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萍(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431800)
恶性淋巴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免疫系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其中30%的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属于淋巴结外恶性肿瘤,临床较少见[1]。本院于2008年6月和2009年10月发现的2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并在本科室做甲状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病例初步诊断 病例1:患者夏某,女,43岁,发现颈部肿块到本科室做甲状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于甲状腺右侧叶可触及3cm×4cm肿块,质韧、无压痛,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结果:考虑甲状腺淋巴瘤(建议进一步检查)。病例2:患者陈某,女37岁,以“发现颈部肿块半月”为主诉入院,到本科室做甲状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于甲状腺左侧叶可触及4cm×4 cm肿块,质韧、无压痛,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结果:考虑甲状腺淋巴瘤(建议病理检查)。
1.2 病例进一步诊断 两病例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建议会诊以确定诊断)。后经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会诊:甲状腺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两患者均以“发现颈部肿块”为主诉入院。体检: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均正常。患者神态清楚,精神较好,全身皮肤无黄染及苍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红润,气管居中,双肺呼气音清晰,未闻及明显湿啰音,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活动自如。术后1周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神志清晰,颈部切口愈合良好,心肺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活动自如。患者要求出院,之后到上级医院做化疗。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甲状腺恶性淋巴瘤以继发性淋巴瘤常见,死于全身淋巴瘤患者中20%可累及甲状腺[2]。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L)很少见,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3],占恶性淋巴瘤的比例小于1%[4];过去诊断为甲状腺小细胞未分化癌者,大部分是本病的误诊。
甲状腺不是黏膜性器官,而且无正常淋巴组织,但PTL生物学特征类似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可能与胚胎发育中甲状腺来自前肠有关。PTL与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多数患者血清中有甲状腺自身抗体,患者多为女性。
本病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散在分布,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胞浆量少,核多为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致密粒状,不易见核仁,易见核内包涵体。并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散在腺上皮细胞。本病细胞形态学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甲状腺腺瘤:瘤细胞呈滤泡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一致、形态一致,核染色体致密粒网状。(2)甲状腺乳头状癌:大部分细胞分化良好,恶性特征不明显,诊断主要依据是瘤细胞作乳头状排列,另一特点为核内包涵体的出现。(3)甲状腺非典型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瘤细胞呈滤泡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核染色质浓密,分布不均,核仁明显,细胞异型性明显。(4)甲状腺未分化癌:瘤细胞多分散存在或疏散聚集,细胞大小不一,核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致密粒状,核仁较大,或为多个,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异型性明显。
本研究中2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及上级医院会诊病理诊断:甲状腺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确诊。其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甲状腺为首发部位,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充足的恶性淋巴瘤形态学依据,组织化学依据。甲状腺淋巴瘤大多为B细胞表型,主要类型为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本病手术治疗后再结合化疗或放疗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快速增大的颈部肿块是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PTL的确诊有赖于组织和细胞学检查。随着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已成为PTL初诊的主要方法,细针多点多次穿刺可以提高阳性率。
[1]邓智平,宋张骏,苏智祥,等.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5):507.
[2]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外科病理学[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Pasieka JL.Hashimoto′s disease and thyroid lymphoma:role of the surgeon[J].World J Surg,2000,24(8):966-970.
[4]Widder S,Pasieka TL.Primary thyroid lymphomas[J].Curr Treat Options Oncol,2004,5(4):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