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华,赖晓琴,刘国珍
(赣州卫生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校以建设示范校为契机,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个目标,创新思路,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本市和全国医疗资源,与全国160多家医院和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院(企)合作关系,初步搭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医院(企业)参与的校院(企)合作办学平台,为推动校院(企)结合的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卫生行业对职业教育参与最深。职业准入制度对医学生临床实习有严格的规定,临床教学早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医院在长期的临床教学中已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制度和模式,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医药保健行业的飞速发展不但使传统职业岗位的职能不断拓展,而且使新职业岗位不断出现,对卫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行业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行业主管部门与卫生职业院校的关系更多地表现在行政隶属上,职业教育在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行业主管部门在谋划行业发展,制定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时,没有把卫生职业教育建设列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没有结合行业发展,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卫生职业教育主动对接行业发展的意识不强,为行业服务的能力不足。受传统的“学校中心”办学理念的影响,卫生职业院校闭门办学,缺乏产学互动,对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岗位需求不了解,没有主动融入地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药产业链,人才培养跟不上行业发展。
长期以来,卫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医院需求,但随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保健市场的迅猛发展,美容师、保健师、康复师、配镜师等与卫生相关的新兴岗位不断出现。一些传统专业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拓展,如药学专业,以前主要面向医院药房培养药剂士,如今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制药、药品营销、药品检验、药品物流、连锁药房等产生了大量的岗位需求。可以说,卫生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已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由于从职业岗位需求到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师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从客观上讲,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往往会滞后于产业发展。但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是缺乏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机制,没有企业的参与,不了解市场的学校、教师很难独立完成教学计划、课程开发,主观上延长了这一时间周期。如果从体制上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则能使卫生职业教育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传统的卫生职业教育过程主要实施“两段式”教学模式,即两年校内理论和实训教学+一年医院临床(企业)实习。课程体系以学校作为教学主体,从课程设置、实施,到教学质量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由学校组织,医院(企业)只承担实习教学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一方面,医院(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和课程开发的程度不深、热情不高,教学内容与临床、生产脱节,职业技能与职业岗位要求不能很好对接。另一方面,医院(企业)在制订实习教学计划时,很少征求学校意见,特别是很多企业缺乏教学意识和教学经验,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使用,教学过程变成了劳动过程,无法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都是全体成员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体现。以教书育人为目标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偏重精神层面;而以经济效益为价值取向的企业,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职业素养、敬业精神,更加偏重物质层面。在以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办学模式中,校园文化建设处于封闭状态,缺乏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对医院(企业)的价值观、制度等不了解。很多学生进入医院(企业)后无法适应,医院和企业也觉得学生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难以管理,形成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医院和企业又难以招到满意员工的局面。
基于对卫生职业教育现状的认识和思考,我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面向本市和“长珠闽”地区的医疗机构和企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校院(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原则,推动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争取在赣州乃至江西省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一是积极争取市卫生局支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对校院(企)合作和实习教学进行宏观管理,统筹规划。由市卫生局牵头成立赣州市卫生职业教育校院(企)合作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市卫生局、学校职能处室负责人以及赣州各县市卫生局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负责研究我市卫生行业校院(企)合作的总体规划,协调全市卫生行业办学资源,审批卫生行业校院(企)合作项目。领导小组的成立对推动我市卫生职业教育校院(企)合作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成立由学校和实习教学基地组成的赣州卫生学校校院(企)合作理事会。学校为理事长单位,实习教学基地为理事单位。赣州卫生学校校院(企)合作理事会于2012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家医院和企业加盟为会员。从今后起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建立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定期沟通与交流机制。
三是加强校院(企)合作制度建设,确保校院(企)合作高效运行。为了规范校院(企)双方的合作行为,我们在广泛征求合作医院和企业意见后制定了《赣州卫生学校校院(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在此基础上起草了《赣州卫生学校校院(企)合作框架协议》,对校院(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范围以及合作双方的责任和权利都作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学校与医院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一是成立了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护理、助产、药剂、检验、涉外护理5个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聘请医院、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
二是积极与医院、企业合作,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科学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将校内考核与医院、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三是加强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积极与医院、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将医疗和生产一线的经验和经典案例纳入教材。如护理专业根据生源基础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整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邀请医院护理一线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编写了《护理教改实训教材》,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科护理》《基础护理》5本分册,教材在广泛调研和分析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设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校模拟医院建设了护理实训中心,创设了模拟病房、模拟产房、模拟手术室等实训室,实行开放式教学,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病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是校企双方以“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已与香港五色石集团、宁波海王星辰、深圳海王星辰东莞分公司、东莞厚川药业、赣南海欣药业5家单位签订了冠名班协议,在中医康复、药学专业成立了5个冠名班。校企(院)双方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在合作医院(企业)实习和就业。实现了学生安心学习、不愁就业,学校提高了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质量,企业节省了人才培养时间和成本、获得“量身定做”的优秀人才的三方共赢目标。
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学校办学方向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我校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力度,不但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课列入教学大纲,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掌握就业技能,而且通过“双选会”等形式,建立就业网络,搭建就业平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为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和就业工作管理机制,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聘请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的咨询顾问,指导和参与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培训。
一是建立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标准(制度)。强化对顶岗实习、教学实习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和过程跟踪,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质量。
二是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学校和医院、企业共同督导的教学督导体系。
三是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接受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媒体等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