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语境下我国高校学报互联网出版的可行性

2013-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检索学报学术

王 颖

高校学报经历了百年风雨,又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临界点。由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全面转制,市场主体被重塑,高校学报的市场色彩也被渲染得越来越浓。很多学者在此背景下提出期刊市场化概念,指出尽管我国高校学报具有很强的自身特点及历史积成原因,但作为精神产品应融入市场,其生产和传播完全纳入市场轨道,在市场中寻找生存契机,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改变“营而不销”的反常经营模式。

高校学报进不进入市场,以何种方式在市场求生存,人员编制是否和大学脱钩等一系问题尚在各方探讨、试点阶段,目前没有定论。但市场启迪下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高校学报实行互联网出版。随着平板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等终端阅读方式的改变,纸质出版物到了危机边缘,高校学报必须积极应对数字技术的挑战与冲击,尽快实现学报的互联网出版,树立有创新意识的编辑理念,与时俱进,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目前,很多学报对互联网出版的概念认识还存在盲区,甚至认为学报定期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上传排版小样就是实现了互联网出版,而事实上,一个学报编辑部不能在编辑理念、技术、规范、版权等问题上与时俱进、独立自主,与这些数据库的合作行为实旨就是拱手相让自己的技术成果,彻底成为他们的附庸和资源免费供应者。检索者付给数据库大量检索费用,却无须向被检索学报付费,更不重视文件源出处,如此以往,学报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更加降低,甚至被淘汰出局。

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学报互联网出版是指编辑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以互联网为沟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由著作权人、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网络传播者及读者构成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1]。

一、互联网出版是基于高校学报整体战略转型的理性思考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新闻出版总署曾不止一次指出高校学报的改革思路:第一,从“全”到“专”的转型。即从千刊一面的“综合性”向专攻某一学科方向的“专业性”转变。第二,从“散”到“特”的转型。即从粗放型、内向型的多学科拼盘向特色化发展。第三,从“小”到“大”的转型。即从高校学报发行量小、影响力低、经济效益更低甚至一直由主办方贴钱的局面向高校学报整合资源、集约化发展,构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创新高校出版体制[2]。基于政策面的理性分析,“一校一刊”或将取消,集约化出版集团未尝不是新的选择,学报未来有可能依托全面合作、开放化的数字出版平台进入市场竞争,那么早一天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完成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就早一天占得竞争先机,做好充足技术准备,提高核心质量,更好地为我国文化事业服务。

客观地说,传统的出版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学报整体战略转型的要求。大部分高校学报的发行量只有区区几百本,广告经营更是惨淡,谈不上按需印刷,更谈不上发行,赠阅的可能被束之高阁、形如废纸,而有用之士却没有渠道借阅;传统的学报印刷品也实现不了开放性的学术原则,无法建立开放的系统,检索成为障碍,国内读者检索某一研究成果已然费时费力,更不要说被国外检索,与外国科研机构或人员互动,最终定会影响学报的影响因子和总引频次;传统的各个出版环节拖沓、耗时,收稿、送审、编校、审读、排版、印刷、发行到位,少说也得两个月。很多学报是压稿出版,稿件从年初排到年底,出版时滞普遍超过半年,等刊物印出来再邮递到手中,有可能科研成果或数据已经过时;只出不进的编辑成本高,一般学报都由其主管院校拨款维持,一本128页刊物的成本在10元人民币上下,这无疑是很大的浪费,而且印刷耗纸、耗墨也不环保。而互联网出版模式可以实行审稿、排版、发行的网络化,具有出版周期短、成本低、检索快捷、阅读随时随地、发行快捷、零库存等众多优势。归根结底,互联网出版提升了学报的综合实力,更顺应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出版模式探讨

既然与各大数据库合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网络化出版,那么,可实现的学报网络化出版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自主网站,出版模式再造

很多学报都建立了网站,也在学校主页做了链接,但80%以上的网站都运行不良,已发论文上传数据不全,不提供检索或无力提供检索。网站的更新缓慢,网络化水平低,基本上只有约稿和装饰的简单功能。在设计上缺乏创新和技术支持,千网一面,甚至信息滞后于纸质刊物,根本做不到数字化出版。对于学报来说,网络化出版要做到两方面的数字化:一个是出版过程的数字化;一个是出版成果运用与维护的数字化。

实现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应在学报网站中嵌入完善的数字化稿件采编管理系统平台,依托此平台,进行策划约稿、在线审稿、同行评议、数字化编辑加工、在线出版。数字化稿件采编管理系统平台,国内外很多出版机构都有研发,如本编辑部的技术支持不够,可考虑购买软件或请专业人员编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发布影像、视频、音频、3D效果等展现学术成果,也可打破传统的出版周期,只要有优秀论文,即可随时出版上传至网站。出版成果运用与维护的数字化,要形成高质量PDF文件用于印刷或下载,定制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决算支付(外稿费、审稿费、用户检索费等)系统。另外,还应建立读者数据库,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层次,以提供更精确、更有价值的服务。

通过知识链接将期刊元数据与全文数据间进行跨系统的链接,使期刊元数据与全文数据分开经营。同时作为盈利点,以用户检索行为作为市场导引,将各期刊社和数据库商的效益相关联,大家同时受益于某一检索行为[3]。

(二)建立开放存取的新型信息交流模式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译作开放共享、开放阅读等,简言之,就是对学术论文像开架图书馆一样“出版付费,阅读免费”。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开放存取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而到了2004年,其已经在世界先进国家中成为主流的出版模式。

开放存取,事实上是在经过作者同意的法律前提下,把绝大部分的版权让渡给读者,读者可以没有限制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复制、下载、打印、检索、链接。这极大地吸引了点击量和访问量,如此自由的阅读方式和检索方式,也使得学术作品和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成倍增长,从而使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提升,最终形成学术氛围的良性循环。

我国高校完全可以利用本校的技术资源和研发能力,建立有自己学术个性和追求的仓储数据库,鼓励本校教工把自己的论文(无论是否发表)存档到开放存取系统中,形成资源共享。这种新型的网络出版模式不仅可以增强本学报的访问量,也可以增加本学院的科研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追求。

(三)构建规模化、集成化的出版平台

国际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在各自领域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出版平台,如荷兰爱斯唯尔公司、德国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等等。我国新闻总署在《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要求实施出版战略,打造数字出版航母,集内容采编、信息加工、自动排版、网络销售集于一体,打造数字出版综合业务管理平台[4]。

针对我国高校学报现状,多家学报构建出版平台比较可取。与社会上的报刊相比,高校学报的专业性、规范性更强,因此较容易打造高质量、高容量的出版平台。更有时效的即时发表以及更快捷的检索,也会有力制约和减少学术不端行为。

三、高校学报实行互联网出版的优势与可行性

(一)学术资源丰富,作者梯队充足

高校人才济济,作者梯队充足,关键是如何与他们建立良性、公正的信任关系,能让他们将优秀论文、重点课题论文毫不犹豫地贡献给本校学报。这一方面需要本院校的政策支持,比如在本学报发表论文评职称时着重考核或加分;一方面也需要学报编辑严于律己,杜绝人情稿,严格按技术标准、操作审稿等各个流程,营造相对纯净公平的学术氛围。调动本院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学报的内向性功能,平衡内稿与外稿之间的比例,培养忠实的作者梯队,才能使本学报的互联网出版变为可能,在未来拥有强大的出版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网络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有一定成效,易于搭建数字化出版平台

随着学报自身数字出版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加上本院校也在网络技术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各家学报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初具实力,比如专家动态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在线收稿与反馈、在线审稿、读编互动、与光盘版合作等等。事实上,学报已经有能力搭建数字化出版平台。

(三)心智模式不断优化,才能适应网络出版

学报编辑只有学习能力强,拥有创新意识,心智模式不断优化,才能适应网络出版的超大容量、技术淘汰更新速度。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在编辑业务这方面的培训与考核很严格且强度高,这都促进了学报编辑心智模式的不断优化,最终为学报网络化出版做好心理与业务上的准备。

(四)政策面的支持

学报走向市场,直面改革的苦与难,前提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为了优化学术资源,净化学术空气,提高精神产品的竞争力,让其自力更生、不断进取,甚至走出国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这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本意。基于此,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航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投资和各种人才的呕心沥血,从新闻出版总署多次的公开讲话中我们已经看到坚定不可动摇的改革决心,在如此利好的背景下,学报只要加强自身实力,提升期刊质量,与时俱进,就会找到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的数字出版事业贡献己力。

[1]邓美艳.数字出版——高校期刊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5(1):104-106.

[2]李东东.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EB/OL].http://www.gapp.gov.cn/cms/html,2009-06-10.

[3]曾建勋.基于知识链接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7-9.

[4]吴月红.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3):202-204.

猜你喜欢
检索学报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