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林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8)
紫马勘查区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南部,走向长约5~7 km,倾向宽1~2 km,面积约9.5 km2。勘查区位于区域构造巴铃向斜西翼北段,总体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30°~40°),倾向南东,地层倾角一般 10°~20°,平均约18°。区内发现断距大于30 m的断层有 F1、F2、F3三条。
区内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属以碎屑岩为主的海陆交互沉积(2),厚 329.92 ~419.97 m,平均 386.22 m。含可采煤层4 层,编号 17、18、19、26。17、18、19 位于龙潭组中段(P3l2),26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段(P3l1)。
勘查区地处北盘江上游的云贵高原急剧抬升地段,属于以侵蚀、溶蚀为主的中山。勘查区地势总体西北部较低,为沟谷切割部位,中部和东部较高。最高点位于勘查区西南部猫鼻绿山头,海拔约1 681 m,最低点在勘查区西北边界附近新寨北面一溪沟处,海拔约1 100 m,相对高差约581 m。含煤地层出露平均标高约1 300 m。
勘查区内无河流,仅见几条溪沟,属珠江水系,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
区内地表出露的断层在地质钻探中均未揭露。在F1、F2、F3断层带及附近均无较大的泉水出露,推断其富水性较弱。根据地质填图资料,F1、F2、F3断层均未切割含煤地层,断层对采煤影响较小。
在勘查区外围西部少量出露,岩性为灰岩,厚度不详。该层中无泉水出露。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地层含裂隙溶洞水,泉流量0.1~1 000 L/s,富水性强,属强含水
在勘查区外围西部大量出露,据区域资料,厚度约150 m。根据本次钻探资料,该地层勘查区岩性为暗灰、深灰色硅质灰岩,节理发育。本次勘查钻孔均揭露该层10 m左右,钻孔揭露该层6次,有2个钻孔在该层有漏失现象,消耗量7.56 m3/h。该层中无泉点出露,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属中等含水层。
分布于勘查区西部,岩性主要为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砂岩,粉砂岩及细砂岩等,夹薄层灰岩,一般厚 345.13~419.97 m,平均厚度约386.42 m。该层中调查流水老窑点6个,流量 0.002 5 ~0.45 L/s之间,总流量 0.70 L/s。据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资料,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正常,钻孔水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本组裂隙较发育,17、18号煤层顶板灰岩及砂岩裂隙较发,是一个含水层和隔水层互交的含水岩组,属弱含水层。
分布于勘查区中东部,主要为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局部中部夹一层鲕状灰岩,厚度357.12 ~368.47 m,平均 362.80 m。本次勘查共发现泉水点6个,总流量0.70 L/s,雨季流量增大。钻探中2个孔在该地层发生漏水现象,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消耗量1.32~7.56 m3/h,本组地层中裂隙发育,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水质类型为:HCO3-Ca·(K+Na)型。
分布在勘查区中东部,岩性主要为灰岩,中夹泥质粉砂岩,一般夹两层薄层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厚度144.42~160.59 m,平均 152.51 m。。该层中发现泉水点 1个,流量13.18 L/s,雨季流量增大。本组地层溶蚀裂隙较发育,属中等含水层,水质类型为:HCO3-Ca型。
分布在勘查区东部,岩性主要为紫、灰紫色夹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中夹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厚度50~120 m,平均85.81 m。该层中裂隙较发育,含少量风化及基岩裂隙水,区内无泉点出露,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
在勘查区东南部少量出露,主要位于区外东部,岩性主要由灰色,深灰色薄层状灰岩、泥灰岩组成,中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出露厚度约50 m。在该层中共发现泉水点1个,流量约8.00 L/s,泉不干涸,雨季流量较大。
该地层溶蚀裂隙发育,富含溶隙水,属强含水层。
广泛分布于各地层之上,大部分组织松散,未胶结,透水性较好,以坡积、残积、冲积、洪积物为主,厚0~25 m,在该层中未发现泉水点。
勘查区地形地貌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因而大气降水补给是地表水及各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水源,是矿井充水的重要因素,其充水强度与季节和降水量关系密切。
勘查区内地表水不发育,无池塘、水库,仅有季节性溪沟,地表水体规模较小,受降水影响较大,因此为定期间断补给,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随季节变化。枯季水量较小,对开采影响有限,但是雨季沟水流量较大,应加强地表及地下排水。因地表水受大气降水严格控制,枯季水量小,雨季水量大,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雨季溪沟水对浅部开采有一定影响。
勘查区西部沿煤层露头一带老窑较多,积水严重。老窑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与浅层地下水通过开采裂隙及岩石裂隙相连通。本次工作未能查明老窑的分布范围及积水情况,建议做进一步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煤层位于龙潭组地层中,地层夹薄层灰岩,裂隙较发育,是一个含水层和隔水层互交的含水岩组,属弱含水层,为直接充水含水层。
26号煤层距下部大场组硅质灰岩含水层约84 m,因无断层影响,大场组含水层对其影响较小。茅口组岩溶强含水层与龙潭组中有大场组相隔,大场组厚约150 m,茅口组岩溶强含水层对煤层开采无影响。
采煤产生的采动裂隙是主要的充水通道,它会沟通上覆含水层与下伏茅口组含水层。勘查中所有钻孔均未做启封检验,质量不明,如果有封闭不良的钻孔(2),可能成为沟通上部或下部含水层的导水钻孔。勘查区断层发育较多,部分切割含煤地层,对采煤有一定影响。
勘查区为一单斜构造,构造中等。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自然斜坡对降水渗漏较为有利,半数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龙潭组+长兴组(P31+c)的裂隙水为今后矿井的直接充水水源。勘查区内无常年性河流,但地表溪沟较发育,雨季沟水流量较大,对浅部煤层的开采有较大影响。
17煤层与飞仙关组一段相距约125 m,与飞仙关组二段含水层相距约278 m,开采裂隙不会导致煤层与含水层直接连通,26号煤层距下部大场组硅质灰岩含水层约84 m,因无断层影响,含水层对其影响较小。今后开采各煤层主要受龙潭组+长兴组(P31+c)的基岩裂隙水影响,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为以顶板直接进水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1]杨延伟,李萍等,贵州省晴隆县紫马紫大坡煤炭普查报告(R).贵阳:贵州省煤田地质局.2011.
[2]刘开云,白布井田充水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