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2013-08-15 00:50李国俊徐晓宇
大庆社会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自然界异化马克思

王 红,李国俊,徐晓宇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从哲学的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问题进一步凸显,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会发现他并没有明确的阐释生态哲学这一概念,但是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分析,却为当今我们研究生态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学生时代,马克思就开始探讨自然与人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在他的中学论文中,马克思指出:“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1]由此看来,人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不同,动物是被动的,是一种适应自然的生存,活动范围仅仅是自然界提供的范围。人却有主体性,人不仅能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还具有选择权,能够选择自己的命运。大学时期,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进一步地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通过研究伊壁鸠鲁的哲学,第一次提出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辩证性。在论文中马克思同意伊壁鸠鲁的人性受自然环境限制的观点,但他也指出人与环境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的自由可以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来实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无机的、形影不离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善待自然界。马克思从社会形态及社会关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进行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为了摆脱人与自然的异化,必须变革社会制度,改变生产关系,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资本论》这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系的成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他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环境和工人健康的破坏,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和本质的联系,指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资本论》在马克思生态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这种生态哲学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非常重视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他意识到生态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他曾写道“两个半球的自然资源不一样:东半球拥有一切适于驯养的动物和除一种以外的大部分谷物;西半球则只有一种适于种植的作物,但却是最好的一种(玉蜀黍)。这就给美洲的土著造成了在这一时期的优越地位”。[2]虽然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态问题远没有现在严重,但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全面而深刻的。这对于思考和解决当今的全球生态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内涵

1.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同时还要不断同自然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水、空气、阳光等都是人的自然需求。但是人和动物又有区别,动物仅仅是适应自然界,人却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界,进而改变自然界的面貌。“动物也进行生产,但是它们的生产对自然界的作用只等于零,只有人才能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使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上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3]人具有主导性,是自然界的主导力量。人类改造自然界是为了更好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目的。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得到确认。“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存于自然界。

但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在支配自然满足自身需求时,对其行为产生之后果往往难以预料,近代社会中尤为明显。工业社会中技术得以不断更新,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变成了“征服”、“控制”与“报复”。人类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对自然界的掠夺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程度。与此同时,全球问题也日益凸现:资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环境已处于失衡状态。“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为了自身发展的需求来征服和掠夺自然,是以子孙后代的利益、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当人类不断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界,使之转化为自己无机身体之时,应对自然界保持着敬畏之心,正确的认识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6]可以看出,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社会与自然也要和谐发展。

2.对自然异化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两个源泉:土地和工人。”[7]马克思指出,尽管资本家知道污染的环境对工人健康是有害的,却从来没有设法改善。另一个财富源泉是土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土地遭到破坏,那么人类的生存根基就被动摇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土地资源是资本增值的重要因素,这导致土地资源被滥用、无度开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异化劳动,并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果用异化的方式对自然进行改造,那么最终只能得到被异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自然界成为资本要素,参与资本循环之过程并服从于资本增值,自然界就成为被占有、剥夺的对象。资本家在逐利本能驱使下,把能源、矿产、水等资源都加以充分利用,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压根就不考虑掠夺大自然而给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更无视于资源的无度消耗。可以说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自然资源的掠夺史和环境的破坏史。技术仅仅是获取利润的手段。马克思甚至把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看成是破坏环境的主要社会根源。这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要想变革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异化,就需从制度层面入手,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要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生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制度,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8]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人和自然真正和谐,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三、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

1.理论价值——为新生态自然观提供理论支撑。生态危机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应从社会关系的视角,不断认识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人类必须找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和解”,马克思还为人类解决与自然矛盾关系问题提供了两个尺度,即人的内在需要尺度和自然界本身的尺度。从自然界本身的尺度来说,要重视自然的存在价值,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建设,也要重视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自己无机的身体。经济发展应建立在不超过自然界的承载阈限和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我们既要看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也要看到可再生资源再生能力的有限性;如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超过其可承受能力,将导致永久性毁灭。从人自身内在需要尺度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主要是人的短视与贪婪导致,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既然我们已经承受着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生态问题,我们就应意识到我们也将给后代带来的影响。因此,新生态自然观既要坚持人的主体性、优先性,也要强调整体性和长远性。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人和人和谐共生。

2.实践价值——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道路,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为代价。如果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环境因素,仅仅依靠事后弥补,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重大的障碍。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95年,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随后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的生态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阐述,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改造自然界应以不破坏自然系统为前提。而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坚持可持续发展,从长远利益出发,保证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持续长久的发展,是保护好自然资源与环境,是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一致的。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尺度。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方式上,强调生态导向型经济,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作为新的举措,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环保节能的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6]岳世川.敬畏自然的人文视野与现实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1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553.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7-928.

猜你喜欢
自然界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