治疗,迅速纠正其组织缺氧[4],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电监护,以便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其中毒时间和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如脑水肿、肺水肿、肾功能不全、迟发性脑病等。对于暂时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可以考虑留置胃管,给予患者足量的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留置导尿管,并定期更换,同时监测血生化、肾功能等以及早发现异常[5]。另外,纳洛酮可明显缩短患者昏迷持续时间,减少CO 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所以若怀疑有相关损伤,可进行实验保护性治疗。
1 陆彩萍.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 (23):56 -57.
2 陈广清,顾本同,侯建林. 77 例一氧化碳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 (12):177 -178.
3 李桂芬. 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 (6):710.
4 王春玲. 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 (11):230.
5 杨小琴.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护理进展[J]. 海南医学,2010,21 (21):137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