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跃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48)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对学生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修养、法治精神进行引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按照“05方案”的规定,高职院校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思政课通常采取“大班化”教学,教学效果令人担忧,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为切实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明确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关乎课程存在合理性的价值追问,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那么,如何开设符合高职特色的思政课,使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厘清的一个概念就是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实效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刘文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一文中对实效一词的提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实效’是与形式主义相对立而提出来的。它要求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发展特点而求实务实,实事求是,要求结合各类人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取得实际效果”[1]。可见,实效一词的提出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实际效果的关注。杨双指出,实效是指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与开展这一活动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目标的真实、有效程度,以及这一有效程度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利益和给社会带来的实际好处。[2]这里提到的结果与目标比较的真实有效程度是学界对实效性定义的普遍方式。学界普遍认为,实效性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人类的行为本身就具有目标指向性,即通过自身实践达到预期目标。思政课教学追求的实效性亦是对教学目标的接近、达到甚至超越。实效性是在实效一词基础上的丰富和完善。
2005年2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3]这段论述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说法,意味着思政课教学必须研究和关注实效性。
黄卫国在《关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4]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就是按照学生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其活动产生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相比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
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与本科院校相比,要凸显高职特色,充分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人的引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实效性。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该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各种教学因素相互配合,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面向一线的职业人。因此,笔者认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素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一线职业人为目标,通过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获得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相比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含职业性、积极性、实用性等因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处于矛盾发展中,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给人们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项基本的技能以谋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定位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符合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背景下,可以说思政课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异常的困境。另一方面,作为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而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他的道德性。从古至今对于德才关系的讨论中,德才兼备是理想目标,而有德无才要远远好于有才无德。由此可见,即便是面向一线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也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
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欠佳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从教学主体因素来看,教学主体因素即人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因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经历了应试教育模式的洗礼,高考成绩和学习热情与本科生比起来也有些差距,选择高职类院校一方面取决于成绩,一方面取决于就业的导向性。很多学生把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仅仅作为学会某种技能以谋得一份相应工作的途径。总体情况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人文基础相对薄弱,更重视专业课学习。同时,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生更为“务实”,想用最少的投入博取最大的回报。学生不愿意用有限的时间交换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做一把锤子,并告诉学生用三节课的时间可以完成,学生是愿意做的。但是,思政课却很难有这样定时定量的明确性。如果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克服自己的一个弱点,但是要通过一个学期或者更长的时间,恐怕大多数学生是不愿意的,或者半途而废。很显然,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并不符合目前“90后”大学生的“务实”要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总体上来说是专业对口的,但也有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专业性、政治性有待提高。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的尴尬境地也导致有些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思政课教学失去激情,将上课仅仅作为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而已。同时,教师的个人面貌、人格魅力欠缺也是重要原因。
第二,从教学媒介因素来看,在教学活动中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媒介包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材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主要抓手,是教学内容的来源。目前高职院校采用与本科院校通用的教材,这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完全符合教学的实际要求。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法为主,鉴于课时量的限制和“大班”授课的模式,课堂缺乏互动,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明显。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助形式欠缺,尤其是符合“90后”大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从教学环境因素来看,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以专业课为主,配套而来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在无形中助推了专业课在全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课时分配比例,全国性的技能竞赛等也不断地渲染专业课的重要性。从课程安排来看,思政课通常都是“大班化”教学,100多人的课堂,确实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的冲击力大,学生获得信息、汲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通过网络、媒体滚滚而来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学生的头脑,严重冲击学生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三观”的形成,主渠道的作用在不断削弱。从就业形势来看,单位的招聘标准与用人标准存在差异,很多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很高,有很多过硬的敲门砖,从而顺利进入一家企业。但实际上,任何一家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无不暗含着对于应聘者政治素养、道德水准的考量,但由于不能成为应聘条件中被量化的条件,从而使很多学生对个人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关注不够。
综观以上因素,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实际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就是思政课教学因素的实效性,要想使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得到提高,就要从教学因素的整合、凝练入手。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内含这样三个因素,即职业性、积极性、实用性。要使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首先就是要与校情、学情相结合,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引领特征,塑造思想政治过硬的职业人。其次,教学的实效性也内含着积极性,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传递正能量,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善良人性,创造积极人生。再次,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也内含着实用性,即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都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内化为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就要充分体现职业性、积极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相比照所达到的状态,那么,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显得非常重要。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必须突出高职特色,即在思政课教学目标基础上突出对职业人的塑造。也就是说,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思想过硬、人格完整、信念坚定、德行完善的职业人。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必须认真整合教学因素,使各个教学因素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1.整合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为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因素的能动性,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即“信”、“研”、“教”。 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了解前沿理论的发展,不断深化理论素养。再次,思政课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能力,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研”与“教”是相互促进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内在的、持久的、连续的感召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在主体因素中,学生是主体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来,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所在。结合高职生特点,提高高职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课程设置要符合“90后”大学生的务实要求,使思政课成为学生专业课学习中的调剂品,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愿意走进思政课堂,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二是设置衔接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对于高职生来说,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知识储备不足,那么,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政治素养,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三是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课外调研、演讲、辩论等活动。只有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知识的热情,才能真正让思政课教学发挥实效性。
思政课教学是一种教学双方通力合作、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建、相互理解、意义共生的精神交往过程。[5]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单向成长,更要双向互动,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整合媒介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介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1)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政课教材是本专科院校通用的教材。为体现高职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选取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主体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既是思想性、政治性的引领,又是职业性、实用性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专业订单班渗透相应的企业文化教育,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器”主要指教学方法。思政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当引导,突出学生的实践。思政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互动法、实践法等,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可以运用。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每节课适当选择两三种方法。要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完整性,明确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更好地表现教学内容,而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
(3)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目前,思政课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学校建立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拓宽学习路径。可以说,从教学手段上来讲,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但是似乎还是不够。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9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网络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网络,大学生对网络有天然的亲近感,为了更好地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政课可以借助“微力量”,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问题讨论、读书推荐等活动,延伸思政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塑造。
3.整合环境因素。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思政课生存发展的阳光和养料,是保证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积极因素。
(1)从校园环境来看,要认清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形成与专业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2)从社会环境来看,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作为考察录用人才的重要条件,将思政课的学习成果作为衡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量化标准。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展、取得实效的环境保障,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外部力量。
高职思政课教学是对“90后”大学生群体开展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职业人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效性的提高即是对教学目标的无限追求。这种追求要体现职业性、积极性、实用性。要通过教学活动,整合教学因素,推进教学改革,为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做不懈的努力。
[1]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89.
[2]杨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78.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214.
[4]黄卫国.关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作者[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6):51.
[5]张艳新,余玉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