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静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们因为对于音乐的喜爱而可以坐在一起共同欣赏。在英国,所在的学校每周都有一个“午间古典音乐会”,时长仅一小时。对于来自世界各地常来听音乐会的人来说,无需语言的相互介绍,大家见面也会彼此问候,音乐就这样神奇的消除了地域和文化的隔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谈到: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古典音乐赏析》课就成为大学选修课程。由于该课程面对的是高校中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授课中不仅要有对于音乐欣赏的专业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掌握了解当前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希望以此文,可以展开对于《古典音乐赏析》教学方法的新角度的思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发现《古典音乐赏析》教学多维学习活动是一个科学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适合学生、教师的创造过程的。多维学习活动是基于建立多元智能观、构建“多维”学习观和尊重生命成长观这些学习理论而成长的。大学《古典音乐赏析》教学中的“多维”学习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欣赏中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多种内容、多种表达等多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层面等方面进行选择,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来对学习进行新的实践活动,从而培养自己在多方面的能力。并且在学生多维学习的同时,让教师进行多维的教学模式构建,多维教学观点的落实,多维教学方法的实现,多维角度的自身提高等等。在《古典音乐赏析》教学中构建多维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的多维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多维教学活动,我的具体做法是:
现今大学中的学生基本都是是80、90后的一代,他们所经历的成长环境已是网络和媒介手段多样的时代。而且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有网络资源的地方获取到所需的网络信息。手机等小巧而便于携带的上网工工具,由于可以很便捷的连接到无线网络终端,成为了时下大学生的新宠。他们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各种时尚类的音乐节目、音乐盛会、和各类音乐大赛。因而网络也成为了传播音乐节目的一列快轨。面对这样的学生,再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纯粹传统的古典作品在音乐赏析课上,是否可以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我们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顺应时代的发展速度呢?
通过几年的《古典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逐渐发觉在上课过程中适当使用一些视屏资料,可以更好的辅助学生来理解、记忆所听到的古典音乐。可能是有了视频的辅助,学生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授课中讲述到的作曲家创作意图,同时美丽的画面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投入程度,同时在画面中也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关键是在作品旋律的记忆表现上较之以往状况有了较大的好转。比如:《G弦上的咏叹调》,我通常会让学生听一遍小提琴演奏的版本,之后我开始放映美国音乐家麦克菲林(Bobby McFerrin)表演的同一首作品。两遍之后学生基本就已比较熟悉该作品的旋律了,同时还在视屏中看到了美国黑人音乐家麦克菲林。在对于作品介绍结束后,可以在讲解一些有关于迈克菲林的情况。这样也会无形中扩展学生对于近代音乐家的了解。
在欣赏课上,不仅要给学生介绍即将听赏的作品、作曲家、乐器。同时也要给他们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点。话语并不多,但让授课内容丰富了许多。在听赏约翰·萨巴斯点·巴赫的《b小调托卡塔于赋格》时。我通常会播放两个不同的演奏版本。第一次是管风琴演奏的版本。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教堂里管风琴的样子,同时还看到了管风琴家的演奏。作品结束后我会讲解一些管风琴与教堂的关系和历史渊源。第二遍听赏作品时,我选用的是德国一个著名的无伴奏合唱团的声乐版本。听完该版本时,我也会给学生浅显的介绍一些有关于无伴奏合唱的知识。这样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进入复习上课内容和总结时,学生的配合状态表现会积极踊跃。
除过这样的方法,我还尝试让学生听到一些被改编之后,带有较为现代风格的古典作品。因为学生有时不会仅仅拘泥于视屏中常规作品的听赏。所以,偶尔选择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古典音乐作品,也会取得比较好的听赏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听赏的古典重奏作品,我还曾选用一部由五把萨克斯管演奏的该作品的版本。因为很多男学生看到这种萨克斯管,和听到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后,似乎可以带给他们一种很新颖、而又时尚的感受。很自然的,学生的情绪也就较好的调动。所以古老的作品,由较为现代的乐器进行演奏,无形中会对学生的情绪带来较强的激情感染。还有以前在课上讲到贝多芬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贝多芬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很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选用过《当古典遇上古巴》这张CD中的富于爵士风格的《致爱丽丝》播放给学生听。由于作品时长3分钟左右,故而仅能截取小部分作为上课使用。然而,在富于爵士乐的动感节奏下,平静的课堂会有带片刻的激情。
其实此次去美国访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在教学中就紧紧依托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在不停的更新、不停地翻入更好更新颖的资源库。就音乐而言从演奏形式到演奏曲目、还有各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的视屏资料,在网络上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具风采。这样的资源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接受非常广泛的音乐作品和演出形式,无形之中也拓展可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而关键是对于教师教学内容深刻性的辅助。比如在《美国乡村音乐历史》课上,教师在介绍乡村音乐作品时,需要讲到了很多美国本土的时代性的问题。因为音乐就是时代风貌的浓缩和生动的体现。每当他播放完在网络上找到的、与所讲时代相契合的视屏片段后,再讲述到所要讲解的乡村音乐作品,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性的能动性被最大程度的调动了起来起到。体现就是课堂的讨论真可谓是:如火如荼。我想某些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不是老师的打断,这些讨论可能到后面会发展到天马行空!
标题音乐也是上欣赏课时很好的选择。尤其面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时,可以首先考虑选择标题性作品。“标题音乐”是相对于纯音乐而言的。所谓“标题音乐”,简单地说,就是有文字作标题的音乐。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这种说明主题思想的文字,就是标题。
由于标题音乐的这一特性:文字的使用。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以作品文字标题的理解为桥梁,进而让学生较为容易和生动的来理解和听赏作品。以作品《佩尔金特》组曲为例。音乐作品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背景。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已为每首作品的标题的理解做好了铺垫。作品标题似乎即是故事的片段总结、同时又是音乐作品听赏的指路灯。因为故事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和场景,在音乐作品中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而每首作品的标题又好似听赏音乐作品时的指路灯。因此作品中的标题成为了听者在理解作品时的桥梁。
人无礼,则无一立。我们在上课时,不仅要教授学生欣赏音乐作品,也要教授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可见中国古已有之对于礼仪的要求和重视。学生毕业后可能会有各种机会去接触到包括古典音乐在内的各种音乐会。这些音乐会也可能会成了他们未来的社交场所。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走入音乐厅前后要做什么准备?要注意什么?着装上有什么要求?……授课时,不妨在听赏作品中间涉及到该部分内容。坐在音乐厅里欣赏这演奏家的表演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听懂和理解作品,然而听古典音乐所需具有良好的礼仪却可以让人们彼此显示出应有的尊重,同时也显示对于作曲家和演奏者的尊重。这些看似并不是重要的内容,却往往是让学生很留意去记忆和了解的部分,也是他们很希望通过课程可以有所了解的部分。
讲授古典西方音乐欣赏不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教学中还应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杰出作曲家的生平,而对他们产生良好的影响力。如:贝多芬的顽强和奋斗,肖邦的爱国情怀,舒曼夫妇和李斯特的慷慨代友。其中李斯特更是在挖掘、保护新一代年轻音乐家的方面所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现今的大学生都是很有益处。因为这些作曲家都有着开阔的胸襟,有着坚定的信念,也有着对自己事业、生活、家乡的热爱。这种热情坚强了他们的意志,给与他们自信。而这种热情、豁达和自信是现在的学生所最需要的。在上课时不时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对于他们健康果毅的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通过教授《西方音乐赏析》,可以带着学生穿越时空和地域隔阂,而去了解到很多优秀的西方古典作品和优秀作曲家。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妨尝试使用“多维”的上课方式,同时也要多角度的对古典音乐相关联的知识有所介绍。古典音乐的外延在今天已经较之于以往宽泛了很多,甚至包括电影音乐、卡通电影音乐,等等。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不拘一格的选择好的音乐作品给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就是在为他们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其目的就是达到促使学生可以用心去听赏优秀作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意图,了解世界优秀作品的创作,了解世界不同文化、音乐的理解是无国界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带给听众美好的精神世界和纯良的性格品质。
[1]林海龙.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与思考[J]. 高教探索,2007.
[2]孙大平. 浅议怎样借助标题音乐培养欣赏交响乐的能力[J]. 音乐时空,2012.
[3]黄立云. 高校开设交响音乐赏析课探析[J]. 新课程研究,2011.
[4]王建. 对焦下个月欣赏的几点建议[J]. 科教文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