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视野下乌江流域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以重庆市武隆县浩口乡为个案

2013-08-15 00:53:20汤玉梅何志勇
关键词:农民精神农村

汤玉梅,何志勇

(1.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0036;2.重庆武隆县政府办,重庆 408500)

一、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政策回顾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使人们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1]。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2004—2006年,中央连发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发展农村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的“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2011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村民培养初显成效等等。但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三重三轻”的错误倾向,即重物质建设、轻人才培育,重文化输送、轻农民参与,重个体消费、轻集体娱乐[2]。这导致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缺乏,农民参与性不足,集体娱乐活动出现萎缩。

回顾多年来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历程,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很多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很缺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很大[3]。区域文化生态现状如何?农村精神文化产品如何丰富?如何释放和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针对“老少边穷山”地区,如何通过农村“文化扶贫”,实现农民“精神脱贫”?本文以乌江流域的武隆县浩口苗族仡佬族自治乡(以下简称浩口乡)为个案(重点是调研该乡的邹家村),以乌江流域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切入点,剖析区域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着眼于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提出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祖国西南的重要地区,乌江流域涵盖了三省一市的56个区、市、县(贵州的西部、中部、东北部;云南的镇雄;湖北的咸丰、利川、恩施;重庆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武隆、南川、涪陵),总面积87 920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地区是“老少边穷”,农村占主体,农民占人口大多数,乌江流域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西南地区农村的发展。

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浩口乡地处大山深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居民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邹家村是该乡的一个行政村,现有黄泥坎、木水沟、铺子坪、吴家坝四个农业社,常住人口1 036人。笔者在邹家村通过与乡党委、乡政府和邹家村的有关干部访谈,通过走村串户访问,发现当地的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还存在着诸如领导认识模糊、农民认识不清、文化阵地不足、文化建设人才奇缺、文化生活单调空虚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领导认识存在模糊。浩口乡是一个典型的贫穷落后乡,地理位置非常偏僻,经济发展非常滞后,领导干部还没有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认识到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领导表示,全乡工作的重点就是经济建设,认为经济建设这一硬指标硬任务没有提升,就没有充足的财力和多余的人力投入到精神文化建设中,抓精神文化建设这一软指标软任务就不现实。在实践中,所有的工作都得为经济建设让路,精神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所谓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成为“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种口号。

2.农民认识存在偏差。调查发现,邹家村全村273户农民对加强精神文化生活的认识也不太清楚。他们认为精神文化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因此不愿意将时间、精力以及资金投入精神文化建设。一种典型观点就是:只有三餐吃得饱、衣服穿得暖才是最重要的,搞精神文化建设是空架子,还不如上山挖药材找点零花钱来得实在。

正所谓“观念决定贫富”[4],笔者认为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诸多现象,都与观念没转变有极大关系,观念问题是导致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转型较为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二)资金投入不足、精神文化阵地落后且利用率低

1.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浩口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是其经济发展的程度还很低。正是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浩口乡政府的财力显得较为紧张,在农村精神文化方面的投入力不从心,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都非常薄弱。上级财政在这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也是非常有限。另外,邹家村村级经济没有一个成熟的产业,当前主要依赖烤烟种植、牲畜养殖和劳务输出来增收,导致村级财政基本没有收入,村里以前节余的集体经济也早已花光变成了空壳。因此,邹家村的精神文化建设面临“先天畸形,后天不足”的境地。

2.文化阵地落后。邹家村精神文化建设阵地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个,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实际上该活动中心是由上级组织部门划拨资金修建的村委会办公场所;农村党员远程示范教育活动室1个,配有电脑、电视、音响、影碟以及办公桌凳,均是由上级组织部门配送的;农家书屋1间,有科教、法律、卫生、农技等方面的书籍400余册,均由上级宣传部门配送;文化广场一处,同时也是篮球场,但是篮球架及其他附属设备都还没有安装;另有文化专栏一个。农民家里的主要家电就是电视机,少数经济条件优越一点的家庭拥有影碟机、音响。目前全村还有19户家庭没有电视机。

3.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由于邹家村地域跨度大,人口分散,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现有精神文化阵地的使用效率非常低。远程示范教育活动室平时都是闲置的,平均一个月才使用一次,且都是利用村委会召开支部会议的时候,在会前或会中简单播放一些政论、法规、科普等方面的讲座或宣教片,观看的也主要是一部分没有外出的党员、村社干部和少数群众代表,全年受益人群不超过500人次。农村书屋从建立到现在,没有一个村民来借过书,只是开会的时候有人简单翻看而已;同时也缺乏人手来管理,有些书籍放到书架上连打捆的绳子都还没有解开,整个书柜和书籍也都是布满了厚厚的灰尘。另外,在活动中心旁边的文化广场基本上也没有被利用,成为了附近村民的“晒谷场”。

(三)精神文化建设人才缺失,力量不强

1.基层精神文化工作者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精神文化工作者更是奇缺。在区位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地方,由于精神文化工作地位的边缘化、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又低,根本没有办法吸引人才,即使来了也难留得住、干得好;而乡文化站现有的工作人员也因精神文化工作的边缘化和可有可无,而被长期抽调到其他岗位,因此精神文化工作陷入力不从心的境地。

2.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统计,在全村1 036人中,小学或未达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0%,初中占30%,高中占15%,大专及以上的只占5%。在人才引进方面,浩口乡2011年一共招录了四个大学生“村官”,只有一个武隆本地的女孩留了下来,另外三个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村官”职位。现在,浩口乡文化站仅有一名工作人员,但该人员并没有在文化站的工作岗位上做事,而是被安排到乡综合办公室工作。由于办公室的工作任务重、事情多,因而办公室工作成为其工作的重点,文化站的工作反而成为“可有可无、可干可不干”的兼职工作。

3.在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中,也没有文化专干。村干部中文化程度稍微高一点、略懂点文化艺术的村妇女主任又是浩口中心校的幼儿园老师,很少有精力放在村里的工作上,更无精力花在村精神文化工作上。另外,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副主任等基本都不懂文化艺术,对文化艺术也不大感兴趣。村里有文艺爱好和特长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也都因为奔波生计,即使有吹、拉、弹、跳、唱方面的爱好和激情,也没有时间、精力和平台展现。

(四)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空虚,活动组织基本流于形式

调查发现,村里开展的文化活动少,且几乎流于形式,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显得比较空虚。

首先看村民自身,他们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农活要做,很少有时间花在精神文化活动上,绝大多数村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就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看看电视而已。所选择的电视节目也往往以消遣娱乐为主,甚至还会出现“垃圾”节目的选择,其目的是打发时间;对于时政、新闻、科教等积极健康向上的栏目并太感兴趣。部分农民还把大量的农闲时间花在搓麻将、“斗地主”等低级的赌博娱乐上,风气不健康;而喜欢下棋、读书看报的村民基本没有。

其次,村里组织的集体活动少,活动内容也很简单。2010年7月1日,邹家村在活动中心举行了庆祝建党89周年活动,其活动内容也只有象棋比赛、拔河比赛以及组织村篮球队参加全乡的篮球比赛。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员也主要是住在活动中心附近的村民,稍微远点的村民都没有参加。而在此之前,还基本没有开展过类似的集体活动。

再次,由乡政府组织开展的送电影下乡也不太符合农民的口味,“四季评星”活动也显得流于形式。乡政府组织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主要播放一些政论性、科普性的经典影片,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村民对此并不感兴趣。经常是电影才放了一部分,村民都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几个村干部和部分党员同志坚守在现场。乡政府组织开展的“四季评星”活动本是加强村民精神文化建设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了,对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应该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在走访的农家看到,所谓的“四季评星”活动,也只是简单地在各家各户贴了一张公示牌,没有任何评比记录,活动没有深入扎实的推进,基本算是走走形式罢了。

由于文化思想观念的不解放、文化产品的不丰富、文化阵地的落后和萎缩、文化专业人才的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邹家村的精神文化建设还处在非常薄弱的阶段。正因为如此,部分村民的思想仍然遭受着封建迷信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巫师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比较有市场,在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风气,破坏了文明健康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三、改善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

(一)以“文化扶贫”为手段,解决农民“精神脱贫”的问题

在不少农村地方,总会发现一些“怪事”:各种资源都较丰富的地方,反而没有资源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发展得快?政府对某个地方不断给予扶贫物资和扶贫政策,却换来当地农民的“等靠要”风气;某个地方的农民小洋房盖起了、小轿车开起了,但心里却显得空虚无聊。寻根究底,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因为农民的“精神贫困”所致。因此,在浩口乡这类属“少山穷”的地区,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就更需要把握住关键核心点,要把“送文化”等举措作为“文化扶贫”的手段,帮助农民实现精神的彻底脱贫。这是实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出现新局面的根本突破口。

(二)领导干部要淡化片面的“GDP情结”,重视文化软实力

从政府职能角度来说,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表现;同时,政府还具有文化职能。政府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正是履行其文化职能的表现。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政府如果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建设,只抓GDP这一“硬指标”、“硬任务”而忽视精神文明这一“软指标”、“软实力”,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党委政府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思路,这是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阵地,宣传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引导村民自觉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来,要想办法提高、鼓励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做到党政牵头、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才会有毛有皮、有血有肉,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文化投入,建立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的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繁荣农村文化,首先必须加强基本设施建设,这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保障。经济基础从何而来?这需要“带头人”抛弃“等、靠、要”思想,多动脑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规模化烤烟种植、无公害蔬菜水果、生态旅游等产业,延伸产业链,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与此同时,上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用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比例;另外,制定政策,鼓励、吸引一些有实力并愿意支持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单位、企业以及个人到当地投资开发,或捐助农村精神文化阵地建设。要多管齐下,多头并举,逐步建立起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四)培育“土专家”、造就“带头人”,破解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人才”困局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人才,热心农村文化工作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是繁荣农村文化活动的保障。

邹家村因地域制约,农民思想相对保守落后,思想文化素质偏低,因此大力解放村民的思想、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也是农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邹家村在文化人才方面恰恰非常“短腿”。

要破解人才困局,首先要真正发挥出乡文化站的功能,不让其成为机构设置的摆设。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示范教育、农家书屋、“三下乡”活动等载体,搞好农业科普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其次要充实稳定乡文化站的专职干部,充分发挥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的作用,做到专职专用,投身全乡和各行政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第三,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组织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政治理论功底强、拥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精兵强将担当理论政策的宣讲员、法律法规的教导员,使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教方式,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发展生产、推进基层民族法制建设相结合起来。可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本村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并愿意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担任村、支两委的主要干部。与此同时,走“眼睛向外”战略,面向社会招贤纳才,吸引有文化专长、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才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和扩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树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与地方高校合作,吸引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参与到基层精神文化建设中来。另外,注重“土专家”的培养。在本村选拔一批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具有文艺特长爱好的农村文艺骨干到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馆参加学习和培训,学成后回村指导村民开展精神文化活动。

总之,要广开选人、育人、用人渠道,真正选育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品牌,造就出经济致富有办法、文化发展有思路的“带头人”,带领村民成功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经济文化交融发展的新路。

(五)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促进农民文化消费,增强农民自身“文化造血”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要让农村文化有声有色,首先要丰富农村文化产品,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广泛开展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率,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要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努力做到“常下乡”,甚至做到“常驻乡”。其次要尽可能地做到“送文化”为“种文化”,变简单的“文化输血”为“文化造血”,在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活动的接受程度以及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能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并使其有所收获,以释放农民文化需求,促进农民文化消费。第三,要积极组织、深入挖掘和严格保护具有本地传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如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薅草锣鼓”、唢呐等。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活动的载体和方式,让农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中逐渐增强自身“文化造血”能力。

(六)深入持久地推进农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建设

浩口乡的调查个案,只是西部区域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国家对“三农”的关注和投入,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物质幸福感。农民在“富口袋”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富脑袋”,迫切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视野下,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征程中,“文化强农”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在各个维度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要紧紧抓住农民精神文化心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更好地整合资源、拓展服务,形成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增强精神文化幸福感。

[1] 刘云山.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体会[N].人民日报,2006-09-07.

[2] 邱梦华.新农村视野下的文化建设与农民合作[EB/OL].[2011 - 06 - 07].http://www.zgxcfx.com/article130851.html.

[3] 周文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行政管理改革,2012(2).

[4] 翟悸灵.关于河南贫困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214 -217.

猜你喜欢
农民精神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虎虎生威见精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