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2013-08-15 00:45:34周瑞棋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心肌梗死情绪

周瑞棋

(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 惠州 516200)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AMI 是指因长时间的严重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通常表现为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严重者伴有心衰、休克、心律失常、意识出现障碍、甚至猝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通过导管采用各种方法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达到解除狭窄,减少再度梗死,改善心肌血供的一种治疗方法[1-2]。AMI 患者因发病突然,出现强烈疼痛、烦躁不安或有濒死感等身心症状后,极易产生恐惧、焦虑、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等状态,PCI 治疗虽然安全可靠、治愈率高,但也属一种创伤性的介入治疗,存在相应的手术风险以及术后的再狭窄情况,且治疗费用较高,极有可能加重患者消极的心理状态,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日后的康复带来不利影响[3]。因此,掌握AMI 介入治疗的心理特点,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重视,为此本文将从了解AMI 患者介入治疗的心理特点入手,综述其护理应用。

1 AMI 患者行PCI 介入治疗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紧张型患者心理 紧张型患者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易怒且思维高度紧张。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对未知事物无根据的恐惧,AMI 除了带给患者身体上的病痛之外,也带给患者很大的心理影响,患者会因病情的转归、疗效、病程等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虽然PCI 介入治疗属于安全可靠的治疗技术,但患者缺乏对其相应的了解,易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从而诱发紧张、焦虑心理[4-6]。而在术后,PCI 介入治疗患者又因对手术的不正确理解,加重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从手术治疗前、后以及术中整个过程中均易出现这种焦虑、紧张心理。有研究指出,AMI 焦虑度高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要高于焦虑度低的患者,这种紧张情绪间接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及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

1.2 悲观与抑郁心理 有研究表明,因PCI 介入治疗费用较高,经济能力差的AMI 患者更易产生抑郁心理,又由于患者在社会定位、个人定位与之前发生的转变,担心愈后不佳,怕对未来生活及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出现了悲观与抑郁的心理[7-8]。

1.3 依赖心理 部分AMI 患者担心出血或疼痛等情况而不敢活动,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变化。通常自理能力较差的患者抑郁程度较重,患者担心再度出血所致血管再堵而害怕活动,过分的依赖医护人员及家属,缺乏自我主见,又怕拖累家人,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及生活态度。

2 AMI 患者行PCI 术的心理护理内容

AMI 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对个别患者的心理治疗、病人互助示范治疗、社会及家人的支持。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清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加信心,使患者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经研究表明,在常规的治疗同时,辅以正确、有效的支持性心理治疗,能使患者情绪稳定、对负面情绪得到纠正,在消除抑郁、紧张情绪的同时,也改善了身体症状[9-10]。

3 AMI 患者心理护理应用

3.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基础 由沟通能力较强的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真实想法及感受,对于患者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耐心仔细的解答,在沟通中分析患者的思维方向及情绪的变化,对于患者提出的不正确认知以及对病情不利的理解方式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与指导,尽量必免患者产生沮丧感。医护人员应多使用鼓励性、支持性的语言,使患者消除病症疑虑,保持稳定的情绪,适应变故,树立治愈的信心。通过实践表明,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是有效进行心理护理的关键。

3.2 实施相关的认知护理 详细的介绍PCI 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导致的并发症,使患者多掌握相关认知,减轻对未知事物出现的紧张情绪,舒缓心理压力,让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处于最佳的状态。术前采用观看幻灯片、视频演示或发放宣传册等方式,来对其讲解AMI 患者行PCI 介入治疗的意义、手术方法、操作过程以及治疗特点。术后给予患者心电监护时,首先仔细讲解监护的必要性及穿刺处采取加压包扎的重要性,并嘱咐患者不要恐惧。其次让患者多通过饮食来调理,多进低盐低脂的食物。然后需要创建一个合谐温馨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能够乐观待物,减少血压波动。多与患者沟通进行宣教,给患者带来健康的心理安慰,缓解不良情绪,也是对AMI后期恢复的最有力的保证。

3.3 采用示范方式对患者进行情绪护理 选择成功进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示范,向患者讲解怎样通过精湛的技术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诱导患者多进行交流,使其展望对治愈的信心,减少对病症的恐惧,通过良性的交流沟通帮助患者摆脱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3.4 创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经研究发明,AMI 患者在家庭及社会满意的支持下,抑郁、焦虑等情绪较轻。患者获得的家庭、社会支持越多,更能使其积极的面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1]。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能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其心理压力,也使患者更能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来抵抗疾病。医护人员要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及家庭资源,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及生活上的照顾,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很大的作用。

3.5 放松训练 通过放松训练能使患者舒张肌肉,控制生理活动,并使患者的注意力得到分散,从而改善患者情绪。如指导患者通过腹式呼吸使全身的肌肉得到舒张与放松,使患者精神得到松驰。音乐放松训练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音乐对人心身有调节作用,因人而异的选择适合的舒缓、优雅的音乐,可通过调节各系统的生理反应,振奋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情绪变得稳定。因此,适当的放松训练为AMI 患者更好的心理及临床护理开辟了新的途径[12]。

4 小 结

AMI 以其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随着PCI 介入治疗术在AMI上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先进的治疗方法,但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AMI 患者在进行PCI 介入治疗后,采用有效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带给患者鼓励与支持,调整患者的心理情绪,减少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情况,加快了患者恢复的脚步。总之,医护人员合理的应用心理护理贯穿于介入治疗中,提高了患者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改善心态,从而减少其它并发症的出现,以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冯梅,蒋文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一年内健康行为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2,10(13):185.

[2]孙爱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焦虑状态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32 (14):266.

[3]贾述桂.急性心肌梗死78 例心理问题分析及针对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9 (19):204.

[4]曲振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心理及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 (14):119.

[5]邓齐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3 (15):238.

[6]刘丽华.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1,11 (3):127.

[7]任敬先,马龙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1,16 (9):236.

[8]金佩,陈小红.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影响的效果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0,02(30):201.

[9]黄宇静.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亲属焦虑发生率调查及对策[J].医药论坛杂志,2008,4 (20):148.

[10]刘晓清.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 (21):196.

[11]张晓璇,曾影红,甘爱霞,等.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2 (7):154.

[12]孟冬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 (9):122.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心肌梗死情绪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3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