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卫生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2013-08-15 00:51:36陈夫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卫生案例知识点

陈夫华

(广东药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学生经常会问教师这样的问题:这门课程有什么用?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更重视知识的应用价值。面对抽象、难懂的公式和概念,应重视知识的应用,立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对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适用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1 转变教学思维方式

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学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根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比较注重教学预设,是一种预设性思维,教学与过程分离,教学只是知识点信息的积累,过程是按照节奏完成信息的累积。在这样的预设下,教师不愿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敢让学困生板演,担心他们出错影响教学节奏,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流程。成长性思维是相对于预设性思维提出的,它要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及时作出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成长性思维的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困生拥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教师引导,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盲点以及能力方面的欠缺,并及时改善,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中,一般会先介绍该课程的一些基本信息,强调其重要性,然后展开说明,以后教学会分章节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预设性讲解,整个过程按部就班,直到教学任务完成[1]。而成长性思维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比如,讲解统计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时,传统教学按照过程是什么,搜集数据,整理数据,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表述结果形成报告,对每项工作展开说明进行讲解。而成长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问学生几个问题:“我们要开展一项研究计划,该研究课题和人类健康有关,如研究抽烟是否影响健康,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呢?”这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并询问学生的看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回答会有所差别,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别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思维方面的,还是方法方面的,然后调整。把这个问题留成作业,让学生以报告形式上交,要求在报告结尾写出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紧接着以这些问题展开教学,讲授知识点,如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方法的选择,分析结果的表述等。可见,成长性思维是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

2 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注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常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改革教学模式很有必要[2]。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寓于案例中,让学生从中主动发现统计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增强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3]。案例可从以往的科研经历中选择,也可从文献中获取。文献案例讨论在学生中的反响较好,学生经过精心准备,主动查找各知识点的相关文献,在查找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系统地整理了一遍,既认识了统计方法的实用性,也掌握了统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失误,如小样本资料做两样本t检验时未考虑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重复测量的资料只是简单做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等。在案例教学中,注重分析错误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目前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运用正确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学初期,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理解统计学理论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出现问题时,学生找不到错误所在,显得无所适从。因此,搜集错误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能让学生辨识和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

3 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的统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基础,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开展实践最重要的途径[4]。结合具体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实践环节,就大学生关心或与卫生管理专业相关的课题做问卷调查,教师也参与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指导学生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资料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让学生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二是数据处理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数量性是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是卫生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好本专业的需要,更是学生今后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问卷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通过这一工作过程,学生不但获得了问卷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等统计知识,而且提升了应用统计理论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的调查研究能力。

教学观念引导教学过程的改变,教学过程的改变要求考核方式也必须作出相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学校只关注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应包含全方位的考核因素:上课听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调研、数据分析、书面考试。进行全方位考核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查、分析、考试等各个环节,能引导学生从“论成绩”向“论能力”转变。

尽管对卫生管理统计学课程从教学思维、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并不代表要摒弃过去所有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师利用模拟试验轻松地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但是,很多统计学知识以逻辑推理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运用板书辅助教学。又如,在讲假设检验原理时,关于小概率事件的应用,需要在课堂上绘制t分布图来说明。而传统的书面考试仍有必要,其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重视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理论基础考核,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总之,改革并不代表与传统背离,应相互结合,扬长避短。

[1]吕效国,刘凯峰,孙建平.卫生统计学教学中实践主题分段作业教学法[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323-324.

[2]徐英,李丽霞,郜艳晖,等.卫生统计学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50.

[3]潘发明,范引光.卫生统计学教学形式和内容拓展[J].疾病控制杂志,2004,8(4):321-322.

[4]胡乃宝,王玖,韩春雷,等.卫生统计学实践性教学[J].2011,28(5):106-109.

猜你喜欢
卫生案例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卫生与健康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卫生歌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