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成亮
宗教,作为西方文化中主要的精神维度,不仅仅体现在教堂中的祷告、礼拜、弥撒等宗教仪式上,还体现在作为物理空间的日常生活中与作为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生产中。翻开欧洲文艺史,宗教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而影视创作作为一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成果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年轻、最现代化的艺术样式,同样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影视作为借鉴并容括人类艺术文化各种经验的综合性艺术,自然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会留下宗教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艺术为人生”,影视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必然要体现创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询、对人类情感的关注,而这恰好与宗教的终极关怀相契合。因此,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常常成为宗教和影视艺术共同探讨和表现的主题。基督教是世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义中处处渗透着美学的意味,并体现于当今的影视创作中。
甚至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当希腊文化仍欣欣向荣而罗马还处在鼎盛时期时,人类对于人生与世界的态度就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灵脱离开世俗万物而转向另一个世界。在某些人中,理性精神让位于神秘主义,直接的需求让位于宗教的需要。这种新的态度与要求孕育了新的宗教信仰、新的宗教派别、新的礼仪和新的宗教哲学体系。伴随全新的世界观的产生,一种新的美学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哲学由盛而衰,柏拉图主义则死灰复燃。这个时期的特征表现为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体系的出现,这个体系主张一元论、超验主义和流溢说,包括建立在迷狂基础之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基督教的兴起。在它发端后的三个世纪里追随者寥寥无几,并没有普遍的政治社会影响,旧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继续流行。这些世纪仍属古代时期。然而,从公元4世纪起,或更确切地说,从公元313年康斯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以后,基督教的传播便通行无碍了。特别是公元325年基督教成为国教之时,新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获得了空前的支配地位。“人居世界”的历史从此便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忠诚、道德律令、爱的教义与永生的信念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它无需科学。哲学家约翰·德玛赛斯说:“上帝之爱,就是真正的哲学。”塞维利亚的依西多尔写道:“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追随上帝,其次是为高贵的生活而奋斗。”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基督教美学所憧憬的追求是神本主义、来世主义,是彼岸性的。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西方艺术领域的影视创作。
似乎很难给基督教电影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随着类型片横扫世界电影市场,“基督教电影”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与商业元素结合,形成以基督教故事、人物为题材或线索,以类型片的结构为框架的“新基督教电影”。今天,基督教电影正以全新的面貌走上世界电影的舞台。在它们的创作细节中深深体现了基督教美学的思想。
1.以《圣经》作为蓝本的电影。由于《圣经》对很多事情的描写都不是史书性的,而是指导性的,所以在电影语言还原《圣经》的历史事件时,就不得不借助于考古、史书、传统以及想象。在圣经题材的电影中便常出现一些并未记载于《圣经》的事情,它们在使电影的语言得以完整的同时,也常常为影片带来巨大争议。以《耶稣受难记》为例,虽然导演梅尔·吉布森为了真实再现那段苦难历史,花了整整10年时间去准备,甚至选择两种当时使用现在已经消失的语言——古拉丁语和亚拉姆语——作为整个电影的语言,然而影片上映时仍因反犹太主义、宣扬暴力等嫌疑,成为“2004年最受争议的电影”。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似乎已是圣经题材电影无法摆脱的一个质疑。然而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毕竟将《圣经》的故事如此生动、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使得每一个人无论信教与否都有机会去接近上帝,聆听来自他的声音。
2.描写生命史诗化的电影。“个人的命运常常因为信仰的存在而发生改变”——历史或宗教神话也总在有意无意之间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电影导演自然也不会错过如此夺人眼球的题材。这类影片虽不以宗教故事为主要内容,但在处理根本性的人生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传达着人们对于人生、宗教、信仰等问题的不断思考。《宾虚传》这部史无前例荣获1l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以基督教创建初期和古罗马征服东方为时代背景,讲述了犹太王子宾虚经历了种种波折与磨难,最终找寻到自己的归宿和信仰的故事。电影虽以宾虚和梅撒拉的恩怨情仇为主线,却隐藏着耶稣基督拯救世界的主题。整个故事从个人恩怨发展为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民族斗争,最后提升为超越一切的基督救赎精神,刷新了圣经故事给人们带来的模式化说教的印象。法兰西的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的传奇故事一再被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历史态度和信仰的人们演绎着。吕克·贝松在《圣女贞德》一片中将贞德还原成了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天真,脆弱,有种种欲念与情感的冲突,惟一不同的是在她心中存在着一种信念,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来自于一种神的力量的召唤和指引。也正因为这种信念的存在,她的死才成为一种殉道和救赎。
3.表现了信仰危机的电影。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的精神获得了空前解放,理性被逐渐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在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理智的同时开始忽视上帝和信仰的存在。在西方社会里信仰缺失和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带来的重重危机困扰着大众。这些电影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语言反映和表达着人们的困惑和思考。
《七宗罪》中凶手约翰以上帝的代言人自居,在为社会清洗罪恶的名义下,以极其残忍变态的手段惩罚了那些在他看来犯有《圣经》中“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七项大罪的人。然而他并不是上帝,信仰的扭曲把他推入了万劫不复的黑暗。可是人类若是丧失信仰了呢?影片折射出对社会堕落、制度腐化和道德沦丧的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在追求信仰的路上的困惑与迷惘。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驱魔人》虽为影史上最恐怖的宗教电影,却引发了人们关于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深刻思考。影片中,面对被魔鬼附身的小孩,年轻神父的第一反应就是送孩子去医院治疗,甚至当他被邀请进行驱魔仪式的时候他还对这种“不科学的做法”深表怀疑;而另一方面,在医院对孩子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居然有医生想到了驱魔这一古老的宗教方式。这反映出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妥协,也从宗教哲学的角度上批判了人们盲目相信科学以及对未知世界了解的局限性。
4.思维颠覆中的现代电影。千年之交,伴随着电影工业的高度成熟与现代流行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基督教电影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达方式,开始从形式、内容等诸多方面对基督教题材进行颠覆式的现代演绎。其中既有《埃及王子》这样以动画形式诠释传统基督教故事的动画电影,也有《黑客帝国》这样蕴含深刻基督教精神、哲学思想的科幻影片。《达·芬奇密码》更是借助对基督教历史的“另类”解读在西方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全世界引爆了《达·芬奇密码》热。
今天,生活在都市超快节奏中,每日疲于奔命的现代人已不再可能像半个世纪前那样,安安静静地坐在影院里,沉下心来花上几个小时去看一部剧情冗长、语言乏味的电影。《埃及王子》以动画这种全新的形式讲述了以色列人出埃及这个古老的圣经故事,明快的节奏、恰如其分的动听音乐,从形式上颠覆了《圣经》题材影片惯有的庄严得近乎肃穆的传统。
在《黑客帝国》的假想时空中,情节的展开虽是基于现代数学和电脑技术的科学逻辑,但其所隐喻的情感、命运等,却是鲜活的人性和基督教逻辑,交织着强烈的基督教情怀。影片蕴涵着导演对基督教的理解,那就是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犹如被牢笼笼罩无法解脱,当经历脱胎换骨的磨难,最终看破现世一切皆为虚空、肉体“选择”了死亡时,才真正获得了永生不灭的生命和超越万物的神力。
与形式、表达相比,内容的颠覆无疑更具轰动效应。2006年《达·芬奇密码》借助对基督教历史的“另类”解读在西方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全世界更是引爆了《达·芬奇密码》热。在这部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基督教的“家史”被重新诠释。每一个简单的符号,每一桩西方基督教史上的纪年大事,都被赋予了新的角度和看法。虽然到今为止,在现有的资料中,我们似乎还无法验证书及电影中所记述的诸多核心事实,不过,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这部电影也许恰恰会激起人们对本已衰落的基督教信仰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基督教,尝试去了解并最终接近信仰。
总之,体现基督教美学思想的电影还有很多,我们在欣赏这些电影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样才能在现有的艺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更好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1]罗贝尔·布莱松,单万里,杨红鹂,电影艺术摘记[J].当代电影,2001,(1)
[2]侯军.西方电影中的基督形象比较研究[J].当代电影,2005,(1)
[3]刘智.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基督原型[J].当代电影,2007,(1)
[4]潘汝.《第七封印》: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J].当代电影,2009,(4)
[5]芮欣.“罪”之影像——基督教文化视阈下的韩国电影[J].东方丛刊,2008,(1)
[6]许正林,范荣霞.宗教的镜像阐释:当代西方宗教电影的深度与样态[J].甘肃社会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