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中的观音山——浅析电影《观音山》

2013-08-15 00:42李雪铭
文教资料 2013年16期
关键词:观音山南风肥皂

李雪铭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电影《观音山》中的南风,她来自一个母爱压制、父爱缺失的暴力酗酒家庭,她整个人格的主线沉浸在想要依赖又不得不独立的矛盾之中,想要安全却无法信任的迷失之中。正如她的名字,她渴望像风一样自由,可是家庭的重担,爱情的期盼,生活的压力,太多的牵挂让她不得不选择独自艰辛地前进,难以自由飞翔,变成南风(难风)。难风欲飞,欲飞则难。南风这样的女子是观众最心痛的代表,所有人都希望她可以翱翔在生活的天空中。

影片中的丁波,他的背景融入了太多对父亲的误解,以及在这种误解下母爱的中断和陌生者的入侵,性格里尽是狂躁不安、混沌萎靡、对世界不满及异常尖锐的爱恨感觉。其实,丁波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青少年:平凡,渴望爱却又带着无比的倔强叛逃爱。正是因为这种平凡,才更加让我们感觉与影片心灵相通,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肥皂,作为水与火之间的中合,成为连接南风和丁波的一个载体,也被当做是南风和丁波的部分情感的寄托。他是这个小集体甚至整个社会中最真实的一个分支,而造成肥皂迷失自我的原因是最常见的怯懦和逃避心态。社会对这样一个无钱无权无奋斗欲的弱势群体,并不具备敞开怀抱热情迎接的姿态。那些像肥皂一样的人们随时都可能在社会的尖针下失去踪影。取名肥皂,就说明他这种类型是社会中一定存在的,必定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也许他们应该得到大家的被爱。

未来对于他们三个人来说,可能最直接的就是满足温饱,没有浮夸的豪言壮志,他们驻场、载客、喝啤酒、抽烟……这就是属于迷失的年青一代最真实的生活与奋斗。在影片的后半部,我们终于看到青年们开始成长,当生活一次次给了他们洗礼,当火车巡回在观音山的轨道上的时候,我们对曾经茫然不知所措的未来仍旧怀有一线希望,毕竟孤独和迷茫不是永恒的,守护和前进才是永恒的……

影片中除了三个象征着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一代,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作为中年人代表的常姐。

常姐,这个角色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人生道路总是无限坎坷。这个人物的孤独与悲哀是靠平稳行至中年的生命,突然面临至亲的集体背叛而酿成的。丈夫出轨,妻子的名分缺失;人老珠黄,京剧名角儿的身份被徒弟夺走;最重的一笔是儿子在为讨好女友的“浪漫”里无辜丧命,唯一可以支撑女人后半生的母性无处安放。影片随着常姐自杀被三人救下后,相互关系慢慢地从对峙到融入,孩子们开始更理解她,而她也试着了解年轻人的生活,“你教我玩这个(电脑),我教你唱京剧”,很温暖很惬意的一句话,让灰色调的剧情看似峰回路转。当三个孩子带她出去游山,再一起重修观音庙,也可以看做是他们在重建自己的心灵,常姐说了一句“好久没有这么多人一起了”,这与那个坐在车里听《蓝莲花》流泪的自闭女人几乎判若两人。最后随着观音庙的修复,他们一起或多或少解开了困扰各自的心结,一切似乎都在向着一个童话似的美好结局前进,到这里影片的情节看似沦为俗套。但是,随着修葺的结束,常姐与师傅的一段对话,关于人生这段苦旅如何继续下去,原本快要散去的大雾全新笼罩。片尾,常姐还是离开了,是去追寻她的儿子还是彻底参透了人生我们不得而知。三个年轻人安静地坐在曾经呼唤自由的列车上,也许这个时候他们对自由、对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感知……

在电影中,四个人彼此的生活像蜘蛛网一样抽离纠缠:丁波因为父母的缘故不敢相信爱情,在酒吧亲吻陌生女孩,使得南风伤心离去;肥皂被人欺负,南风仗义复仇用酒瓶砸得自己头破血流;南风面对父亲酗酒母亲受虐待,却无能为力;常越琴日益思念儿子,在不堪生活的凌辱后她终于决定自杀,却被自己不喜欢的这三个孩子救下,然而影片的结尾看透人生的常越琴还是跳崖自尽。

从《观音山》的整体来看,电影整体所运用的手法极尽追求真实平凡,追求真实简洁贴合大众群体的审美要求。在这部片子里,所要表达的虽然是一种关于青春和人生的气氛与精神,但没有用繁杂深奥的理论塑造,更没有脱离现实的情节,鲜少出现波澜起伏的情节,即使是有故事情节上的小冲突也以一种平和的手法展现。纵观整部电影,它所渲染的只是平凡世界里那些平凡小市民的小小的幸福和小小的无奈,是如此真实、贴近生活。

在《观音山》中,年轻一代在经历了迷失生活的考验后引发出对于青春和生命的思考,在观众看来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伤,我们在观影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一丝丝感动,还有对于人生完整过程的瞬间领悟。这样一部片子,从头到尾仔细品味,会有一种大梦初醒来的酣畅淋漓,当这种激情过后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对于年少的回忆和生命真谛的新思考。

在这部电影中,南风、丁波和肥皂三个年轻人可以被看做是那些刚刚步入社会,在家庭和社会中努力奋斗却被认为是“前途渺茫”集体的浓缩组合。在这个以敲打人心的重金属音乐和略带阴暗化妆间为第一镜头的影片初始,在昏暗混乱的小酒吧里一身夸张打扮驻唱少女南风,一脸疲倦却又骨子里透着江湖义气的少年丁波,汗流浃背成年却仍迷恋爆米花的小胖子肥皂,这三个在生活面前狼狈不堪的青年,正好完整地扩大了我们隐藏在内心的失意,一刹那间把我们拉回到那些刚刚步入社会,追逐梦想却彷徨又无奈的时期。同时,影片的主题,对于“青春与生命”的思考也在一开始有了一个方向。

其实,整部影片就像是张布满迷失的大网,品味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我们都可以抽离出一缕灵魂,更好地认识“有关青春的回忆,有关生命的思考”。每个人的青春回忆都不一样,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当所有人的回忆凑在了一起,就是大家共同的回忆,就会产生共鸣,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亨利·柏格森曾经如此描述生命:“生命是世界的本质,生命是无休止的冲动,不能把握理性,而生命自身的知觉可以把握。”整部电影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在影片的开头,混杂着摇滚音乐的昏暗脏乱的酒吧小屋里,不小心砸伤客人的南风;骑着破旧摩托车载客,要躲避城管,还要为母亲去世父亲再婚而痛苦的丁波;被小流氓欺负,窝在狭窄的廉租房里汗流浃背的肥皂;无法面对儿子去世,仍旧不愿意办理销户手续的常月琴;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生活的苦难洗礼,影片一开头就展现了来自生活的无休止的冲击与现实。就当四个人的生活被一波波的打击伤得体无完肤时,由于常月琴的自杀未遂,影片有了峰回路转,色调也渐渐有了转暖,三个人偷偷搭上火车,甩下生活的重担,重新找回青春本来的自由和快乐;常月琴开始试着走出旧生活的轮回,走进人群,走进新的世界。当我们认为生活该如此美满地继续下去的时候,四个人坐上载满汶川记忆的汽车踏上了观音上的路程,残垣断壁,残败的观音庙,满载的是生活的过去的悲哀,当人们敢于正视它,就是生活重新开始的时候。影片中寺庙师傅的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要是有人搭把手,就快了!”生活之所以可以把握,只要有爱,相互关爱,便就又有了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影片中的“观音山”已经不能单纯地被看做是一个地名,它已经成了整部影片的灵魂,成了观众铭记影片的一种标记,在很多观众的心目中,“观音山”是一种青春的追忆,关于他们曾经年少或正在经历的青春的缩影。看完影片,我沉静在回忆之中,谁的回忆里没有一座观音山呢?那些迷失、混乱、放纵的青春,有着绝望却又会拼命挣扎的平凡生命。我们看过的太多影视作品里的浮夸,惊情澎湃之后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只有空虚,而在《观音山》里处处皆是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对白,平凡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平凡,才能更加成功地与我们的生活轨迹贴合,我们会不自觉地走进电影里寻找自己曾无处安放的青春。电影当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的青春冲动,原本应该乖巧恬淡的女孩,为了生活在昏暗的酒吧驻场,为了帮朋友要回被抢的钱搞得头破血流,强吻小太妹,拉着丁波的手躺在火车开来的铁轨上,当着酒鬼老爹的面狂饮两瓶老白干。这是与我们幻想的青春背道而驰的。没有鲜花阳光,是阴暗的灯光和汗流浃背,而正是这些冲击造就了这个青春祭奠的世界,这些冲动背后是青春的躁动,展现了更真实的生命的韵律,展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

在影片的末尾,观音山上的团团迷雾在渐渐散去,观众在脑海中产生了一种一切尘埃落定的感觉,然而影片中的四个人终于明白:唯有爱才能解决所有困扰他们的问题,躁动不安的青春最终将会过去,遗留的记忆仅可供以后的年月时时追寻,人生还是要继续活出自己的精彩……

当然,生活经历的不同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但是这终究会归为一体,我们在这青春逝去的岁月里,仍旧还有着梦,在一直向前的列车上。

猜你喜欢
观音山南风肥皂
观音山倒虹吸工程进入合拢阶段
生物不喜欢肥皂
肥皂的来历
南风颂
厦门观音山会所
做肥皂真好玩
诡异的偷蛋贼
现代透视眼
肥皂吊牌
南风易逝,醉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