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成都 610500)
经间期出血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2次月经之间,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出血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痛、腰酸、乳胀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此病多给患者生活造成困扰,有生育要求者亦多错过受孕时机。笔者自2010年7月~2012年8月以丹栀逍遥二至四妙散治疗经间期出血6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本院妇科门诊患者,未婚12例,已婚4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3岁,平均3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平均11个月。
1.2 诊断标准 出血发生于月经周期的第12~16天,出血量或多或少,可呈鲜红色或咖啡色,或呈白带夹血丝,质黏稠,持续3~5 d,伴见下腹坠痛、腰酸、胸乳胁肋胀痛、口苦胸闷。经妇科常规检查排除宫颈糜烂、宫颈息肉;B超排除节育环下移及其他器质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予丹栀逍遥二至四妙散加减方。药物组成:牡丹皮10 g,栀子10 g,柴胡10 g,白芍10 g,当归 10 g,茯苓 10 g,薏苡仁 15 g,苍术 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20 g,黄柏10 g,车前草15 g,荆芥炭10 g,怀牛膝15 g。腰腿酸软明显者加续断10 g、菟丝子15 g、杜仲10 g;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睡眠欠安者加败酱草20 g、贯众20 g等。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于月经周期第7天开始服药,连服5~7 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自拟) 治愈: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好转:用药时出血减少或停止,停药后不满3个月即复发;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1.5 结果 本组60例,治愈38例,占63.33%;好转17例,占28.33%;无效5例,占8.33%:总有效率91.67%。
陈某,38岁,已婚,2012年3月20日就诊。患者自述经净后5~7 d反复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8月余,量或多或少,呈暗红色,有时仅白带夹血丝,质黏稠,持续3~5 d,伴下腹部坠痛不适。患者平素白带量多,质黏稠,色黄,有臭气,月经一月一行,末次月经为2012年3月5日,6 d净,于2012年3月18日出现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心情烦躁,乳房胀痛,胸闷纳呆,口苦咽干,下腹坠痛,手足心热,夜寐欠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妇检见宫颈光滑,少量暗红色血液自宫颈管内流出,质稠。B超示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提示有成熟卵泡。诊为经间期出血,证属肝郁肾虚夹湿热型。治宜疏肝解郁,滋阴补肾,清热利湿兼凉血止血。予丹栀逍遥二至四妙散加减:牡丹皮 10 g,栀子 10 g,柴胡 10 g,白芍 10 g,当归 10 g,茯苓 10 g,薏苡仁 15 g,苍术 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20 g,黄柏10 g,车前草15 g,荆芥炭10 g,怀牛膝 15 g,败酱草 20 g,贯众 20 g。日 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服药2剂后血止,诸症好转,续服3剂以巩固疗效。第2个月经周期服药后,未出现经间期出血,第3个周期继续用药以巩固疗效。停药至今未发。
经间期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与月经中期雌激素不足或下降过多,或内膜对雌激素的波动过于敏感,不足以维持子宫内膜的生长而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出血有关。中医学认为经间期出血的发生是由于经行后,氤氲之时,机体处于由虚至盛,由阴转阳的转化过程中,此时若肝郁气滞或脾湿内蕴,致使气郁化热或湿邪入里化热,热入血分,伤于血络而致病,或肾阴不足,阴不制阳,致阳气内动引动冲任伏热,阳气乘阴,迫血妄行而致。笔者临床多见肝郁肾虚夹湿热型,由于本地区系四川盆地,气候湿热,川人喜嗜辛辣,多致湿热内蕴,而经间期阳气内动,引动冲任伏热,另患者多有精神压力较大及熬夜等现象,久而身体气血阴阳失衡致使肾阴亏虚,阴虚火旺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郁化火,热伤阴络,几因相合,伤络动血,冲任不固而致出血。故治疗上予疏肝解郁、滋阴补肾、清热利湿兼凉血止血,选用丹栀逍遥二至四妙散加减方以治疗。方中丹栀逍遥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有凉血止血之功;黄柏、车前草、薏苡仁、苍术清利湿热;荆芥炭清血中之热以止血;怀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补肾、清利湿热、活血止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