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蚀区生态移民研究成果回顾与问题反思

2013-08-15 00:46张水利孟宪玲张爱国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水蚀移民生态

张水利 孟宪玲 张爱国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黄土高原不仅是我国主要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水蚀区。有关黄土高原水蚀区内的生态移民活动是较为丰富的,但遗憾的是,在我国所有的生态移民研究文献中,目前还未见到以“黄土高原水蚀区”作为特定论域的生态移民专题文献与研究文献综述。

1 研究成果回顾

目前,黄土高原水蚀区生态移民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以下从生态移民的概念、分类、功能等13 个方面进行研究成果回顾。

1.1 概念研究

我国现代生态移民的概念基本上是以黄土高原水蚀区为对象总结出来的。我国学者们对于生态移民概念的认识有较大分歧,归纳起来有以下4 种观点:

其一,经济行为说。葛根高娃等学者把生态移民作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一种自发的经济行为来看待[1]。

其二,扶贫行为说。刘小强等持这种观点,强调生态移民的扶贫性质[2]。

其三,生态保护行为说。包智明认为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迁移人口的行为[3]。

其四,综合行为说。刘学敏学者坚持应考虑到生态移民行为的综合性,认为生态移民具有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4]。

1.2 分类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对生态移民的分类标准也不同,但成因分类是主流。梁福庆(2011)根据成因,将生态移民分为生态脆弱区移民、重要生态区移民、自然灾害区移民、矿区生态移民等8 种类型[5]。除了成因分类外,包智明在总结国内生态移民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移民意愿分类、组织主体分类、搬迁安置模式分类、移民就业变化分类[3]。

1.3 功能研究

生态移民的功能研究是指生态移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

在生态移民重要性研究上,黄土高原水蚀区的生态移民研究成果足以表明,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生态移民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上。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生态移民使得迁出地的环境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生态移民使移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生态移民同时具有反贫困的作用,实施生态移民能够极大地推进扶贫开发进程,是减少返贫人口、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方兵等,2001)[6]。

在生态移民必要性研究上,学者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压力;二是国家的财政实力和生态移民的效益分析;三是生态移民对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孟琳琳等,2004)[7]。

在生态移民可行性研究上,目前认为生态移民可行的主要原因是:迁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迁入地资源的利用;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已总结出大量成功的移民经验;国家与地方加大生态移民力度的人、财、物条件基本具备[3]。

1.4 机理研究

机理研究是指对生态移民的原因、机理、影响因素与驱动力分析。陈忠祥(1998)曾对宁夏吊庄移民的动力机制进行过分析,认为移出地的推力、移入地的拉力、群众迁移的动力、政府中介的扶力是吊庄移民的主要机制[8]。隋艺(2012)认为传统的推拉模型在解释移民迁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推拉理论”主要采用“地域”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推力和拉力分析来解释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忽视了个人的研究视角[9]。

1.5 主体研究

秦均平(1998)对宁夏生态扶贫移民的研究发现,移民的文化构成比非移民文化程度略高,但相差不大[10]。唐丽霞(2004)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异地安置的扶贫瞄准机制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出现了“帮富不帮穷”的现象[11]。谌彦辉(2006)以山西灵石县为例报道过“山西富人生态移民,穷人成为生态难民”的严重问题[12]。

1.6 模式研究

移民模式主要研究迁移的过程(移民怎样迁移,如何安置),目前集中于迁移地域与空间距离模式(就地迁移和易地迁移;长距离与短距离移民等)、移民工作主导力量模式(政府组织移民、企业参与移民、社会促进移民、自发搬迁移民)、移民集散模式(集中搬迁与分散搬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谋生方式和从事行业的产业安置模式(农业安置,牧业安置,第二、第三产业安置等)、移民后期开发模式(城镇化开发模式、产业开发模式、产业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等)[13]。

1.7 意愿研究

生态移民的自愿性研究,目前涉及的主要问题[14]:一是划分自愿性的标准是什么?二是从总体上看,生态移民相对于工程移民、扶贫移民等类型而言,是自愿型的还是非自愿型的?三是影响自愿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自愿度?四是如何提高生态移民的自愿度?

1.8 决策研究

唐丽霞分析了富穷户在生态扶贫迁移决策上的区别[11]。张志辽(2005)以行政村为决策单位对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模型分析[15]。覃明兴(2007)研究了生态扶贫自愿性移民的迁移决策问题[16]。张小民(2008)构建了决策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和移民个人在内的生态移民决策模型[17]。王桂芬(2010)在研究宁夏农户生态移民经济效益时提出过一个农户是否迁移的二元决策模型[18]。

1.9 地域研究

Yan Tan(2011)认为,对于地方政府生态移民的决策来说,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确定是两个重要环节[19]。科学把握生态移民的迁入和迁出区,准确确定迁出村庄和农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迁出地区位选择上,井美娟(2012)认为,许多地方的移民迁出地选择没有考虑到生态人口阈值标准[20]。在迁入地的区位选择研究上,张宝欣等(1999)认为迁入地的环境容量冗余是实施生态移民的首要标准[21]。

1.10 适应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于生态移民的心理适应、社会适应、文化适应、宗教适应等方面。在心理适应上,马金宇等(2012)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研究过宁夏生态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22]。在社会适应上,不少学者对生态移民社会冲突的实质及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范红忠等,2003)[23]。在文化适应上,研究表明生态移民能否顺利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移民主体能否主动地融入到新的文化群体中(余吉玲,2010)[24]。在宗教适应上,一些学者认为宗教教派之间的差异其最终是文化认同上的差异(马伟华等,2007)[25]。

1.11 对策研究

近十几年来,因各种原因,移民上访的案例及问题性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区域生态移民的问题对策研究也日见增多,可以说是已有生态移民研究成果中的最多项。李玉田(2006)认为生态移民过程中要重视解决迁入地问题和迁出地问题这两大难题[26]。陈忠祥(1995)曾探讨过最具中国特色的宁夏吊庄移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27]。Rita Merkle (2003)曾研究过宁夏生态移民的减贫对策[28]。

1.12 政策研究

在政策供给研究上,刘学敏认为我国生态移民过程中法律介入不足,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没有法律的介入[4]。在移民对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上,王瑞娟(2012)分析了内蒙古阿拉善孪井滩生态移民对移民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29]。

1.13 战略研究

目前,直接把生态移民作为“战略”来提的学者比较少。葛根高娃等研究指出,生态移民是一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地方战略[1]。初春霞等(2005)以宁夏为例,初步探讨了生态移民的战略意义及战略措施[30]。张小明曾较系统地探讨了西部生态移民的战略思想、目标、措施和步骤[17]。

2 问题反思

从以上黄土高原水蚀区生态移民主要研究侧面的回顾中可以看出,目前在研究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概念体系较混乱

首先是生态移民概念或称谓混乱,“环境移民”、“扶贫搬迁”、“异地扶贫”、“易地扶贫”等研究文献中也含有生态移民的内容。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还主张经济行为说、扶贫行为说,认识不到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为了生态”的本质。

2.2 分类标准不统一

目前,尚无统一的生态移民分类标准,梁福庆根据生态移民的成因将其细分为8 种类型是较为全面的[5],但类型过多,不便应用。在生态移民的组织主体分类上,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政府主导性移民,而对企业参与性、社会促进性的移民类型关注不够。

2.3 功能研究待强化

关于生态移民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在理论上已基本取得共识,但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小视:“生态移民真的是万能的吗?”、“生态保护是否一定要以移民为代价?”、“真的能通过生态移民恢复生态环境吗?”这些疑问值得认真重视与深入研究。

2.4 机理研究不深入

这是目前黄土高原水蚀区生态移民研究方面成果最少的侧面之一。许多学者机械套用西方传统的推拉模型进行生态移民动力机制分析,不能针对黄土高原水蚀区生态移民的特点来进行驱动力分析,看不到区域生态的人口梯度是生态移民的首要驱动力。

2.5 移民主体的生态理性研究不足

在生态移民主体性方面,目前研究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对生态移民各个主体对象(个人、家户、村庄等)的各个侧面(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的差异性与选择性认识不够,尤其是对生态移民主体的生态理性问题研究几乎是空白。

2.6 模式的对比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在黄土高原水蚀区生态移民模式研究上,通过对比法深入研究政府主导模式、就地移民模式、整体搬迁模式弊端的研究成果少;通过对比法探讨黄土高原与我国其他地区在生态移民模式上重大差别的研究成果极少;对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的互动机理研究缺乏深入探讨。

2.7 意愿研究上尚无自愿度分级方案

目前生态移民自愿、非自愿的二分法忽视了生态移民自愿性的复杂性,应考虑自愿程度分级问题。另外,自愿性的最佳研究时点应在确定搬迁但尚未搬迁之时,这时移民对于搬迁的主观意愿是真实可信的,而目前多数学者研究自愿性的时间都是在搬迁之后。

2.8 决策研究上缺乏多层次视角

目前,研究视角主要是基于农户的迁移决策分析,对于国家、地方政府、移民村的决策分析缺乏深入探讨。针对农户的迁移决策研究,仅考虑了是否搬迁问题,而对于搬往何处、何时搬迁、如何就业、是否返迁等决策问题缺少研究成果。

2.9 地域研究上缺乏宏观视野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侧重点集中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区位选择,缺少黄土高原水蚀区及其内部省、县级宏观地域尺度的生态移民区划研究成果。

2.10 适应研究上缺乏地方特色

主要是机械套用国外学者建立的文化适应论、三重熔炉论分析框架,体现不出我国区域文化对移民适应性的重要影响。另外,有关生态移民生理适应性的研究成果极少。

2.11 问题对策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规律性总结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针对特定区域问题的案例分析,从理论层面进行规律性的深入探讨成果不多,未来应高度重视生态移民返迁规律的总结。

2.12 政策研究上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研究生态移民政策方面问题的多,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缺乏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尤其是对地方政府层面的生态移民政策、规范、标准确定缺乏针对性的未来设计。

2.13 战略研究上成果极少

在生态移民的战略性问题研究上,无论是省域层面的,还是地方层面的研究文献均极少,可以说是黄土高原水蚀区生态移民研究领域中的一块短板。

[1]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118-122.

[2]刘小强,王立群.国内生态移民研究文献评述[J].生态经济,2008(1):395-399.

[3]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27-31.

[4]刘学敏.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效果与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4):47-52.

[5]梁福庆.中国生态移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25-29.

[6]方 兵.加大生态移民力度 切实保护西部生态环境[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37-40.

[7]孟琳琳,包智明.生态移民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48-52.

[8]陈忠祥.宁夏吊庄移民的理论分析[J].干旱区地理,1998,21(4):22-27.

[9]隋 艺.生态移民迁移的动因分析—以三江源X 村生态移民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2(3):71-75.

[10]秦均平.宁夏农村开发移民的人口结构及其社会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1998(6):26-29.

[11]唐丽霞.谁迁移啦?—我国西部地区有组织的自愿移民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2]谌彦辉.山西富人生态移民[N].凤凰周刊,2006-09-05.

[13]陶格斯.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生态移民点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胡华征.生态移民的自愿与非自愿性研究—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调查[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张志辽.生态移民的缔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8):149-153.

[16]覃明兴.扶贫自愿性移民的迁移决策及主体选择性研究[J].南方人口,2007,22(4):32-38.

[17]张小民.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8]王桂芬.生态移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对贫困村瞄准效率的实证研究—来自宁夏农户的调查分析[J].生态经济,2010(11):48-51.

[19]Yan Tan,ARC Queen Elizabeth II (QEII)Fellow.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limate Change and Resettlement[A].Population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Large 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Projects[C].Background paper to the Population-Environment Research Network (PERN)Cyberseminar,November 2011

[20]井美娟.区域生态移民补偿标准研究—以汾河源头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1]张宝欣主编.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M].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155.

[22]马金宇,张 波,李 涛,等.宁夏生态移民的心理健康现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7):537-542.

[23]范红忠,赵晓东.西部生态移民问题及中东部地区在其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2003(7):36-37.

[24]余吉玲.生态移民中的文化适应[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141-142.

[25]马伟华,胡鸿保.宁夏生态移民中的宗教文化调适—以“芦草洼”吊庄移民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07(5):72-76.

[26]李玉田.工程移民与生态移民之比较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19(2):66-71.

[27]陈忠祥.宁夏扶贫工程与引黄灌区开发中的吊庄移民[J].地理学报,1995,50(6):514-520.

[28]Rita Merkle.Ningxia's third road to rural development:Resettlement schemes as a last means to poverty reduction?[J].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2003(30):3-4.

[29]王瑞娟.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生态移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97-99.

[30]初春霞,孟慧君.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北方经济,2005(6):57-58.

猜你喜欢
水蚀移民生态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风蚀对砂质壤土迎风坡水蚀特征的影响
“生态养生”娱晚年
汽轮机深度调峰的水蚀问题研究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