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访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祁述裕教授

2013-08-15 00:50刘清敏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莫言文化产业文化

刘清敏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怎样理解这个论断的深刻涵义,怎样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开创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记者采访了日前来大连 “一校两院”作报告的祁述裕。

祁述裕,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 《中国改革报》总编助理、 《中国改革》杂志主编,2000年调入国家行政学院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参与多项国家文化建设政策、规划研究和制定,包括参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相关课题咨询,参与 “国家 ‘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咨询等。主要著作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艺术》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怎么理解这个论断的深刻涵义?请您解读一下。

祁述裕:我理解这个论断的涵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是我们把握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建设要求的一个关键点。怎样才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呢?报告中提出两条:一条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另一条是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这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两条途径。我认为,当前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推动文化创新,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创造条件。

本刊: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就一直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届六中全会还专门为此作了一个决定。您认为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现状如何,怎样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祁述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部署三大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在党代会的文件中,对文化体制改革讲得这么具体是很少见的,说明党中央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有紧迫感。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为我国文化发展主体的国有文化单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国有文化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其组织机构是以从事社会公益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不是企业。这样的单位是没有办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二是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国有文化单位相当一部分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拨款。这些文化单位提供的产品主要为了获奖。因为拿了奖领导就有政绩,财政资金也有保障。但对公众需求却考虑不多。市场意识淡薄是国有文化单位的通病。

三是小散乱差。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年收入为1750亿元人民币。我们刨去国家财政投入250亿,全国5000多个影视制作机构年收入加在一起也仅为1700亿元人民币。原因是什么?第一,我们是事业单位,不可能去到资本市场融资,也无法去兼并重组,去实现做大做强;第二,目前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是分业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限制了国有文化企业跨行业经营。国外跨国文化企业之所以能做得很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些企业都是跨行业经营的。一部电影拍得好,有市场效益,可以出光盘,可以改编成戏剧,可以出图书,可以建主题公园,或做其它衍生产品。总之,力求做到产品效益最大化。而我们是分业管理,文化部只管演艺,国家广电总局只管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总署只管报刊和出版社,相互融合壁垒很多。不打破行业壁垒,不改革现有体制,真正做到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国有文化企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就一定要放开文化市场。因为,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文化市场要遵循一般贸易市场规则。但是我国把文化划归意识形态,经济上开放,文化上则很谨慎,管制也是很严格的。所以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们按照世贸组织要求,对文化管理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总之,还要应对逐步放开文化市场这么一个压力。

所有这些,都说明必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中央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当年开始改革试点,第二年全面铺开。重点是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涉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等行业。

前不久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表彰工作会议,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了总结。应该讲这10年文化体制改革的成绩很大。比如,一大批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完成了转企改制,成立了大约200家文化企业集团,出现了一些重视开拓市场的企业等。

但问题也不少,主要有:第一,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任重道远。国有文化单位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如报纸、刊物、出版社等。传统媒体现在是夕阳产业,网络媒体是当代的弄潮儿。市值最高的网络企业如百度、腾讯、网易、新浪等都是民营企业。把广东所有的国有文化单位的资产加在一起,抵不上腾讯一家企业的市值。国有文化单位要想做大做强非朝夕之功。第二,一些领域转企改制的阻力大。比如国字头的行业报属于非时政类报刊,总共有128种,有些是属于产业性质的,像 《中国石油报》、 《中国汽车报》应该走向市场,也具备走向市场的条件。但有些行业报承担着行业的监察功能,如 《中国工商报》、 《中国税务报》、 《中国监察报》等,如果把这些报社推向市场,行业监察的公正性就会受到损害。还有纯粹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报刊,如 《中国气象报》、 《中国文物报》,这些行业报根本没法走向市场。特别是学术刊物,如果走向市场自谋生路就只能买卖版面,它的学术价值可想而知了。

下一步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觉得以下几件事情应该做:

第一,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国有资产。现在全国的报刊12000家,真正承担意识形态功能的很少,大量是娱乐休闲的,如时装、体育、生活类等,这类报纸完全没有必要都是国有资产,如果我们不及早引入社会资本盘活这些国有资产,那么很多报刊将来要倒闭,与其政府去买单,不如让社会资本介入去盘活它。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定位应该着眼于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国有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提高文化国际竞争力很难仅仅通过国有企业做到。北京有一家从事电视节目运营的民营公司,叫南海电视。近年来依靠自身努力,已经在50余国家和地区落地,做到了国有媒体做不到的事情。2012年9月,大连万达收购了美国第二大电影院线。如果国有企业去收购那就困难重重,因为国有企业代表政府。

第三,公益性文化单位应该引入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非营利组织其性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经营所得必须回馈社会。其组织结构是理事会制,管理公开透明。英国BBC公司其性质就是非营利组织。该公司每年两次向社会公布其经营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我们公益性文化单位靠财政拨款支持,财政拨款用在什么地方,效益如何,应该向公众有一个交代,接受社会监督。我们现在还是黑箱操作,这是个很大问题。此外,现在公益性文化单位所需经费全部由政府买单,造成财政压力很大,不可持续。应该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文艺院团为例,中国和美国文艺院团自身经营所得大约都只占全部收入的1/3。中国国有文艺院团其他70%是靠政府财政支持,而美国文艺院团政府只提供7%到8%的资助,其余部分主要靠私人、基金会、企业捐助。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本刊:文化建设从来不是靠数量来堆积的。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有没有精品力作,有没有杰出大师,您认为我们怎样才能出精品力作和杰出大师呢?

祁述裕:关键还是像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除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还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我认为完善文化管理是当前文化建设当中一个核心的问题。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内容的管理,二是文化产业的管理。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在去世之前,曾反复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为什么出不来创新型杰出人才?钱老先生的这个疑问被人们称为“世纪之问”。文化管理需要营造有利于出大师、出创新型杰出人才的环境和氛围,第一,要鼓励怀疑精神,这是前提。如果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永远成不了大师的;第二,社会的舆论要宽容探索者,如果对新事物一味指责,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也就没有人去从事创新型的探索了。

当前,完善文化管理很重要一点,要鼓励文艺作品题材百花齐放,特别是要鼓励反思历史、针砭时弊的文艺作品。莫言的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莫言小说几乎都是表现中国人的苦难,表现中国人生存的挣扎。看了莫言的小说,读者感受是很沉重。莫言小说的价值是什么?除了不可争辩的艺术价值之外,莫言小说里有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乡土的挚爱。这是莫言小说中最感人的地方。莫言小说所呈现的现实很残酷,其背后衬托的是中国人的坚韧、生命的顽强。这是莫言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按照时下的标准,莫言小说不属于主旋律,因此,尽管莫言获得了很多文学奖,但很长时间里在国内得不了茅盾文学奖。直到去年茅盾文学奖改变了评选方式,莫言才获得了这个奖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需要我们全面理解 “主旋律”。主旋律不能定义为仅仅是唱赞歌,树正面典型,关切人性也是主旋律。

不仅要鼓励文艺家反思历史,针砭时弊,还要鼓励文艺家表现重大和敏感的题材。2000多年前,孔子说,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可以群是讲文艺作品具有凝聚人心、促进族群和谐的功能。重大题材往往就能起到这样的功能。上世纪60年代,我国出品了不少反映少数民族的电影精品,如 《农奴》、 《阿诗玛》、 《五朵金花》、 《冰山上的来客》等。这些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对促进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现在,有影响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精品很少。相反,西方国家拍摄的一些反映西藏生活的影视片在西方影响很大。为什么现在艺术家很少去涉足一些重大敏感题材?原因就是曾经有刊物出版了对少数民族不够尊敬的书籍,结果造成了一些群体性的事件,于是后来对敏感题材管制趋严。所以艺术家不愿去涉及这些敏感领域,投资方也不愿投资这些敏感话题。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产品少了,固然可以避免因把握不当带来的纠纷,但也丧失了文艺 “可以群”的功能。

公众对文艺产品的理解、宽容也是产生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前段时间美国发生一起枪击案。美国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在放映过程中,一个枪手穿着蝙蝠侠式的衣服对着观众开枪,打死了很多人。这件事情在美国社会引起很大震动。 《南方周末》记者专门到美国采访,了解美国公众对电影与枪杀事件关系的看法。记者原以为观众会讲这部电影不好,诱导犯罪。但没想到,在采访中没有一个观众指责电影。采访对象中有一位是心理学家,他认为这个枪手心理有疾病,他只是找到了模仿电影中的人物来发泄而已,这跟电影没有关系。而我们的舆论往往把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搅和在一起,这不利于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活力。

完善文化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实行娱乐产品的分级制管理。市场经济越是发达,消费者欣赏趣味越是多样化。老年人喜欢的年轻人不一定喜欢,年轻人喜欢的不一定适合儿童,所以是否实行分级制管理,是衡量文化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的一个热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这个要求。什么叫支柱产业?至少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达到5%。我们现在只有2.75%,差距非常大。这些年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是很大,但是问题也很多:一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过热。近年来,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有学者统计达到上万家。这里面良莠不齐、名实不符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地方穿新鞋走老路,简单复制工业园区的做法,盖几幢楼,圈一个院子就是文化产业园区。至于园区里面生产什么谁也不管,收房租的房东式经营,根本不具备园区孵化的功能。我们要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首先要促进文化产业空间的集聚。北京艺术品产业发展得非常好,出现了798、宋庄等著名的园区,因为这些园区和整个北京的艺术土壤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光现代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也是一样。云南大理就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虽然这个地方很偏远,但一年的客流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上百亿元。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与社区融合、与日常生活融合、与艺术和时尚融合,这是发展文化产业和发展工业产业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二是唯经济效益。急功近利,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比如,最近媒体报道的寺庙上市问题就是一例。

本刊: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政治挂帅、计划管理的模式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实际上文化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我们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不是就应该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改变一些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观念和做法?

祁述裕:是的,这就需要推动文化创新。尊重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比政府去主导文化发展更重要,也更健康。比如,我们要坚持双百方针,不能单靠政府,要提高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韩国一部电视剧中有一个镜头,媳妇和婆婆吵架,媳妇一气之下打了婆婆一个耳光。结果在韩国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老年协会抗议,接着妇女协会抗议。电视台没办法只好道歉,导演和演员也道歉。这就是社会自我管理,比政府去惩罚有时候效果还好,因为它是一种社会的监督。

尊重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还要鼓励文化理念创新,纠正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比如, “意识形态主要靠行政管理,不合适依法管理。”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治国方略,哪一个领域都要依法管理,没有例外。再比如, “文化有其特殊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适合文化领域”。这也是不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国家一个基本的经济制度,经济领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不等于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市场失灵的政府就要去干预。文化市场也是如此,市场管市场的,政府管政府的,不能错位、越位,也不能缺位。还有说 “经济大发展必然带来文化大繁荣”。是那么回事吗?经济发展只能说是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不能说经济繁荣文化就繁荣,这是两回事。我国秦代经济很强盛,但没什么有价值的文化作品传下来。相反,春秋战国战乱几百年,但是艺术家、思想家辈出。所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也不是同步的。文化的影响力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没有文化创造力就没有文化影响力,不是靠卖产品能卖出来的。现在还有一个说法: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说法也不完整,从文化的特色来讲这话没错,但是从文化的流通来讲这句话就有问题。我们知道日本的动画片具有世界影响力,但是日本的动画片往往选择丹麦的童话、奥地利的传说,而且它的人物是黄头发、长腿、大眼睛。为什么?因为从流通的角度来讲,时尚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这两句话应该一起来讲:越是有民族特色的就有可能越是世界的,同时越是时尚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现在就面临传统文化资源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样一个问题。苏绣前些年市场状况不佳。但最近出口很好,因为它重视与出口国当地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出口到中东的苏绣,把原来绣的一些花鸟虫形象改成了穆哈默德头像等适合中东文化特点的元素,这样一来在中东就销得很好。所以时尚很重要。还有一个说法 “文化作品反映社会丑陋现象,就是给中国人抹黑”。这也是不对的。我们历来就有两类作品,一类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一类是浪漫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是反映社会丑恶现象,你能说这种反映都是给中国人抹黑吗?不是的。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理念。

文化创新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比方怎么解决高票价的问题。现在剧场是按照商场的标准来收税的。北京长安大剧院的老总讲,剧院一天只经营两个小时,商场一天经营十几个小时,我们跟人家一样上税,票价怎么能不高呢?我们要繁荣艺术品市场,现在艺术品交易税20%多 (香港是零税),艺术品市场逃税、漏税的很多。我们对演员税上得税也很高,收入超过5万元所得税45%。而国外像美国,演员和软件、作家的作品一样上税,比我们低得很多,目的是鼓励创造。怎么调整税收是个问题。

总之,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很多事情要做。相信未来我们国家文化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也是可以预期的。

猜你喜欢
莫言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过去的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爱如莫言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莫言:虚伪的文学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