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认同路径选择

2013-08-15 00:45肖爱民于海威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特色核心

肖爱民,于海威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大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呼应社会大众的广泛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内容更加简洁、内涵更加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系列新部署、新精神的时候,应紧紧抓住认同路径建设这个关键,着力推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之上的具有深刻内涵和完整体系与结构的价值系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原则、价值、理念的总结和升华,是我们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凝练概括,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大众和时代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导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体系,其后各个时代、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即科学的、发展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成果,是人类创造的思想财富,也是我们立国立党的指导思想。我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近30年的持续发展,见证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意味着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来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深入人心,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自在行为。

(二)时代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们所追求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在这一目标实现的探索奋斗中,中国人民选择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社会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道路。通过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是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这一共同理想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引领和驱动全体人民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共同信念。在这里必须坚定一个道路、一个信念,即社会主义是中国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信念。

(三)精神支撑: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体现着历史主体的价值,时代精神体现着历史进步的价值。民族精神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时代精神体现在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充满活力的历史创造进程中。因此,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力量与精神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核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各族人民热爱祖国河山和历史文化,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坚持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推动国家进步和文明进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的前进动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与现实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缔造了时代奇迹,铸造了时代精神。

(四)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中国历史上评价社会道德风尚优劣、国家治乱兴亡的标准。能否做到明荣辱、行荣事、拒辱行,是评价个人道德品行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衡量社会道德风尚的基本标准。今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道德规范与调节的中介和纽带作用。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转化为人们内在要求和道德认同感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扬善抑恶的调节作用。一个人只有在内心具有了荣辱感、形成了荣辱观,才能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得到良心上的满足和无愧。对于社会而言,只有形成了践行荣辱的风范和氛围,才是激励、引导整个社会成员和各种力量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必要环节。

(五)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31-32)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发展目标,属于国家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价值要求,属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道德要求,属于公民核心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结构科学、层次分明的具有内在逻辑紧密联系的完整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构成了社会价值认同的观念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这种集中概括,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广大群众中的传播,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认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增进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构建,关键就是要抓住认同路径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基础:公民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相对稳定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引领着社会主义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能够得到认同的关键在于彰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国民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这是主要的,这样才能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老实讲,人民生活得这么苦,总感觉对不起老百姓。归根到底就是要讲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的执政环境,空讲社会主义是不行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基础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尤为重要的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奠定利益基础。通过机制建设,创新利益共享和保障机制,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生态保护等关系国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特别是群体性事件中的土地征用、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拆迁、下岗职工等国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同时,在社会利益关系、利益格局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畅通的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项权利,引导民众以合法的、理性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真正激发每一位国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实现利益最大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体渠道:教育体系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践不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有效的途径只能通过学习、教育等方式来进行。列宁强调,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是增强无产阶级力量,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途径。因此,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相统一的现代教育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原则和全部内容得到系统、完整、准确传授与传达,使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深入全体国民的血脉。

首先,分层次、分类型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安排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精神的学校教育文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应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建设路径、不同的现实目标来增强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基本的、自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家庭日常教育中,加强家长教育、未成年人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集体感、荣誉感、羞耻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再次,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作用和桥梁作用、强烈的渗透作用和潜移默化功能。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反腐倡廉建设相结合,等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媒介:现代传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格局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价值领域里价值观念的混乱与扭曲,价值观的虚无化、庸俗化、物欲化已严重影响到中国公民素质的提升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态转换,使其成为国民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自觉行为,创新现代传播方式和宣传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实实在在的、耳熟能详的宣传话语营造出和谐的舆论氛围。

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首先就是要强调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此前提下,包容多元,尊重差异,让全体国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竞相迸发。凝聚思想共识,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话语权,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认同氛围。同时,转换传播话语方式,用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宣传话语使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形象化、通俗化,使抽象的理论转化成群众的语言,使深刻的道理让群众听得明白、乐于接受,使理论真正走进大众、融入心灵。最后,实现核心价值体系转化和传播的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机网络技术等信息途径构建传播平台,采用网络微博、焦点论坛、经典导读等新鲜手法,将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媒介的宣传报道中,从而提高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和认识。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应该保持价值体系的开放性、创新性,以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因为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要想指导实践,就必须具有前瞻性并且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推动国民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如果不能够解答和回应国民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会产生思想认识困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吸引力、凝聚力就会大打折扣。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邓小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一样,要独立思考自己的事情。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内涵与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都要有清晰、全面、深入的认识,使核心价值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认同得有效,还必须研究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这样既能够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性,又能够凝聚人心,强化认同。

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践平台建设,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强化人们的行为养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渗透,使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机制保障,通过有效、合理的措施建立政府主导机制、综合支持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长期性、持久性机制,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特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