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梅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1997年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实现第一次大江截流,2002年三峡大坝工程第二次截流。长江三峡截留后,对我国长江流域各地社会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黄金水道的长江三峡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截留后的长江三峡旅游业如何持续发展下去,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分为截留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以1997年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实现大江截流为界点,第一阶段为1997年第一次截留以前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1997年截留后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告别三峡游”的宣传,使长江三峡旅游业的发展成为空前绝后势态发展,长江三峡旅游接待海外旅游者从以前每年几千人到1997年已突破20万人,长江旅游的海外市场增长迅速,国内市场发展也很快,年超过200万人。这一阶段的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是武汉—重庆之间的长线旅游。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实现第一次大江截流,和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使长江三峡旅游市场受到冲击,2002年三峡大坝工程二次截流,受“新三峡、新旅游”概念的影响,三峡旅游迅速升温。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受非典疫情客观因素的影响,三峡旅游进入低谷时期。
长江三峡通过第一次截留,旅游市场出现“井喷”现象,而第二次截留,使三峡旅游进入了发展的停滞,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主要还是在三峡旅游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是出于探新求异的需要,而长江三峡的旅游模式仍然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武汉—重庆乘船游的传统模式,游客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坐船观光;而且接待国内游客的游船的服务质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长江三峡这种传统旅游模式吸引力下降,无法满足游客的个性化消费趋势。
长江三峡的旅游主要是坐船观光,船上的服务质量就很重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条件有限,一般是硬件不行软件弥补,可是船上服务人员比较少,服务不到位,给游客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无法与桂林游船的服务质量相比。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也不高,坐船游览,由于时间比较长,游客会分散在几个舱室,某个景点快到时,导游根本来不及通知自己团的游客出来观赏,往往错过很多景点。再则由于长江三峡截留,一些村庄整体性移民,对于景区人员的流失有一定的影响。
长江三峡第二次截留后的2003年,笔者怀着极大的兴趣游览截留后的三峡美景,也想看看“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中的神女峰的“神女”是否变了模样。我们揭开了“神女”面纱,也看见了小三峡大宁河段中的白色污染物,由于长江三峡截留蓄水后,水位抬高135米,长江之水倒灌进大宁河,以前绿幽幽的大宁河水不复存在,满眼是黄色的长江水,水上还漂浮着两岸漂移过来的白色污染物。看见此情此景,触目惊心、心痛不已,何谈生态旅游。有此诉求的游客选取旅游目的地时必将重点考虑生态环境是否秀美,当游客看见长江三峡景区内自然环境被破坏、污染,影响人们观景赏美,损害长江三峡生态旅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由此将会缩短景区的寿命。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东至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分别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200公里左右。可是在这三个峡段中分别由重庆市和湖北省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分歧,两地政府之间出现了竞争。多年来,为了争夺客源市场,重庆和湖北各自为政,在市场营销方面,重庆提出了“新重庆、新三峡、新旅游”;湖北则提出了“新湖北、新三峡、新旅游”,这种营销模式破坏了长江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给国际游客造成混乱思维,有损于长江三峡的整体品牌形象,对国际国内游客产生误导。
长江三峡旅游业的发展虽然遇到一些问题,但正是人们探新求异的旅游动机,想去三峡一睹其截留前后的变化,一睹“神女”的芳容,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a)”情结,使自己在融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长江三峡旅游业的发展既要抓住人们对长江三峡的“怀旧(Nostalgia)”情结,又要把握长江三峡生态旅游发展主脉。因为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已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长江三峡旅游业的发展要想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顺应潮流。
可持续(sustainable)—词最早产生于生态学,而对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世界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首推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向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发展”。
因此,可以概括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旅游活动的需求,又要注意因旅游产生的环境污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保证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不构成危及子孙后代对旅游需求的发展。
3.2.1 交通条件
三峡区域落后的交通条件因三峡大坝工程得到改善,具备水、陆、空交通网。水上交通有长江干流黄金水道,万吨级游轮可以从长江口直达重庆主城;陆路交通方面,武汉到宜昌的动车已经运营,2013年底重庆到利川的高铁建成通车后,重庆首条出海高铁将实现5小时到武汉、8小时到广州、9小时到上海,10小时到北京;航空方面,万州机场、宜昌机场已经建成通航,巫山机场已经被国家立项。届时,三峡地区将一改交通落后的面貌,大三峡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形成,有助于促进长江三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2 资源条件
(1)旅游资源丰富。据调查,三峡地区共有旅游资源点1 000多个,是内陆地区资源类型和数量较为丰富的区域,资源占有率达到80%。(2)旅游品位高。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3)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特色。长江三峡区域已经被列入重要的国家级生态旅游走廊;三峡区域的三国文化、历史文化、湘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也具有较高知名度。
除具备以上有利条件外,还必须制定一系列战略步骤和措施。
根据旅游需求多样化和参与性的变化发展,改变传统的坐船观光模式,使其由单一的坐船观光模式向多样化自主选择的旅游模式发展。一方面,依托大、小三峡旅游产品,与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深度旅游。如巫峡十二峰中神女峰由于陆路观光旅游线的开通,游客可揭开神女面纱,一睹神女风采,进行深度旅游。西陵峡与三峡人家、杨家溪漂流相结合,既可以爬山,又可以漂流,满足现代人参与性的需要;还可以与三峡大坝、车溪等产品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对社会主义建设了解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提升游船的品质,开发以游船为依托的旅游产品。
最初的长江三峡旅游线路一般是以重庆或武汉为起点,顺江而下或逆流而上游览长江三峡。现在一则由于长江三峡截留蓄水,二则由于旅游交通形式的多样化,可将旅游交通与船游三峡相结合,整合出更多的旅游线路。人们可以缩短在船上的游览时间,“宜—奉—宜”线路更受追捧,即从宜昌至奉节,奉节至宜昌的精华线路,现在武汉至宜昌的动车仅需两个小时,人们只需要利用周末的三天时间就可以完成长江三峡游览,改变了以前的武汉—重庆的长线旅游,中、短线旅游线路的增加,势必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使长江三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旅游在2000年左右进入滞胀时期,除了三峡截留等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因为旅游服务质量影响人们二次消费。要改变这种现象,应从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之一的“食”开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材比较讲究,再不是以前的吃饱即可,为之服务的餐饮人员的服务质量也要提高。其二,“住”的条件也要改善,以前的12个人、24个人一个舱、男女混住的现象也要改变,为了保证第二天的游览质量,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将舱室划分为“迷你”舱室,方便散客型的家庭旅游。其三是增加游船上的娱乐项目,除了棋牌室以外,增加更多的如健身房、SPA会所等项目,改变人们认为船上的旅游生活质量枯燥的观念,这样长江三峡的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长江三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游客诉求,改变长江三峡景区的环境污染现象,构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从两个方面着手建设,一是景观生态化,截留后的长江三峡两岸有一些白色污染物,要做好大小三峡两岸的保洁绿化工程,进行三峡旅游景观的美化。二是服务生态化,即旅游服务方式和流程设计尽量节能环保,如小小三峡中的游船纤夫拉纤上去,降低柴油发动机的使用,然后游客漂流下来的方式,就属于低碳旅游方式。
长江三峡截留前后的变化是无可置疑的,所以要树立“新”的旅游营销理念。但是长江三峡区域包括从重庆市到湖北宜昌的广阔范围,横跨一省、一直辖市,在整体营销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在旅游营销中,不能受目前行政区域的影响各自为政,更不能人为地将长江三峡狭义地宣传为“两坝一峡”。而是通过制定合理的营销规划、整体促销,树立鲜明的长江三峡峡谷旅游形象,整合两地的旅游资源,在每年推销“三峡旅游节”时,可以今年在重庆开,明年在宜昌召开,轮流做东的形式进行促销。通过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同宣传形成整体促销,实现“双赢”目标,实现共享长江三峡生态旅游发展成果。
经过几年低谷时期,长江三峡逐渐走出“低谷”。2012国庆黄金周长江三峡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年新高。因国庆与中秋双节庆高速公路免费,景区门票下调,天气等多方面原因,2012年长江三峡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八天假期共接待游客22.45万人,无论是单日接待游客量还是游客接待总数都创下同时期历史新高。长江三峡旅游业熬过低谷,正朝气蓬勃发展,在朝着生态旅游、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方向发展。然而要使长江三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如何协商好重庆和湖北两地旅游市场环境和市场竞争格局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1]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屐研究——以江西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33.
[2]曹华盛.论长江三峡旅游竞合博弈[J].特区经济,2008(9):150-152.
[3]向旭.蓄水后长江三峡旅游的新变化及其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4):118-120.
[4]李国平,叶文.三峡工程对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36-38.
[5]曹华盛.关于成库后长江三峡旅游格局变化的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4):50-52.
[6]阚如良,邓念梅,牟晓娟.后三峡工程阶段库区游船转型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7):66-68.
[7]范春.长江三峡旅游一体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28(3):119-122.
[8]资料来源:http://www.3x-travel.com/sxlykx/519.html[EB/OL].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