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帆
(平舆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平舆 463400)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掌握丰富的智力,而且具备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工程,教师是智力的开发者。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较之其他学科更丰富、广泛,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材料。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方面能力。思维训练的要求是使学生的思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思考问题时,目的方向明确,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创造性。同时,思路要符合逻辑,有条理不紊乱,灵活敏捷。教师在选择、组织和运用教法时,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个别差异,运用启发式和发现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或各项活动中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下面着重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人类能力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弄清楚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能力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知识概括化的东西,是通过个体形成的,具有广泛的迁移作用。思维力是一种能力,具有核心意义。知识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是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知识和能力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自觉获得知识的前提,自觉地获得知识要靠思维,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就能比较顺利地、深刻地吸收和掌握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力是能力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在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只有重视思维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推理精密,想象丰富,培养并提高他们独立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如在阅读中,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认识课文的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通过能动的感知认识事物的外表,而且通过抽象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从能动的感知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正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知识是思维的依据和源泉,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是教师的职责。语文课应让学生有一个自学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得知识,从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阅读方法是密切联系的。读文章是按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的程序进行的,即从“整体—部分—整体。”实质上也是采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考的过程。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提出了“挂林山水甲天下”。文中是怎样说明桂林的山水确实是“甲天下”的呢?作者着重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用大海和西湖的水作比。大海的水层波叠浪,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那么漓江的水又是怎样呢?第二句讲漓江的水有三个特点。即静、清、绿、江水不像湖水,它是流动的,可是在漓江上,“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可见“真静”。江水是很深的,而在漓江上“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可见“真清”。水是无色的,而漓江的水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可见“真绿”。最后一句用人们荡舟漓江上的感觉,进一步强调了漓江水“静”的特点。写挂林的山,是用泰山、香山来比较,写桂林的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怎见得奇呢?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怎见得秀呢?它像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在水中。怎见得险呢?因为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去。最后作者将挂林的山水结合起来,构成画卷,配上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由于作者是划船游览,便感到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文章虽短,但结构严谨,反映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他能够从描写的对象中分析出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比较,找出相比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不仅是由于作者有熟练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观察事物。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安排一条独立探索知识的道路,让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他们才能更多更好地获得知识,知道怎样读书,怎样思考。
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的智能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参与则是智能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回答不完的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在这种貌似活跃的状态中,学生实际处于被动状态。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很重要的。有的教师总是刚提出问题,多数学生脑子还没转过弯来,就让个别学生回答,甚至急不可待地自己抢先作答,一吐为快。试想,不给学生思考时间,不让学生参与思考的实践,如何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呢?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学课文的重点部分,让他们独立读读、想想、画画,然后通过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一位教师教《劳动的开端》―课,先要求学生反复默读,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然后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一个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要四次写到‘肩头’?”显然这是个需要思考的很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学生甲:“挑煤要用肩,所以四次写到肩头。”学生乙:“肩头的变化最能反映担子的重量。”接着,学生争先恐后地找出描绘肩头变化的词句:“压得生疼,肩也肿了,皮也破了”,“跟滚水烫过一样疼”,“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直冒冷汗”,等等,从中体会到了“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学生积极参与,很快就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我”挑起超负荷的重担的艰辛感同身受,而且经历了一次思维能力的训练。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他们质疑问难,发现问题,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解决好学生的问题,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正是认真独立思考的反映,教师必须加以鼓励和扶植,要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发表见解,有个培养过程。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小到一词一句的教学,大到段落层次的划分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总结,教师都不应照搬参考书上的答案,应当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还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学笔记,写学习心得,开辩论会等。对一些具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表扬肯定,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如某位教师在语文课上,老师指导学生用“……是……”造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许多学生造的是“弯弯的月儿是小船”、“弯弯的月儿是镰刀”、“弯弯的月儿是钩子”等。可有个胖乎乎的学生造的句子是“弯弯的月儿是香蕉”。他话音刚落,顿时招来哄堂大笑,这位老师也忍俊不禁,并随口说一句:“又想到了吃的!”使这个学生羞惭满面,无地自容。这个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有点好吃,但是上课能积极参与学习,说明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且造的打比方的句子无论是从形状到内容,都并不比前面几个同学差。“香蕉”不仅有“弯月”那样的形状,还有与月亮相似的金黄的颜色。这个打比方的句子不但没有错,学生表达了喜爱月亮的感情。这种感表纯真自然,没有丝毫的掩饰。而说“镰刀”、“小船”、“钩子”的同学未必见实物,或许是取之图画中的印象。从情感方面来说,这个学生造的句子更胜一筹。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那位说“弯弯的月儿是香蕉”的学生予以充分肯定,表扬他这样打比方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也比较新颖,将提高他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经常注意总结提高,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规律,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