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艳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市情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13)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构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战略新布局。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我们党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力推动大连科学发展的关键。我们要紧密结合大连实际,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各个方面对传统工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行调整和变革。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类生活在自然生态系统之内,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导致人类的毁灭。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三,转变价值观念。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要求不应是无限的、无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应损害自然生态的整体稳定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在保证当代人利益需求的同时,考虑后代人的生存条件,促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经济首先要保证后代人对自然资源拥有同样的享用权,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使自己更舒适,应为后代人留下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发展机会。其次要保证某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不损害其他区域对资源的需求,区域间对资源环境要共享和共建。第三要保证效率上的高效性, “低消耗、高效率”是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要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付出的环境代价,确保经济能够持续增长。
大连有着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带浅海水域宽广,岛屿分布较多,海洋农牧化条件优越,渤海水质底质肥沃,海底平坦,易于发展增养殖。但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无序开发利用活动频繁发生;海域使用缺乏统筹规划,海洋开发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尽合理,近岸海域局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重偏低;部分海域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利用形式粗放,使用效率低下。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兴海,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海洋经济。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水利用等领域。做到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提高海洋二、三产业比重。(2)对海洋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资源的自然价格进行合理的评估,严格执行海洋有偿使用管理。 (3)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整治渔场,解决渔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资源不断衰退,主要传统经济种类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资源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整治河口,争取主要河口的防洪、防潮、防浪、防污标准有所提高,环境质量达到渔场、养殖和城乡用水等标准;整治海岸,保护海岸带地下水资源,对海岸侵蚀进行防护以及保护沙滩等;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步建设,形成自然保护区体系。
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发展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医药、化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
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使单个企业发展生态工业,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要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在经济发展中要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变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以及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绿色消费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1)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在穿着方面提倡选择天然原材料制作的服饰;在饮食方面,提倡营养、安全、健康;在住的方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营造文明、优美的生活空间;在行的方面,提倡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鼓励购买、使用绿色环保车辆。 (2)引导人们合理消费。使人们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提倡节约,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 (3)创造绿色消费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的标准,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抓好绿色食品、绿色农资、绿色材料、绿色汽车、绿色家电等市场建设,为消费者营造放心购物、安全消费的环境。
大连素有 “北方明珠”之称,是炎炎夏日里避暑的胜地,是中国北方绿化最好的城市,有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等荣誉称号。如此美丽、浪漫的城市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细心呵护。 (1)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 (2)在旅游管理中,提出 “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口号; (3)在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大自然的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既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又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是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少数人的理想,而是人民大众的共同事业,因此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1)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标准,合理地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对他人、团体影响自己健康生存的各种生产、生活等环境损害行为提出恢复和赔偿的公正要求。 (2)通过宣传教育,促进生态道德建设,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视道德对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使人们认识到人应在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规范自身的行为。利用道德调控人类行为,让人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关心自然,维护自然良好的生存状态,不能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 (3)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意识到对生态环境不负责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促使人们自觉选择对健康有益、与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过一种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恬静、简单的生活。
生态文化教养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环境熏陶与浸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文化素质。如果缺乏起码的生态文化教养,无论我们在社会的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得有多么好,我们仍然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切实、有效地推向前进。
生态文化教养主要包括生态知识教养、生态伦理教养、生态审美教养、生态行为教养。 (1)生态知识教养。公众具有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才能懂得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了解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反馈循环、伙伴关系、适应性、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自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基本规律,从而能够友善地对待自然,合理地与自然打交道。(2)生态伦理教养。人类要实现从传统的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的进化,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真正做到道德地对待人类自己和人类后代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道德地对待所有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关系恢复和谐。 (3)生态审美教养。人们若能够感受生态美、体验生态美、欣赏生态美,就会在郊游时沉醉于百草鲜花的四季芬芳,在进入荒野时流连湖光山色的俊秀壮美,欣赏羚羊麋鹿的戏耍游玩,聆听无数鸣禽在丛林里的纵情欢唱,倾慕羽毛如雪的天鹅长颈相交、两心相许的终身守候。 (3)生态行为教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把生态知识、生态道德和生态美感的文化素养贯彻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为中,过一种与生态环境恢复相适应的物质生活,不去为了经济指标而毁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不让珍禽异兽变为翠冠华服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不去为了放纵物欲而牺牲美好的大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从根本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强化生态文化教育制度,建立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奖补结合的原则,将转移支付资金分为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和生态保护激励资金两部分,重点用于相关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及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补助和对相关地区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激励。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问题,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2]周鸿.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N].思想战线,2005(5).
[3]刘建,王淑军,王瑶,王仁卿.论生态补偿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N].中国软科学,2007(9).
[4]张莉.树立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N].现代经济信息,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