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党的执政方式与群众路线

2013-08-15 00:50仰义方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决策领导法治

仰义方

(中共中央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部,北京 100091)

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我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路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回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并实行转型,此过程要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体现、服务群众利益。

一、改进执政方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1]。

一是执政党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对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的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党。由于诸多原因,党执政以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并没有树立起明确的执政意识,仍然沿袭革命战争时期的思维方式领导建设。不可否认这与当时特殊的国内环境和国际背景是分不开的,但在实际上却限制了党建理论创新和党建实践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邓小平于1980年2月提出 “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2]276中国国情和党情共同决定了我党的执政方式对党和国家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自身的执政党方式的认识不断深化,当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党只有认真正视问题的存在并认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得到巩固。

二是执政环境和执政任务新变化,对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一个政党采取何种执政方式,不是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结果,而是由该党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受到该党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的制约。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就是我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与领导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需要发生相应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重心,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方式必然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成为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呼唤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实现民主政治的要求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唤起了人们民主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公正意识,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三是社会生活新变化,对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生活生活发生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管理领域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分离出来。传统的高度统一的 “整体性社会”和社会管理格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二是社会阶层迅速分化。改革开放之后,在体制政策与市场机制共同影响下,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利益来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社会阶层快速分化,各阶层间的流动性增强。三是社会利益出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社会利益来源多元化,在实践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织,而社会资源则具有稀缺性,这样必然造成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化,必然造成社会成员之间在追求自我利益活动中发生竞争、产生摩擦甚至造成社会冲突,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新时期党如何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有序、公平正义,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也迫切要求党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

二、坚持科学执政,保证决策科学化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与以往一切剥削的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人民掌握了国家命运,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国家应由人民来建设和管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指出: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268既然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那么决策的最终效果也应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在总结我国农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邓小平依靠群众路线这个 “传家宝”,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中总结出来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做法加以加工,并指导全国,中国农村的改革由此掀开。邓小平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了人民群众对四个表态。从人民群众的表态中,可以看出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其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贯彻于决策的全过程。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也是了解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关键。毛泽东曾经就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等科学命题。调查研究是破解难题的现实需要,当前发生的诸多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当地部门在解决群众利益问题时,未能满足群众切实需要,归根到底是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以致决策失误或科学的决策未能得到群众的支持。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方面。调查需要弄清哪些是人民群众最关心问题,研究解决的是在现实工作中如何最大化满足群众需要,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加工和提炼,倾听人民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三,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社会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管理水平最终体现在社会服务水平上,体现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能力上。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尤其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管理环境;在政治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管理,有序引导公民政治参与,实现整个社会有序良性运转;在文化方面,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实行民主执政,真正实现为民执政、靠民执政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一,完善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坚持决策公开透明,不同利益群体了解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结果,不要唱 “独脚戏”,要跳 “集体舞”,是民主决策的基石。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推行民主决策,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重大事务由集体决定。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到群众利益方面的重大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党委集体讨论并不是说任何问题都要党委讨论,日常性的问题可以由分管领导分工负责,重大的问题提交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公平的、开放的、多向度的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为不同群体提供公平的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特别是要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诉求的通道,引导不同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互联网具有互动、共享、自由、虚拟、平等、开放等特征,为群众利益诉求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此外决策出台之前通过公示、听证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了解群众的各种意见和看法,能更好使决策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三,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因决策失误而承担的责任就应越大。制定的决策失误是每个决策者不愿看到的情况,而现实中决策失误确实是常有的事情。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增强决策者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 “谁决策、谁负责”原则,集体决策出现严重失误,既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也要追究领导人员的责任。与此同时,必须建立决策失误赔偿制、决策失误辞职制等相关配套制度,形成追究制度的闭合。

四、坚持依法执政,用法律保证群众根本利益保

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而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必须通过依法执政的途径来实现。

坚持党的一切活动在法律和宪法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依法治党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强保障。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为了党的执政权力得到正当行使,防止权力的异化、失控和滥用,最终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源于人民的权力真正服务于人民,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充分实现宪法和法律赋予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作用。过去的党的政策领导、直接领导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多元化社会,依法领导和间接领导是大势所趋,党从具体行政管理职能角色中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提出要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在历次党的报告之中,十八大是第一次提出 “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强调在研判问题时,要有法治理念和法规意识;而 “法治方式”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运用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则依法解决。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就过去的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而言的,是善政的重要体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的 “顶层设计”,实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形成以效果为导向的工作方式,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中;创新工作方法,运用导向型,参与型和渗透型等多种法治教育模式。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决策领导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