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榜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很多高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高等教育体系当中。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高校校园作为网络用户最密集的区域,当然离不开网络环境。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之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校应该尽量引导大学生消除网络的消极影响,构建一个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未涉及的教育盲区,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当前,大学生在普遍接触并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状况有如下表现:
(1)失落心理。高校在实施了扩招政策以后,有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遭遇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如果无法及时得到缓解,就有可能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定位,从而产生失落心理,那么,他们就会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安慰。
(2)好奇心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信息量巨大的网络环境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认为网络是一种高雅时尚而又有趣的东西,他们喜欢使用网络,在网络中获得更多新事物,而网络环境里也有许多不良信息存在,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还不够,因此,容易受到虚拟网络世界的不良影响。
(3)情感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旺盛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强烈的情感需求,网络环境正好提供了一个情感安慰的平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情感伤害,可以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得到安慰,因此有些大学生正是出于情感需求而迷恋上网络。
(4)自卑不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使得有些大学生的家庭较为贫困,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他们本身在进入大学以前就有一定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别人共处。然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找到补偿的办法,从而获得心灵的解脱。此外,也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一些误解、冷遇、打击和不公,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他们就从网络中寻求挫折后的心理补偿。
(5)娱乐冒险。当前,很多以电子媒介为主要载体的网络娱乐业十分兴旺,甚至有些网络娱乐项目还隐性地加入了赌博,使得自控力不是很强的大学生容易陷入到网络赌博当中。表面上是娱乐,本质上却是赌博,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网络监管力度不够,这些大学生还有可能不上课,从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分析解决心理难题,从而引导大学生重新认知自我,接纳自我,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特征: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大学生吐露真实的心理状况,实现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还可以转化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网络环境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难点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之下,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求助者或者助人者的身份出现在网络世界里,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难题。这是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下优势:信息快捷,即时性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从而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它有效地拓宽了教育途径,整合了教育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信息需求,调动了主体功能,提升了教育实效,传递了心理动向,进一步增强了预警功能。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缺陷,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被教育者而言,网络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增多和复杂化。由于当前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和侵蚀。而对教育者来说,网络增加了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网络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大的信息获取自主权,一些高校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弱化。还有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网络技术还不够精通,导致他们无法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从而加大了他们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新特点:教育环境的复杂化、教育关系的虚拟化、教育对象的增多、教育途径的拓宽、教育效果更显著。我们应该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并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特点,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以外,更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机能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校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当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构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此外,网络环境下也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为它仍然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交流相对深入,教育持续连贯,还是面对面教育,一旦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具有优势。因此,应该把网络环境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庞大工程,除了需要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指导以外,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整体规划,实施系统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构建一个重点突出、立体式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这就需要高校建立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有吸引力的网站,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向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此外,高校还应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理知识体系,从而正确引导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行为。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作指导,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工作,让他们能够了解并科学地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丰富、生动,具有感染力。为此,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助活动中获得切身体验,提高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组织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高校现有网站栏目建设,使其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开展切实有效的网络心理咨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及时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转换成现实的面对面的心理帮助,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从根本上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结合实际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自主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格队伍,加强计算机伦理教育,使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网络,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发挥社团作用,完善互助机制,从而构建一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模式,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育人、树人”的任务。
[1]胡凯,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孝红,唐德斌.网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3]徐晓芳.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