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四性的本草考证*

2013-08-15 00:44史雪指导郭瑞华山东中医药大学010级硕士研究生济南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50355
江西中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菟丝子药性

★ 史雪 指导:郭瑞华(1.山东中医药大学010级硕士研究生 济南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50355)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菟丝实、吐丝子等。菟丝子功能补精益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主治腰膝酸痛、遗精、阳痿、不育、消渴、淋浊、遗尿、目昏耳鸣、胎动不安、流产、泄泻等症,是临床一味常用的中药。《神农本草经》首载菟丝子,并列为上品。其曰:“菟丝子,一名菟芦,味辛,平,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久服明目、轻身、延年。”[1]明·王纶《本草集要》谓菟丝子:“味辛、甘,气平、温。”[2]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言菟丝子:“味甘、辛,气微温,其性能固。”[3]明·李中梓《本草通玄》曰:“菟丝子,甘、平,肾家药也。”[4]清·岳昶《药性集要便读》载菟丝子:“甘辛温气味,补卫气加增,禀正阳之气,助筋脉。”[5]可见,历代本草文献对菟丝子四性的记载是有变化的。考证出菟丝子四性变迁的历史轨迹,不仅为今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而且为菟丝子药性理论及相关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做铺垫。

笔者以中国文化研究会编的《中国本草全书》中318 部本草专著及142 部域外本草为蓝本,考察统计出自先秦至民国时期记载菟丝子四性且成书年代确切的本草文献112部,其中记载菟丝子“性平”的本草文献78 部,记载菟丝子“性平、温”的本草文献18 部,记载菟丝子“性温”的本草文献16部。现将上述本草文献中记载的菟丝子药性内容考证如下。

1 《神农本草经》“性平”说占主导,自先秦至今,影响深远

菟丝子性平之说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菟丝子:“味辛,平。”[1]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在继承《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将菟丝子的性味发挥为:“味辛、甘,平”[6],并将菟丝子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发挥了“养阴、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6]之说,而且《本草经集注》首次对菟丝子的异名进行了归纳:“一名菟缕,一名唐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网,一名菟累。”[6]纵观历代本草文献对菟丝子药性的记载,发现后世言菟丝子“性平”的本草文献均是继承《神农本草经》而来。多数文献中对菟丝子药性的记载是完全或部分征引《本草经集注》中的菟丝子药性内容。如《重辑新修本草》、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图经本草药性总论》、明·俞孝通《乡药集成方》、明·腾弘《神农本经会通》、日·曲直濑道三《本草能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清·陈念祖《本草经读》等。可见,《本草经集注》所记载的菟丝子药性对后世2000多年的菟丝子药性理论发展和变迁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许多医家认为菟丝子“甘、平”。

2 《本草集要》“性平、温”说见解独到

明·王纶《本草集要》较早记载:“菟丝子,君。味辛、甘,气平、温”[2]。所谓“平、温”即是“微温”,意为菟丝子四性在“平性”的基础上有“温性”之偏。此说的独到见解影响了明·薛己《本草约言》、明·许希周《药性粗评》、明·张懋辰《本草便》、明·梅得春《新锲药性会元》、明·王文洁校注的《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明·杨崇魁《本草真诠》、清·黄宫绣《本草求真》、清·文晟《药性摘录》、《锦囊药性赋》、清·屠道和《本草汇纂》、清·陈明曦《本草韵语》等。《本草集要》言菟丝子“温性”之偏盖因书中记载菟丝子“疗男子、女人虚寒,腰痛膝冷……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可见菟丝子“温性”之偏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其言菟丝子可治疗“寒血为积”。《本草经集注》中更是言菟丝子“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综上可知,自《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已经寓意菟丝子有“温性”之偏,明·王纶《本草集要》受《神农本草经》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 菟丝子“性温”说显现,观点鲜明,影响颇广

综观历代本草文献对菟丝子四性的记载,可见明·许兆祯《药准》[7]较早直言菟丝子“气温”。究其原因,盖为书中所云:“主腰痛膝冷……疗茎中寒,泄精遗溺。”可见,受《神农本草经》影响,“性温”观点日益显现。明·张景岳以其毕生治病经验著成《景岳全书》。在《景岳全书·本草正》[3]中,张景岳以其自己独特的临床经验为据,首言菟丝子“性微温,其性能固,入肝脾肾三经……补髓添精,助阳固泄,续绝伤,滋消渴,缩小便,止梦遗带浊余沥,暖腰膝寒疼”,可见菟丝子能温肾助阳,祛腰膝之寒。此观点一出,影响颇广。

对于菟丝子“性温”之说,历代文献中有以下内容可资考证: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8]引《药性论》曰:“菟丝子,君。能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可见菟丝子不仅有补益之功,而且有祛寒之效。支持此种观点的还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经验后方》曰:“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菟丝子洗秤一两,牛膝一两,同浸于银器内,用酒过一寸,五日曝干为末,将元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又方:固阳丹。菟丝子二两,酒浸十日,水淘焙干为末,更入杜仲一两,蜜炙捣,用薯蓣末酒煮为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用酒下五十丸”;《医学启蒙汇编》列菟丝子于“治寒门”,并言菟丝子:“补卫肾寒精遗”[9];《药镜》言菟丝子:“能暖子宫久冷,兼救阴痿淋沥,续伤养肌,虚肾寒精正治,强阴坚骨,膝腰冷痛兼攻”[10];《颐生秘旨》云菟丝子:“补肾经虚寒之药也”[11];《本草约言》曰菟丝子:“去冷除风,强阴道而坚筋脉,暖子宫之寒泄,补肝脏之风虚”[12];《医方药性合编》云菟丝子:“溺血血寒皆可服,腰疼膝冷也应灵”[13];《本草从新》载菟丝子可“温补三阴”[14];《锦囊药性赋》言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15];可见,菟丝子可主治男女虚冷、腰膝冷痛、子宫久冷、肾经虚寒、溺血血寒、脾胃虚寒等,乃温补佳品。另外,自《神农本草经》开始记载菟丝子“得酒良”,而在历代临床应用中,菟丝子亦常酒浸使用,如“用时须酒浸一宿”、“酒服”、“再入少醇酒,作糊和为丸”等,这也说明菟丝子“性温”能治疗风、寒、冷与“酒浸”有密切的联系。

4 小结

通过系统考证历代本草文献,发现菟丝子药性理论的变化始终以《神农本草经》为据,《神农本草经》所言菟丝子“性平”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2000多年的菟丝子药性理论发展和变迁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明·王纶《本草集要》较早言菟丝子性“平、温”,此说言明菟丝子有“温性”之偏,见解独到。再者,“性温”说的显现观点鲜明。可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开始即寓意菟丝子有“温性”之偏,从历代本草文献对菟丝子功效主治的记载亦可考证出菟丝子可主治男女虚冷、腰膝冷痛、子宫久冷、肾经虚寒、溺血血寒、脾胃虚寒等,乃温补佳品。

[1]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2卷.神农本草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

[2]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25 卷.本草集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33.

[3]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67 卷.景岳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79.

[4]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95 卷.本草通玄[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6.

[5]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26卷.药性集要便读[M].北京:华夏出版,1999:143.

[6]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5卷.本草经集注[M].北京:华夏出版,1999:105.

[7]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23卷.药准[M].北京:华夏出版,1999:260.

[8]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2卷.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1999:256.

[9]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98 卷.医学启蒙汇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7.

[10]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76卷.药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68.

[11]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98卷.颐生秘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44.

[12]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26卷.本草约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03.

[13]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54卷.医方药性合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45.

[14]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09 卷.本草从新[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9.

[15]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126 卷.锦囊药性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38.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菟丝子药性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Las semillas de cuscuta y la lisimaquia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男人的护腰好物——菟丝子茶
补阳养阴良药菟丝子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菟丝子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