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俊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社会已开始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重要部分。各高校都在师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投入巨大,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但是,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正面临着很多突出的问题。
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尽相同。因为生源所在地的计算机教育存在巨大差异,大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参差不齐,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了困难。大学新生在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有的学生在高中时已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有的学生连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会。伴随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普及,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里计算机文化部分的教学内容将逐步下放至中小学。但因为各地发展不平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将会呈现出更大的差距。
教学内容层次不分。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为新生开设的基础课,可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各专业而言毫无区分,其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各专业的学生基础各异,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要求也不同,可当前的教学仍然停留在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的阶段上。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专业特点,这样,教师无法在教学上照顾到基础差与基础好的学生。同时,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培养出不同专业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各自专业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使部分专业的学生学了用处不大,而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又学不到。
教学方法单一。使用教学多媒体已经是当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并未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声音和影片等功能被完全忽略,在教学时还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内容频繁更新,但部分教师通常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部分照本宣科,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从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及时性和针对性三个方面探讨。
教学内容必须增强合理性。当前很多教材都编排了二进制编码、进制转换和信息编码等内容,并且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讲授重点与考核重点,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对绝大部分大学生是没有用的,并且学习起来相当吃力,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在今后教学中仍将再次系统地学习。因此完全可以删除。操作系统与软件的安装以及计算机硬件的安装与维护等这些实用的技能,大部分教材并没有提及并且在教学计划中也没有安排,应当适当增加此部分内容。
教学内容需要提高及时性,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作为目前发展最迅速的科技,其变化必然会引发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但当前的现状却不乐观,由于书刊发行等影响,大部分教材都存在很多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此问题,除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之外,更需要广大教师在制作课件和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来消除其对教学效果的不良影响。
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程通常只分文科版本与理科版本,这种分类,严重影响了各专业间的差异,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比如现行的教材通常都编排了数据库技术的内容,可对于艺术类的大学生而言,讲授photoshop可能会更有价值。对于建筑类、机械类的学生,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些。
为了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教学的状况,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
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讲授和互动教学等多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比较系统地讲解理论,使学生能较为准确地理解其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提高应用知识、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原理讲解,在广度优先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知识点深度。既不能脱离实际,只强调基础知识,也不能只讲操作,切不可把大学生培养成操作员。应该使学生懂得具体的操作,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过程,清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在理论课上,可适时地介绍相关前沿知识,满足好奇心,调动起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实验课教学,采取“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上机实验有两种形式:操作型和设计型。操作型实验,学生只需按照指导的操作步骤来逐步操作,便可完成实验的内容。这样能使学生快速上手,增强学习的信心。设计型实验则是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相关实验要求,然后明确实验目标,但是并没有给出操作步骤,这种实验有一定挑战性与创造性,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很好地提高大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可采用两种方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案例,布置上机作业,让学生动手完成。教师可在学生完成过程中进行当堂指导,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再进行归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内容,要注重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划分出不同的模块,并明确各模块教学要求,以达到各自的教学与学习效果。把多媒体教室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与实践能力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教材时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把整体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两部分,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依据现有的教材与教学时数,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还可分为必讲与选讲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的教学则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而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有计算机网络使用、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其连接、系统软件与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等等。
对于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研究新的组织方式。按照学生现有计算机水平来划分层次,可设置A、B两个层次,依此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因材施教。对于A层次的学生,要侧重原理的讲解,实验部分则以自学为主,并借助实验课堂来辅导。对于B层次的学生,更侧重技能操作,要适当讲解原理。灵活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来自各地区的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就算同地区的学生现有的知识架构层次也不相同,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会有差异,因此,应该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要全面指导,对学生量力而行,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偏高,力求使其获得更好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动机与心理状态调到最佳水平。这样,就可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后,能达到殊途同归的功效。
除了以上三点,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例如,培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计算机教学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以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为了让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能适应教学的要求,需要提高师资队伍层次。因为计算机技术和工具变化很快,学校还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以此提高在岗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另外,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手段,开发网络教学的平台。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改革中,核心是教学内容改革,关键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集中授课与上机实践是计算机教学的两个主要方式。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一直是关注的问题。此课程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特点与独特的要求,促使教师们不断地探索。现有的教学环境包括“黑板+粉笔”,“计算机+大屏幕”与“网络化教学平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使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比如,讲数制转换时用黑板板书更合适,讲基本概念的时侯用大屏幕演示会更好。如果是在实验机房,还能够配备边讲边练的教学设备,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利用网络课堂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上开展答疑和讨论,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尽量做好教学资源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提供在线测试、教学课件和实验素材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可以说,以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重要变革,而且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和钻研。我们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阶段,网络的应用为实验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计算机教学应该是课堂,实验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上机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是改革教学的考核手段。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核手段。对于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着手改革成绩的评定,将期末成绩变为上机成绩,平日成绩与笔试成绩有机相结合,笔试成绩更侧重于理论的掌握,上机成绩则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日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要求。这样就可避免学生为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记硬背方法来学习计算机,激励大学生追求全面的知识。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与要求既要随着大学的教学改革要求进行同步发展,又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特点,着眼于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探索出教学改革之路。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在教学中研究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开发出网络教学平台,才会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来满足信息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1]章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7):170
[2]冯阿芳.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3]李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4)
[4]于平.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
[5]王宏伟、余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电脑,2011,(3)
[6]何成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