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梅
(贵州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据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八项措施促进就业: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1]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由学生角色转变到职业角色,立足职场,应对压力与挑战,保持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权威Yorke和Knight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人特质、核心技能、过程技能。[2]国内学者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3]王凤奇等人在其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为: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通过问卷调查,经过对数据的统计,重点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因素”的调查中,有45.6%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老师首选个人综合素质,有20.6%的老师选择专业因素,10.1%的老师分别选择就业促进政策和学校因素,这在对706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影响自己就业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人综合素质”的达到368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2.1%,选择“专业因素”的占33.7%;选择“学校层次”因素的占11.9%;选择“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占2.3%。在“学习成绩优秀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的分析中可知:292人选择“有利”;269人选择 “比较有利”;99人选择“非常有利”;认为 “没有影响”的有46名。在对“工作能力强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的调查中,359名同学认为“非常有利”,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0.8%。在对“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的调查中,301名同学认为 “非常有利”,占42.6%;259名同学认为“比较有利”,占36.7%;138名同学认为“有利”,占19.5%。
在对高校从事学生工作老师的调查中发现,29.1%的老师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最欠缺的能力是创新精神,27.4%的老师认为是缺乏为社会活动的能力,16.8%的老师认为是团队精神。
在对毕业生自我能力评价的调查中,认为自己最欠缺“社会活动能力”的为299名同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2.4%,认为欠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为227名,占32.2%;认为 欠缺“创新精神”的有90名,占12.7%;认为自己最欠缺“竞争能力”的有76名,占10.8%;认为自己最欠缺“团队精神”的有11名,占1.6%;认为自己最欠缺“其他能力”的有3名,占0.4%。在对“求职中困扰的因素”的调查中,认为“实战经验缺乏”是困扰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因素的有498人,占70.5%;认为“没有社会关系”的有306人,占43.3%;认为“个人能力不够”的有283人,占40.1%;认为“就业机会少”的有224人,占31.7%;认为“专业冷门且不对口”的有195人,占27.6%;认为“就业信息滞后”的有146人,占20.7%;认为“外语水平低”是困扰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有137人,占19.4%。
在对706名高校毕业班学生的调查中,“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大力加强的内容”中选择 “提供更多就业信息”的431人,占61.0%;选择 “就业个性化指导服务”的306人,占43.3%;选择 “实习机会”的282人,占39.9%;选择 “职业生涯规划”的271人,占38.4%;选择“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的184人,占26.1%;选择“模拟招聘”的142人,占20.1%;选择 “就业心理指导”的121人,占17.1%;选择“举办专题讲座”的有113人,占16.0%;选择 “调整就业期望值”的104人,占14.7%;选择 “素质拓展”的70人,占9.9%。其中在“就业信息和机会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调查中,688名认为不同程度的有利,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7.5%,694名同学认为“了解职业要求及特点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有利。对学校开设的就业课程或报告讲座,42.2%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在 “对学校提供辅导帮助就业效果的评价”和“对提供个人咨询或辅导帮助就业效果的评价”调查中,分别有47.9%和45.2%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约占到学生人数的50%。
在“对毕业生创业状况的评价”调查中,44.2%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工作老师持“一般”评价态度,40.4%的老师持“不太满意”的评价,12.5%的老师持“比较满意”的评价。在“对开办创业培训或课程讲座帮助就业效果的评价”的调查中,279名同学认为效果一般,占被调查者的39.5%。在“对提供创业实践场地或资金帮助就业效果的评价”的调查中,235名同学普遍认为效果一般,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3.3%。
根据调查结果,74.5%的大学生建议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81.6%的大学生建议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其综合素质及能力;94.1%的学生建议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83.3%的同学建议较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多举办一些有关就业方面的讲座或报告;在“对指导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的调查中,在104名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老师中31.7%持“一般”评价态度,26.9%的持“比较满意”态度,持“很不满意”的评价的占23.2%,持“不太满意”评价的11.5%,仅6.7%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工作老师给予“很满意”的评价。
第一,全面系统地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它是指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从学生日常管理到课堂教育教学,从实验实习到社会实践,全体高校工作者都要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多方面地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
第二,进一步扩宽就业指导内容。高校普遍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就业指导内容应进一步扩宽。一是就业指导中心在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测评、职业能力测评,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检测评估自我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欠缺能力,为职业生涯规划夯实基础;二是拓宽多种渠道,如就业信息网、用人单位俱乐部、校友等,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相关专业的就业需求信息和能力需求信息,使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的变化有所了解;三是对大学生进行分类个性化就业指导,尤其要特别加强对特殊群体,如贫困生、残疾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四是组织“模拟招聘”、“就业讲座”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应聘求职技巧能力;五是通过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使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道路上的各种挫折。
第三,继续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供开发平台。高校与企业积极对接,校企共同参与到专业建设、制定培养方案、承担教学任务、建设精品课程和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过程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需要。其次,企业应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如供需平台、见习平台、创业平台、服务平台等,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和实践场地,使大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其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水平。
第四,重视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高校应通过创业课程、创业知识培训让学生认识创业,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高校可通过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专家进行创业专题讲座,提高对创业的认识,也通过建立创业社团,开展创业活动实践,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创业的过程,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树立就业能力自我养成的意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开发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业能力的开发是依靠自己进行自觉、自主、自我养成的过程,大学阶段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所修学分,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的过程,大学生从入学就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大一时就应在业余时间留心关注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观察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变化趋势,结合自身需要和用人单位需求综合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有目的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就业难的大环境无法改变,大学生可以改变自己,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才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用人除了要求大学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团队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因此,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多获取相关资格证书,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其次,还应在课余或假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训或社会实践,学以致用,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5]。
第四,提升自我创业能力。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内容涉及融资、税收、创业培训等诸多方面,这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机遇,但是创业本身充满风险和挑战,大学生对创业要有心理准备,既要充满勇气和信心又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先参与他人创业,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能力,日后再进行自主创业。
第五,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是一个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的再学习过程,是对观念、知识的更新、深化和充实。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学毕业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平时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高自我能力。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17/c49157-21519336-3.html.
[2]李洁.探究国外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绿色通道:以可雇用性及可雇用技能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2(3).
[4]王凤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1).
[5]王雅荣.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高等教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