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凤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杭州 310018)
众所周知,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在现代国家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推进人类政治文明建设进程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这是历史与人民的郑重选择。政党政治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
从学理层面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深入探究,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步骤;是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确保党和国家平稳、有序、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1]。
新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理论成果,为这一课题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奠定了极为扎实的前期文献基础。据笔者以 “执政”+“理念”为篇名对中国知网进行精确匹配检索,截至2012年12月12日,共有研究文献1488篇。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6篇,分别是:湖南师范大学汪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张永刚《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电子科技大学邓朴《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陈蔚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理念、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伍鸿亮《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初探》、吉林大学任连祥《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研究》;2004年到2012年,将“执政理念”作为研究对象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有50篇,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兰州大学张军《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张倩 《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演进及特点》、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彭瑶《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曲阜师范大学孙雁《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山东师范大学张素莲《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新理念》,等等。另据了解,在所有研究文献中,被引频次达20次及以上的论文仅有7篇,分别是黄立营《论执政理念的战略地位与时代内涵》(36次)、周尚文《共产党执政理念论析》(33次)、汪宛夫《“官员问责”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执政理念》(26次)、张衍前《执政理念与政治合法性》(25次)、邓淑霞《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执政理念》(23次)、雷琳、张倩《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化与发展》(20次)、张永忠《“三个代表”与我党执政理念的整合》(20次)。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国内研究现状,进一步请参阅学者谢嘉梁博士、黄岩副教授发表于《党政干部学刊》(月刊)2009年第1期的文章 《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研究概况及特点》,该文自发表以来在中国知网上被下载220余次,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总体上说,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论域宽泛,且呈不断深化之势;论文作者队伍日益庞大,高质量成果层出不穷;整体性研究开始得到关注与重视,并朝精细化方向渐次有序推进。然而,该领域研究也还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学术视野褊狭、系统性、实证性和比较性研究缺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都为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巨大的思想空间。
中国共产党执政学是以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与执政规律为主要内容和对象的新兴学科,其研究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价值基点是增进民生幸福、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健康发展与全面实现。所谓“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指居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以及“为谁执政”、“为何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等核心问题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强大引领力与高度整合力的庞杂思想体系和总体执政思路。“从定位看,执政理念属于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从要素的内在关系看,价值取向是执政理念的基本内核;从与执政理论体系的关系看,执政理念处于核心地位和具有重要功能。”[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学的前提性、基础性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简言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关涉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设计与规划,在党的建设与创新发展整体布局中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统摄作用。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一个具有阶级性、导向性、发展性、整体性、层次性的思想系统[3]。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可以具体细分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生态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发展理念[4],等等。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一个立体复杂的系统和凝练抽象的提法,必然包括多个密不可分、有机关联的分理念。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主要可以细分为以下七个重要方面,即执政的经济理念、执政的政治理念、执政的文化理念、执政的社会理念、执政的生态理念、执政的外交理念以及执政的根本理念。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理念就是“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理念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理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创立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和谐特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持续解放和自觉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理念就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序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外交理念就是“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推动建设相互信任、持久和平、共荣共享的和谐世界,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生态理念就是“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构筑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存,建设充满生机活力和具备永续发展能力的生态文明”[5]。从历史的纵向视角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又可分为历时态(已然态)、现时态(实然态)、应然态三种基本类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体系“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认识论主线,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论主线,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主线,推进发展的实践主线”[6]。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政党学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石,国内外其他政党的有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来源。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创新并日益走向成熟的显著理论标志,原因有二:其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坚持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其二,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健康发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和崭新诠释。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是关涉党和国家的发展趋向与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课题。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从静态视角作深度的学理性解析,缺乏从动态上对其作出长时段的历史性考察,遑论从现代化及科学化的新视角对其进行系统性、精细化研究[7]。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发展史的视角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预测性、前瞻性、整体性、比较性、学理性研究是当前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和紧迫历史任务。
具体来说,今后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的主要视域包括:第一,1931年11月,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这是与南京国民党政府性质完全不同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标志着中共局部执政历程的正式开启。此后,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延安特区政权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华北人民政府,都是中共建立和掌权的政权[8]。这三次艰辛实践是中共局部执政的成功探索,为中共在全国范围全面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加强对局部执政时期中共执政理念的研究是一个亟待深入发掘的领域。第二,建国后由于长期受到前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模式、中国传统封建政治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以及中共全面执政经验的极度匮乏,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曾经出现过重大失误和偏差,给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灾难和损失。加强对建国后、改革开放前近30年中共执政理念演化历程及其经验教训的研究仍然大有可为。第三,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也使中国共产党重新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加强对这一时期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9]
笔者认为,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必须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历史考察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必须努力探寻与深刻把握中共科学执政的复杂机理与内在逻辑。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大力促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全面、深入、系统、科学的研究,必须积极搭建一个高级别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必须努力拓新研究路径与方法,必须高度整合研究力量与资源。我们深信: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及其相关研究将会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学术理论界聚焦的热点课题,这是毫无疑问的!
[1] 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论纲[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8.
[2] 章越松,梁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6.
[3] 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基本特点探析[J].高校社科动态(双月刊),2011,(3):36-42.
[4] 周光迅,谢嘉梁.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2,(2):79-86.
[5] 胡祖凤,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概念、特征及创新经验探析——兼论深化后续学理研究的若干重要思路[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2,(2):31-33.
[6] 刘焕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09,(9):14-20.
[7] 谢嘉梁,廖芳玲.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综述[J].体制改革,2006,(11):1-7.
[8]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概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3.
[9] 胡祖凤.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探讨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月刊),2012,(5):62-63.
[10] 张倩.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演进特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81-84.
[11] 胡祖凤.刍议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月刊),2012,(3):141-142.
[12] 谢嘉梁,胡祖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基于多维视角的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5):4-5.
[13] 虞云耀.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性进步——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J].求是,2012,(13):19-22.
[14] 胡祖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述略[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2,(6):50-51.
[15] 谢嘉梁.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深度解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季刊),2012,(1):55-59.
[16] 雷琳,张倩.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化与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6,(3):42-44.
[17] 谢嘉梁,胡祖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论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6):9-10.
[18] 胡祖凤,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价值、概况及特点[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2,(2):48-49.
[19] 胡祖凤.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
[2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