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县方言的形容词

2013-08-15 00:53宋彦云
关键词:东海县语素东海

宋彦云

(苏州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1)

江苏省东海县位于江苏省北部,东与连云港市区接壤,东北、东南、西北和正南面分别与赣榆、灌云、新沂、沭阳四县(市)毗邻,西面和北面则分别与山东省的郯城、临沭两县相连。就语言状况而言,东海县方言的特点较为突出,其原因如下:东海县正处于南北方言(即江淮话与北方官话)的交界地区,根据鲍明炜、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线的其北端正从东海县的中部穿过。[1]因而其语言上的过度性特点较为突出,依照是否保留入声的分界标准,东海方言大体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片。东南片保留入声,属江淮方言,西北片没有入声,属北方方言。

“方言的地域差别是渐变的,而且往往是错综的,语言上各种现象的地理分布不可能整齐划一。这一特点在处于江淮话和北方话过渡地带的东海方言中反映的尤为突出。”[2]。笔者的老家位于东海县的西北部(双店镇),语言属于北方方言。本文所讨论的形容词即限于东海县西北部范围内。东海县西北部与徐州和山东的临沂接壤,语言特点和徐州话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本地区又紧邻江淮方言区,所以也呈现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所讨论的即为那些本地特征较为突出,还没有为普通话所吸收的形容词。文中所举例子以记录其实际语音为主,不拘泥于考证本字。

本文把东海方言的形容词从大的方面分为带缀形容词和不带缀形容词。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带缀形容词

(一)带前缀形容词

虚~:虚青、虚清、虚紫、虚蓝、虚绿、虚尖

稀~:稀烂、稀松、稀轰①轰:东海方言词,果子熟透而变软。、稀困、稀甜、稀软、稀酸、稀苦

窝~:窝困、窝热、窝累、窝穰②穰:东海方言词,因劳累或生病而全身无力,不想活动。、窝软霍

精~:精细、精点儿、精窄、精瘦、精短、精矮、精轻、精稀

相~:相高的、相矮的、相长的、相短的、相胖的、相瘦的、相细的、相粗的、相穷的、相富的、相好的、相孬的(相读去声)

剔~:剔团、剔平、剔圆、剔滑、剔亮

透~:透胖、透恣、透新、透欢、透轰、透烂、透宣(指松软)?

焦~:焦干、焦黄、焦脆

挺~:挺湿、挺硬、挺生

这些单音前缀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这些前缀表示程度,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但比“很”表达的更形象。当地人很少说普通话中的“很”,说普通话中的“很”给当地人的感觉是很有文化,文绉绉的。

第二,因为这类形容词的前缀已表示程度,所以这类形容词不再受“很”修饰。但可以重叠,重叠式为ABAB式,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三,这类前缀构词能力较强,在口语中运用很普遍,有些形容词可以用几个不同的前缀,而意义没有多少变化。比如“热”,可以说成“滚热、窝热”;“甜”可以说成“稀甜、鲜甜”;“苦”可以说成“温苦、稀苦、乌苦”等等。

第四,这些前缀词义已经很虚化,在词中只是起到修饰作用,表示程度,已看不出什么理据了。同是表颜色的,普通话中有“雪白、乌黑”等词,其理据很清楚,而东海方言中表颜色的一些词,如“虚青、虚紫、虚绿、创黄”等,已看不出什么理据了。

第五,这类前缀的感情色彩都倾向于褒义或中性,表示贬义的很少。

第六,关于“相(读去声)”。“相”这个字在东海方言中应用很广泛,其作用相当于“很”,表示的程度超过别的词缀,并且应用范围比别的词广泛得多,几乎可以修饰所有形容词,但后面一般要加“的”字,并不构成名词性短语,其作用还是相当于形容词。比如:相高的、相低的、相矮的、相胖的、相瘦的。“相”字可以修饰一些性质对立的形容词,如高矮胖瘦等,而同样广泛的一个词缀“精”字,由于表示细小,只可以修饰这些性质互相对立的形容词中的表示负面意义的一个,如只能说:精瘦、精短、精矮,而不能说“精胖、精长、精高”,并且后面可以不加“的”。

(二)带中缀形容词

1.~不(读轻声) ~:

(1)构成三音节形容词:焦不干、挺不湿、苦不辣、虚不尖。

这类形容词中的“不”,起到连接前后两个语素的作用,比如“焦不干”就是“焦干”,“不”把两个实语素分开,拉长音节,增强了否定语气,表示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含有嫌弃、厌恶的意思。如“焦不干”就是嫌其干,“挺不湿”就是嫌其湿。这类形容词,在徐州方言里可以变成去掉“不”加上后一个音节重叠的形式。在东海方言中却不能变成这种重叠形式。

(2)构成四音节形容词:蔫不打鼓、软不拉塌、憨不棱登、瞎不日眼、火不燎拉、!不赖歪、大不冽冽、甜不赖歪、骚不拉唧、直不棱冬、甩不拉唧、软不丁当、破不烂将。

这类四音节的形容词,词义主要是靠第一个语素表达出来的,第一个语素是整个词的语义中心,“不”后面的语素单说都不成话,但“不”将其连缀成词,则起着加强第一个语素的程度,增强整个词的语势的作用。这类形容词一般也是表贬义的感情色彩,和前面三音节的相比,显得更为生动,是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总起来看,由中缀“不”构成的这两类形容词,其贬义的感情色彩主要是由中缀“不”来完成。

2.~了~

曲了拐弯、支了爬擦、呓了巴挣、正了八经、傻了瓜唧、滴了打挂、梯了遢邋、稀了麻哈、力了巴索、吉了咕嘟、吸了合瑟、猴了巴唧。

这个词缀的运用较普遍,是能产的,构成的词大都是四个音节,词缀前后的语素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以增强否定的语气,和上面“了”构成的形容词表嫌弃、厌恶相比,由“了”构成的这一类形容词在语义上往往含有一种埋怨的意思在内。如“支了爬擦”意为东西放得不实在:“这堆柴火~的,真占地方,是谁放的?”这里是埋怨那个放柴火的人放得不好。

这个中缀能产性强,还能构成许多象声词,如:稀了轰隆、稀了哗啦、劈了扑通、劈了啪啦、叽了咕噜、叽了咣当、一了哇剌。这些象声词,有的不仅表示声音,还含有“快”或“慌忙”的意思。如:

“这么多的砖头,让他们稀了轰隆地就搬完了”;“一听到喊声,我们就叽了咕噜地地跑过去了”。

其中第一句中的“稀了轰隆”是“快”的意思,第二句中的“叽了咕噜”除了含有“快”的意思之外,还有“慌忙”的意思。[3]

这个中缀“了”,在徐州方言中为“娄”。除了读音上的不同外,这个词缀在东海方言中用法和在徐州方言中的用法基本上是一样的。

(三)带后缀形容词

1.~不(读轻声)

歪不 歪斜的样子:他站都站不直,老是歪不着。

斜不 歪斜的样子:那画帖得斜不着,真难看。

蔫不 萎缩的样子:花被掐下来以后,不久就蔫不了。

瘸不 瘸腿走路的样子:他腿受伤了,走路瘸不着。

干不 失去水分而干缩:花都干不了。(比“蔫不了”程度要厉害)

瞎不 不好:这个人瞎不,办事也瞎不。

翅不 竖起的样子:他的头发乱糟糟的,有几根翅不着。

这些形容词在语法上常作谓语,后面一般要跟一个助词“着”或“了”,表示人或事物的状态。有时也作定语,但没有作谓语普遍。如:歪不桌子、斜不眼、焉不的花。在语义上,这类形容词倾向于表示贬义的色彩,表达一种主观上的不喜欢。

2.~乎(读轻声)

虚乎 虚张声势:这人真能虚乎,只出一点血就这样大惊小怪的。

邪乎 夸张、不真实:你越说越邪乎了。

悬乎 危险、夸张:刚才真差点掉河里了,真悬乎/你越说越悬乎了。

近乎 亲近、亲热:近来他和我套近乎,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熟乎 熟悉的样子:他俩一见面就很熟乎,真是奇怪啊。

忙乎 忙碌的样子:她整天忙乎,也不知道她到底在忙乎什么。

迷乎 昏睡的样子:他喝了酒之后,一会就迷乎了。

这些形容词都是由形容词性语素加上后缀“乎”,“乎”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是凑足音节,把单音构成双音。加上“乎”后,整个词义变化不大,且有时“乎”可以不用,如:“你越说越邪了/你越说越悬了。”

3.~了巴唧

楞了巴唧(楞头楞脑)、傻了巴唧(傻头傻脑)、猴了巴唧(滑头滑脑)、能了巴唧(喜欢逞能)、蔫了巴唧(形容人没有精神)

这类形容词,表示某种状况或状态,往往只用于修饰人,表示一个不喜欢的感情,大都用于否定性的评价,含有贬义色彩,是较形象的一类形容词。在语法上,这类形容词常作谓语,表示人怎么样:“她整天能了巴唧的,不知天高地厚,早晚要吃亏。”有时也作状语,还是表示和人相关的:“那个小孩楞了巴唧地坐在那儿,像个傻子。”

4.~不拉唧

这类形容词表示“有点儿……”的意思,程度略低,多用于贬义,表示人的厌恶心理,但程度不重。这种形式的形容词在东海话中非常普遍,能产性很强。

如表示触觉的:

热不拉唧、潮不拉唧、干不拉唧、

湿不拉唧、软不拉唧、硬不拉唧;

表示人的神态的:

傻不拉唧、憨不拉唧、楞不拉唧、

木不拉唧、呆不拉唧;

表示视觉、颜色的:

白不拉唧、红不拉唧、黄不拉唧、

紫不拉唧、灰不拉唧、绿不拉唧;

表示味觉的:

甜不拉唧、苦不拉唧、酸不拉唧、

咸不拉唧、臭不拉唧;

表示对人的评价的:

懒不拉唧、坏不拉唧、蠢不拉唧、

瘦不拉唧、孬不拉唧、能不拉唧;

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列举了“不唧的”(滑不唧的、粘不唧的、酸不唧的、甜不唧的、冷不唧的)这一后缀,并指出这种后缀“用于跟流体或半流体的东西有关或跟味道有关(以及这方面的引申义)的形容词之后,并带有不喜欢、讨厌的意思”,并且“这个后缀不用在‘大’、‘长’等积极性质的形容词之后,也不用在双音节形容词之后。例如可以说‘软不唧的’,不能说‘软和不唧的’”。[4](132)

东海方言中的“不拉唧”应该是赵元任先生所说的“不唧的”的一个变化形式,并且用法比“不唧的”更加自由。不仅用于和“流体”“味道”有关的形容词之后,如上所举,也可以用在触觉、颜色等的形容词之后,也可用在表示对人的贬低性评价的形容词之后,而且也可用于“大、长”这些积极性质的形容词之后。如:

“这个人的脸长不拉唧的,不好看”;

“这个东西大不拉唧的,不适合我们使用”。

二、不带缀形容词

(一)单音节形容词

甩 无用:这孩子真~;他在家里是个~子(骂人话:无用、不正干的人)。

拐 (1)性格古怪,不易相处:这个人很~,不容易相处。

(2)天气恶劣:今天的天气真~,刮这么大的风,又这么冷。

鬼 机灵:这个小孩真~,学什么会什么。

糠 身体极度虚弱:这场大病把他彻底地弄~了,现在什么事也不能做。

焦 十分着急,担心:儿女出门在外,做父母的在家里没有一天不~得慌。

美 得意,高兴:她穿了件新衣服,可把她~死了。

穰 (1)身体疲劳:我感冒了,浑身无力,~得很。

(2)软,不硬邦:这个扁担挑这么重的东西,有点~。

(3)不足:你卖给我的苹果份量不足,你的称有点~。

这个“穰”加上“不”以后就变成一个对人肯定的评价:这孩子真不~,这次考试考了个全班第一。

绵 原来干脆的食物变软:这包虾片放的时间长了,已经~了。

高 过量:我的酒喝~了,不能再喝了,再喝就醉了。

暄 松软而有弹性:这锅馒头真~,是最好的一锅了。

母 笨拙:这么矮的树你都爬不上去,真~。这个“母”依据不同的语境,含义有变化,但都是对人的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如:他真~,这点事都做不好。这里的“母”就有“无能”的意思。

大 高傲,看不起人:他眼~,眼里没有咱,咱们还是回去吧。

沉 耳聋:他的耳朵很~,叫他好几遍了还没听到。

这个“沉”可以看作是一个讳饰语,是对人的耳聋的委婉说法。

东海方言单音节形容词的形象色彩较强,大都是从一些词义中引申发展而来,如“糠”的“极度虚弱”意义即从普通话中“糠”的“发空,质地松而不实(多指萝卜因失掉水份而中空)[5](764)这一意项引申比喻而来,很形象。另外,从考查理据的角度去看,一些形容词还隐含有一种古老的文化色彩在内。比如“母”,这个词一般是对人的否定性的评价,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我国社会长期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尊重。

从语法上看,东海方言的形容词一般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一般不能重叠,大都作谓语而很少作定语。

(二)双音节形容词

东海方言中的双音节形容词以偏正式和联合式居多,下面分别论述之。

1.偏正式

如:(1)胶粘、风脆、滚热、创黄、鲜甜、瘟苦。

这一类的形容词,从表义上看都富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具有形象性。如“胶粘”就是像胶一样粘,“滚热”就是像滚开的水一样热。从构词上看,中心语素是形容性的,修饰语多种多样。这些形容词本身含有程度的意味,所以不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2)疵毛 低劣差劲(可形容人和事物):这人真~,做的活更~。

富态 身体发胖:她最近变化很大,变得~多了。

会鬼 机灵,善于随机应变:这家伙真~,到城里不久就出人头地了。

助壮 结实有力(可形容人或事物):这个椅子很~,你尽管坐就是了。

在构词和语法上,第(2)组和第(1)组都不同:第(2)组中的修饰性语素不如第(2)的形象鲜明,中心语素是名词性或动词性的,其偏正的形式不如第(1)组正规。在语法上,第(2)组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不能重叠。而第(1)组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能够重叠,重叠的形式为ABAB式。

2.联合式

麻利 迅速、赶快:校长找你呢,有急事,让你~点。

敞快 心里舒服高兴:田里的活终于干完了,我的心里很~。

硬棒指小孩身体结实:他们家的那个孩子真~,没到一岁就会走了。

这类联合式的形容词表义大都倾向于褒义,往往表示一种赞许、喜欢的感情。

3.重叠式

剔剔 (1)旋转速度很快的样子:这个陀螺在水泥地上~转呢。

(2)十分忙碌的样子:她一天到晚忙得~转,根本没时间来管孩子。

海海 1)形容很多:他家的钱根本用不了,多得~的。

(2)形容人差劲:这个人~的,一点人事也干不成,净干见不得人的事。

意意嗨嗨 犹豫不决的样子:他在她家的门口~了半天,还是没也进去。

缕缕杠杠 大队人马行走的样子:大路上~的都是人。

乌乌毒毒 天气闷热,不畅快:这几天的天气怎么这么~,真让人受不了。

磕磕巴巴 说话不连续的样子:老师让他背课文,他~地也没背出来。

缕缕续续 形容连续不断,持续很久:他这病啊,~地病了好长时间。

这类重叠式的形容词只能用重叠式,语法上的特点是多作谓语和状语。较少作定语。

(三)多音节形容词

三音节的:冰扎凉(形容水很凉)、不蹚牙(打东西很软,几乎不用咀嚼就能吃掉)、消停的(慢慢地、轻轻的)、一似齐(形容很整齐)、爽当的(爽快的)、真不孬(对人的一种赞扬,不错的意思)、不好受(不舒服)、难为情(不好意思)、不得闲(没有空闲时间)、没有盐(指炒菜味淡)、紧紧手(赶快的,抓紧时间)。

四音节的:多嘴撩舌(话多惹人讨厌的样子)、七老八十(指人年龄大,动作缓慢)、人五人六 (对人的一本正经的样子的戏谑的说法)、及早巴早 (早,做事积极)、毛包儿地(乱七八糟的样子)、有红似白(形容人肤色好看,多指婴儿及女性)、不得劲儿(指身体不舒服,有时是生病的一种委惋的说法)。

五音节的:一腚两肋巴(形容多,如:我~的事呢,你别老缠着我好不好?)

这类多音节的形容词从构词上看,形式多样,有的用比喻的说法,有的用一种委惋的说法表达一种含蓄的意思,可以说是一种讳饰语。但都较生动形象,比如“一腚两肋巴”借用从屁股到肋巴的面积大来表达一种“多”的意思,非常形象。

[1]鲍明炜,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J].方言,1985(2).

[2]苏晓青.江苏东海方言的词汇差异[J].彭城大学学报,1997,12(4).

[3]张爱民.徐州方言的形容词[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2).

[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猜你喜欢
东海县语素东海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东海县应急处置突击队 出击疫情防控“疫”线
东海采风作品选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平安如意
因果复合词
江苏省东海县博物馆藏青铜器的修复保护
江苏东海县小麦秸秆和猪粪堆肥及原位还田试验研究
精卫鸣,歌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