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明办,湖北黄冈 438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经济主体呈现出各种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思想道德与价值观领域更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现象。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官本主义、腐败思想等日益滋生,影响范围逐步扩大,不少大学生受到这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社会观、价值观的扭曲等问题,不少社会新闻频频曝光大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各种隐忧。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快速成长、心理日趋成熟的特别活跃期,他们表现出求知欲望强、可塑性强、情绪波动起伏等各种优缺点。在这从孩童转向成人的后青春时代,大学生青年往往更渴望能深入客观观察自我,更渴求一种独立的生活状态。由于没有感受到过多的社会压力,他们往往十分理想化,由此他们有着更强烈的否认、批判以及破坏现存的一些事物的倾向。对于这些有一定稳定性,同样具备可塑性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较棘手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且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必须坚持的第六大原则即为“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两步并轨的原则。在继承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是一种可以融入课堂、课外实践,同时深入大学生大脑、触及他们的灵魂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积累,利用红色文化开展教育,具有感染力强、价值高、形式多样等优势[1]。
在西方人眼中,红色是中国的国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浓郁的红色情结的民族。红色代表了喜庆、吉祥、美丽、荣耀与成功。红色文化正是基于红色的特殊寓意,结合中国的社会革命实践整合起来的文化。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红色文化定义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与革命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整合、吸收、重组与优化中外文化的先进成果,从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广义上说,红色文化包含所有社会主义革命与运动达成的物质与精神成果,而狭义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形成的观念意识。显然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与学者倾向于使用狭义的红色文化的概念。
1.2.1 教育性与时代性
红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革命的实践,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风貌,反映了党和人民顽强的斗志、奋勇的精神及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特质,有助于告诫新时期的学生培养卓越的精神品质,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因此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有鲜明的先进文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先进文化展现了共产党从弱变强,快速成长的过程。真正将民族文化的弘扬,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自身使命,为此开展了至死不渝地奋斗历程,其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提炼出了表现出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方向的系列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特征[2]。
1.2.2 大众性与开放性
由于红色文化本就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因此拥有十分浓郁的群众意识,它表现了为广大民众服务的愿望和意志,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红色文化将提升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作为基本任务,不断在实践改革中求得创新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红色文化的大众性使得它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性,在这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天地里,红色文化并没有表现出排斥性,而是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因此,开放性特征明显。
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中的热点与亮点之一,红色旅游的服务对象十分广泛,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初入校园的儿童都有参与学习的权限。针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也拥有十分广阔的教育时空,它不仅可以被引入到校园之中,还能让广大师生亲至各种红色景点接受教育[3]。
1.2.3 生动性与创新性
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可以是极为丰富多彩的,聆听红色故事、吟唱红色歌曲、观赏红色风景等都可以成为红色传播的手段。针对校园的不少红色教育活动也都具有鲜明的娱乐性与生动性,广大师生可以在喜闻乐见的小品、歌曲、舞蹈等的欣赏中,领悟了更多红色文化的内涵。师生们还能在学红歌、听故事、编舞蹈等的热潮中缅怀革命先辈,汲取革命精神,强化自我约束,实现全面提高。
创新性是红色文化的又一个典型特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创新,中国人民才得以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改革开放思路的大胆创新,“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使中国从贫穷中解脱出来,最终走向了富强昌盛之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不断开拓创新才使得党和政府保有较强的生命力,而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行为会注定被历史淘汰,红色历史的发展进程正见证了文化必须创新的历史进程。正因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的进步,各种技术手段更应该被应用到红色文化的传播之中,才能保持红色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1.2.4 特殊性与范畴性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典型特色的文化形式,这一文化形式符合了当前国内社会文化的总体取向,表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需求。作为一种积极、健康且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它是国内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思辨推理能力,红色文化在高校领域的推广很容易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对提升新时期思政工作的水平与实效大有裨益。
如前所述,当代大学生在混杂的社会思潮中容易迷失自我,产生叛逆情绪,形成不健康心理,诱发一些过激行为。这与大学生的生存成长环境显著相关,由于现阶段大学生大多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条件较为丰裕,他们往往容易抛却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厌烦教育体系下灌输式的说教。
在学生中使用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继承并发扬先进的民族文化,重拾革命先辈的历史功勋,增进民族情怀,感染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此同时,红色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理论体系,增进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避免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抬头,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而言,红色文化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仍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营与主渠道。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材在编排与展现上显得偏于淡薄,过于抽象,由于缺乏相关实践与案例,教学的逻辑结论说服力欠缺,这就让大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空话、套话、大话乃至废话,由此学习的积极性受挫,思想政治素质难以提升。
红色文化教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更加生动、活泼、有力地佐证相关思政理论,使得学生的质疑、反感乃至否定的情绪削弱或消失,让学生能够在鲜活、生动、具体而真实的事件中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可能对红色文化中所涉的各种历史人物、历史遗址较感兴趣,他们被引入教学之中自然会增强相应理论的说服力,帮助学生回顾历史、立足当前并展望未来,树立起更为崇高的人生的目标,承担起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高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学生中的各种悲观言论、消极情绪不少,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塑造并提升他们的精神品质,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较为单薄,教学内容显得老化,没有足够的感染力与生动性,力不足以吸引学生的认同。而红色文化教育往往可以以遗物、遗址、纪念馆等各种物质形态出现,也可以通过红歌传唱、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承载,还能够在红色网站等与时俱进的载体上进行传播,展现出当前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革命传统,并弘扬相应的时代精神。因此,红色文化的教育明显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感染力[4]。
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重视,但教学中尚未挖掘出合理的实践活动开发手段。红色文化教育是一个有效的“切入口”,高校可以大力开展各种志愿者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选派学生参加红色革命地的学习与考察,同时给他们布置更多的任务。不仅成为红色文化的见证者、学习者,还应该勇敢承担起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成为高效的传播者与发扬者。高校可以和一些红色基地建立起合作联盟关系,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在实践中引发心灵共鸣,产生更多爱国主义诉求[5]。
红色文化的特点决定了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备十分显著的优势,而如何利用这一优势深度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6]。本文结合了教学实践,探讨了红色文化的具体作用。显然,中国的革命运动是全国性的运动,各地都有一定的红色历史,若能结合本土革命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取得更加意想不到的优良效果。
[1] 徐朝亮,周琰培.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继续教育研究,2009(7):99-100.
[2] 李振东,王姣艳.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7(10):53-54.
[3] 朱桂莲,李晶.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6):97-98.
[4] 蔡红梅.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79-80.
[5] 徐海泉,虞新胜.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2-26.
[6] 吕涛.红色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1(2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