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晶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特定方位、范围、自然实体或行政区划所命的名称,是先人通过口碑记录下来的活档案,是研究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从语言角度看,地名是语汇中具有特殊性的系列词汇,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命名地名时的主观因素非常多,反映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折射出人们命名地名时的心理特征,所以,地名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或主观色彩。本文从解读地域文化信息的角度出发,对山西省高平市的地名(主要是乡村名)进行文化信息的解读,希望能够揭示当地地名蕴藏的文化意义,对地方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有所帮助,为优秀地方文化的发扬光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平位于山西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在山西,高平应该算是建制古老县份之一。据考古发现,至迟于旧石器晚期,高平已有人类聚居。夏商时代为冀州之域,春秋时为属晋,始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先属韩,后属赵,秦赵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为泫氏县,属上党郡。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高平市成为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
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平方言地名中一半以上的村名中含有姓氏字,用到的姓氏字有120多个。董、王、冯、朱、候、张、吴、贺、秦、韩、郝、姬、席、焦、邱、李、申、许、靳、邢、赵、毕、苏、乔、牛、杜、郭、黄、巩、路、唐、田、庞、徐、朴、琚、崔、程、苟、曹、杨、贾、姬、宋、阎、魏、边、孔、关、任、马、沙等。 其中,王、张、李、郝、秦、赵、王等七个姓在高平是大姓。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高平方言地名中保留了一大批至少在现代当地人感觉很稀有的姓氏。这些姓有姬、沙、靳、琚、席、边等。这些姓氏在高平当地多数已少传人,然而地名却依然保留着原先的称谓,这说明地名不仅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而且彰显了人们潜意识之中重视并尊重家族观念,不愿意轻易改变地名的心理。
我国古代属于宗法制的农业型社会,人们对于宗族观念、血缘关系极为重视,因而往往同姓同宗之人聚居在一起,其后便以其姓氏命名自己所居之处,这样便出现了以姓氏命名村庄的现象。后来这一命名方式便流传下来,成了人们不忘祖宗、不忘血脉的重要方式。
(1)描述山貌的词语有:山、坡、岭、峪、圪。其中用山作为地名的共有25处,坡出现8处,岭出现6处,峪出现2处,圪出现7处。如高平有成家山村(米山镇)、南山村(米山镇)、张家山村(神农镇)、西坡村(陈镇)、北岭村(河西镇)、卢家峪村(寺庄镇)、圪旦村(三甲镇)、闫疙塔村(陈镇)等。
(2)描述沟貌的词语有:沟、掌、川、壑。其中用沟作为地名的共出现39处,掌出现3处,川出现5次,壑出现1次。如焦家沟村(神农镇)、柳沟村(马村镇)、地夺掌村(寺庄镇)、狼儿掌村(原村乡)、筱川村(建宁乡)、秦庄川村(石末乡)、石壑村(神农镇)。
(3)描述低地貌的词语有:河、水、坪、凹、洼、底、套。其中用河作为地名的共出现26处,坪出现3次,洼出现2处,凹出现3次,底出现9次,套出现1次。如高平地名有南河村(陈镇)、李家河村(寺庄镇)、程家河(建宁乡)、西坪村(原村乡)、榆树坪村(野川镇)、北凹村(石末乡)、洼深村(神农镇)、河底村(野川镇)、圪套村(野川镇)。
高平位处太行山西侧,属土石山区,在当地地名中,出现了“山、坡、沟、河、水”等表示地貌特征的用字,这些用字,都显示了当地居民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居住的这片土地的了解熟悉及挚爱之情。当然,我们还可以透过地名,解读这方土地的地貌特征,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感受当地的自然景观。
(1)用东南西北命名地名:高平方言中含有“东、南、西、北”的地名分别有27、33、36、25个,如高平地名有东岭村(北诗镇)、徘南村(三甲镇)、团西村(神农镇)、北朱庄村(米山镇)等。
(2)用上下里外命名地名:高平方言地名中含有“上、下、里、外”的地名亦不少,分别有17、8、6、6个。 如高平地名有上韩庄村(南城街道办事处)、下马游村(原村乡)、掌里村(原村乡)等。
(3)用前后命名地名:高平方言以“前、后”命名地名的不是很多,分别有1和3个,如高平有前河村(原村乡)、后山沟村(野川镇)等。
方位是当地居民对生活、社会长期观察和认识的一种结果,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帮助和辨别判断的作用,用方位词命名方言地名,正反映了当地居民重视方向的思想,同时大量使用东西、南北、上下、前后等词命名地名,既简单明了,又省时省力,更反映了当地人简约的思维习惯。
高平方言地名中行政区划名是管理部门为了便于管理而对地域进行划分后所起的名称,地名通名顾名思义就是地名通用的名称,这在我国古代早期便已产生。虽然古代的区划与今已大不相同,但原有的行政区划名及地名通名还保留在原有的地名中,出现了地名叠置现象。如庄,本指村庄,地名中多用它来标志村落,高平方言地名中含庄的达95个,如中庄(陈镇)、德义庄(寺庄镇)、冯庄(建宁乡)、三槐庄(石末乡)、陈庄(原村)、唐庄(南城街道办事处)、韩家庄(野川镇)、南庄(河西镇)、马家庄(永录乡)、西牛庄(马村镇)。
头,古代可以指处所。如《水浒传》第五回:“鲁智深因见山水秀丽,贪行了半日,赶不上宿头。”高平方言地名用头作为村落之名,表示居民聚居之处,如东窑头(陈镇)、汤王头(南城街道办事处)、皇王头(原村乡)、山头(野川镇)、泉则头(永录乡)、庄头(马村镇)等,共17处。
寨,本义指防卫所用的木栅,后引申为有栅栏或围墙的村落。高平方言地名用寨作为地名的有14处,如南张寨村(石末乡)、皇王寨(原村乡)、杜寨(野川镇)、永宁寨村(河西镇)、古寨(马村镇)。
里,古义指乡村的庐舍、宅院,也泛指乡村居民聚落。从周朝开始,它又成为古代地方行政组织的名称,如《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之后朝代多有沿用,但建制不同,先后有二十五家、五十家、七十二家、八十家、一百家、一百一十家为一里不等的建制。这一古老的行政区划名在高平方言地名中仍保留约5处,如庄里(神农镇)、洼里(神农镇)、乔里(河西镇)、掌里(南城街道办事处)、营里(陈镇)。
村,本义指村庄,后也多用来指称地名。高平方言用村作为地名的共有19处,如贾村村(寺庄镇)、马村村(马村镇)、南村村(北诗镇)、邢村村(三甲镇)等。
上文所举的庄、头、寨、里、村等,表明了高平这片古老土地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地名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这一特点。
人文景观是凝聚当地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人民心目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高平方言的一些地名就有用人文景观作为命名的办法之一。如东庙村(建宁乡)、郭佛陀村(陈镇)、刘家庙村(陈镇)等。
高平,春秋时期始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史上著名战役之“长平之战”便在此地展开。签于此史,在高平地名中也显现出来,如营里村(陈镇)、三军村(永录乡)、康营村(马村镇)、徘南村(三甲镇)、徘北村(三甲镇)、换马村(神农镇)、故关村(神农镇)、掘山村(寺庄镇)、长平村(寺庄镇)、赵庄村(寺庄镇)、拥万村(北诗镇)、谷口村(南城街道办事处)等。
其中,徘南村(三甲镇)和徘北村(三甲镇)正是当年廉颇被废黜之后,离开之时,百姓不舍他离去,他亦不舍离开,出现了出现了五里一徘徊、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情景,从徘徊村一直送到了羊头山的山顶。百姓为了纪念忠臣良将,寄托他们深厚的感情,就通过多种方式使得这种情感得以延续,地名便是其中之一。总之,依据史实命名地名的方式,不仅反映了当地人传承文化不忘史实的优良品质,而且也表达了人们在战争环境下,渴望和平、克敌制胜、天下平定的祈求和愿望,同时起到了警醒后人的作用。
此外,高平方言地名中还有些表示美好意愿的地名,如长寿村(三甲镇)等。用表达意愿的词语命名地名,反映了人们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
据考古发现,至迟于旧石器晚期,高平已有人类聚居。据说炎帝神农氏尝五谷之地便在高平羊头山,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第一大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史称农皇。高平地名是高平人民繁衍生息、拓荒而居的真实见证,集中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地貌、经济文化变迁等情况,是高平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希望本文能够为更深地挖掘高平地名丰厚的文化内涵作出贡献。
[1]王福升.地名与文化[J].兰台世界,20019):43-48.
[2]沉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05.
[3]杨秋泽.方言用词与地域文化[C].语海新探.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8:115.
[4]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J].语文研究,2004(3):55-58.
[5]侯友兰.绍兴地名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45-52.
[6]李如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M].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