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梅,孙新雯
(长春大学 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黄晶梅,孙新雯
(长春大学 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存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济方式已跟不上农村残疾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的脚步。农村残疾人自发组织起来,或是被第三方协助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已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对农村残疾人群体自我组织或是被组织起来协同发展这一扶助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可行性
残疾人事业是关乎社会民生的事业,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对残疾人的扶持力度也是渐趋加大。目前,残疾人自发组织起来或是由第三方把他们组织起来以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合作化扶持是具有切实可行性的。
农村残疾人在社会人群中处于弱势,自身含有双重弱势性: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体现出生理上的弱势;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体现出社会上的弱势,因此,农村残疾人同时具备了残疾人与农民的双重弱势特征[1]。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农民人口结构的日益变革,农村残疾人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受到了极度削弱,其生活水平越来越贫困,农村残疾人的弱势和不利地位也随之显现出来。目前,单纯的社会救济已经跟不上农村残疾人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的脚步。因此,农村残疾人只有自发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相互合作的群体,才能够走出农村残疾人个体扶助面临的困难境地。
农村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有责任并且也有能力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残疾人群体可以分为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六类。而在这六种不同的残疾人中,由于他们拥有不同方面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了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在吉林省长春市实施的扶残农机互助合作组是由1个农机领用户(残困户)和2-3户农机协作户(残困户)组成的,而他们之间的合作则可以是不同方面残疾的残疾人组成的合作群体。如果一户是言语残疾人,那么他可以和任何其他不同类型的残困户组成一个农机互助合作组,来相互合作,谋求自身的发展。农民在城市务工的主要领域集中于建筑等高危行业,因施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而造成身体残疾的农民数量在不断地递增,近年来,因务工致残的青壮年农民已占农村新增残疾人口的三成以上。青壮年残疾人不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比老年残疾人占有优势,所以,青壮年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也同样可以结合成互助合作组。因此,尽管农村残疾人自身拥有缺陷,而且在生存中还处于劣势,但是通过群体组织合作,他们仍然拥有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保障残疾人的法律,各级残联制定并实施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工作计划,残疾人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生活状况明显得到改善,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尤其是近10年,我国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也取得长足的发展。例如:杭州市帮扶联合体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残疾人种养业示范基地,结成“公司+联合体+农户”的利益共同体,集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及销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实现“送产品上门、送技术上门、送服务上门”,让先富起来的残疾人帮助、带动身边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一种机制。杭州市残联为解决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难题,于2004年12月会同萧山区残联创办了浙江省首家农村残疾人创业就业帮扶联合体——宁围苗木帮扶联合体。公司的总经理徐传友,是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参加联合体的成员每月都能收到简报,及时了解信息,联合体的技术人员也多次到农户田间具体指导施肥、防虫、剪枝等,还免费帮助农户销售苗木[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在农村残疾人事业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农村残疾人同样是现代化的推动者,更是社会文明的共享者。在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农村残疾人作为最应该受到关爱的群体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农村残疾人有着强烈的回归和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明成果的愿望。该执政理念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理解、尊重、帮助和关心农村残疾人的氛围,注重农村残疾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农村残疾人的事业主体观念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得到尊重,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价值,最终回归及服务于社会。
2011年5月12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今后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将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其中纲要总目标明确指出:在“十二五”中残疾人发展状况要取得显著改善;要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努力提高对残疾人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这充分体现出国家要加快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从而为残疾人基本生活生存需求和特殊需求提供保障和服务,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努力开创农村工作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之一;它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农村残疾人的现状是生活条件差,生产能力不足,导致经济收入偏低,如何能带领这部分人群共同步入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农村残疾人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必将直接或间接推进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资金和机遇、机制为依托。新农村建设这一大的环境为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为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更多的资金支持。
我国残疾人组织运行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募集,因此政府的投入机制是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目前,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在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中要包括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而且可以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公共财政收入的递增扩增预算科目和经费额度。除此之外,还倡议安排专项经费,例如:政府对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的资金支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残疾人工作的各个项目,来保障残疾人群体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可以针对残疾人扶贫和就业领域,从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划拨一部分给予扶持;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财政投入有必要向农村残疾人就业和扶贫救助倾斜,可以就某一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残联是把残疾人群体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主要承担者,它是第三部门在这个领域的典型代表。鉴于组成人员的个性特征,残联机构尤其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提倡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与时俱进地提升残疾人和残疾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并且要着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服务意识。残联的先进组织文化不仅影响本组织的成员,同时对残疾人志愿工作者、残疾人亲属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识领域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使他们在自发组织农村残疾人群体共同经营项目时,用其指导自身的行为。我国其它的第三部门,如民间慈善团体,其文化的精髓也是扶持、支助和服务有需要的人群,先进的组织文化和服务理念贯穿第三部门的行为始终。
如果一项政策想得到有效地开展,这与正确的领导和完善的工作体制是密不可分的。残联工作人员是由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对残疾人事业的指导过程中选拔出的优秀人士组成。例如,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占县级以上残联及直属单位招录人员总数的1/5强,残联组织内实行领导干部协管制,也就是下级残联领导班子成员的培养、教育、考察及提出使用建议是由这一层级对应的上一级的残联来负责。残联提倡在残疾人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要专业化,并对其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规范,建立一套资格评定体系[3]。如,吉林省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中,提出了要加大对残联干部队伍的培养、使用和交流的力度,同时更要着重关注残联领导干部的成长过程,旨在造就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素养的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
随着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丰富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兴办福利事业也将在整个社会残疾人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残疾人现实中的诸多困难,都是由社会公众或是各类基金会捐助来协助解决。各类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是针对某一类的残疾人,为其购买相应的康复器材,协助他们进行康复锻炼,使其能更快地充实到就业队伍中,实施自救;社会公众的捐助多是资助于残疾人家庭中孩子的升学,以家属的成长来带动整个家庭进步。鼓励和倡导全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农村残疾人,推动社会慈善募捐活动,从而可以及时解决农村残疾人在生活生产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使全社会形成帮扶农村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物质资源大大增强,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农村残疾人事业已经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初步构筑了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保障、科技扶贫保障、安居扶贫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扶贫保障等扶贫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吉林省各级残联与扶贫办、财政部门积极协调,将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了“整村推进”工作范围,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和优先扶持。根据需要开展对农村贫困残疾人情况的摸底调查,为贫困残疾人户建档立卡、安排扶贫资金、落实扶贫项目和帮扶措施,以确保中央和地方的各项优惠政策、扶贫资金优先落实到贫困残疾人身上。同时,继续开展康复扶贫工作。对康复扶贫贷款实行项目管理、规范运作,并对康复扶贫贷款项目数据库进行动态的监管和量化绩效考核,来提高康复扶贫贷款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完善农村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扶持体系,切实发挥农村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示范、培训、扶持一体化的功能,将其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根据有关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残疾人住房问题,将解决贫困残疾人住房问题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扶贫规划及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计划之中,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同时,农村残疾人已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扶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及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和措施,将针对农村残疾人制定的优惠政策、扶助规定落到实处。
[1] 孔祥智,钟真.农村残疾人救助与扶持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68
[2] 苗木帮扶联合体:残疾人的致富之宝[EB/OL].[2012-06-10].http://www.xsnet.cn/news/yc/2009/5/27/896834.shtml.
[3] 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2 -06 -10].http://jl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09 -09/21/content_556068.htm.
[4] 宋建华.新农村建设要关注农村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9):43-46.
Analysis on the Feasibility of Organization for Rural Disabled Group
HUANG Jing-mei,SUN Xin-wen
(College of Humanities,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the existing social relief way for rural disabled group can't keep up with the steps of the appeal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for rural disabled persons,which leads to the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m to develop by organizing themselves spontaneously or with the help of the third party.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feasibility for the rural disabled group to get self-organization or organization by the third party.
rural disabled people;group;organization;feasibility
D035
A
1009-3907(2013)07-0888-03
2012-09-16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16号)
黄晶梅(1973-),女,吉林白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沈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