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斌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昆明 650032)
新的医学模式将患者的致病因素扩大到心理和社会范畴,医师的诊疗活动也应与其自身的心理活动相联系。自身的心理调适要求一个医师生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清晰而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1]。但医院在探讨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时,绝大部分对医疗事故的客观因素分析得比较细致,对主观因素,即对医务人员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考虑欠缺,常常说成责任心不强、技术不熟练等,没有挖掘根源。本文通过对医疗事故发生时医师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主观因素造成医疗事故的内在原因,对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具一定的作用。
1.1 医疗事故发生时的心理特征
1.1.1 感知有错误 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刺激物,如术中大出血、穿刺意外、漏诊或误诊出现了,但医师没有或无法感知到;二是刺激物已被发现,但感知有错误,如对出血量多少无预知、对穿刺意外产生的后果无意识;三是对刺激物感知不全面,如对为什么出现意外不清楚。人的感知过程是由客观刺激物、健康的感觉器官、清醒的头脑连环产生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正确感知。
1.1.2 判断不准确 是指经过思考所做出的判断与实际情况不符。原因主要有:感知材料不全面;过分自信;受不良情绪影响;智力影响;经验不丰富;思维品质有缺陷等。
1.1.3 反应不恰当 这是造成医疗事故的直接原因。感知和判断都属于大脑的活动,只有反应行为才能导致医疗事故发生。反应不恰当主要分为反应不及时和反应不准确。影响因素主要与刺激物大小、强弱、部位有关,另一方面与当事者年龄和技术熟练程度、事件复杂性、不良习惯等有关。而在主动反应、化解问题过程中与医师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人处事的风格、危机处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等有密切联系。
1.2 医疗事故的频发倾向者 医疗事故的频发倾向者,是指已有一次医疗事故体验,以后一再造成医疗事故苗头的人[2]。此类人应该是医疗事故防范的重点,他们的心理特征通常有以下三种:
1.2.1 无所谓心理 “韦伯定律”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外界刺激一增加,感觉便随之增加,但一旦达到某个饱和点之后,外部刺激即使呈几何级数增加,感觉反而会迟钝[3]。医师由于长期处于紧张、高强度的工作中,掩藏了人性中基本的七情六欲,总以冷静示人。表现出“情感淡漠”,影响个人工作状态及生活态度,形成平时工作不认真,对发生医疗事故抱无所谓态度。
1.2.2 侥幸心理 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不丰富;有一定操作技能,但不十分熟练。此类医师对某些情况似是而非,也意识到可能要出问题,但主观上常去想象与患者有利的方面,忽视与患者不利的方面,但总是事与愿违。
1.2.3 惰性心理 少数医师认为“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出了事故苗头,不是积极主动去补救,而是听之任之。出了事故不在自身找原因,而是认为“运气不好,让我碰上了”。
1.3 医疗事故发生后医师的心理特征
1.3.1 内疚心理 既悔恨自己一时疏忽,铸成大错,又看到自己的失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觉得对不起受害者,往往自责,愿意为自己的失职行为负责。
1.3.2 紧张心理 由于害怕惩罚,表现为情绪激动,坐卧不安,如呆如痴,对外界反应敏感,而又故作镇静。在机关进行调查时常常辩解,但往往漏洞很多,最后不得不被动承认事实。
1.3.3 怨恨心理 虽也怨恨自己,但更多的是怨恨别人或强调客观情况。主要表现为沮丧、沉闷、长吁短叹、焦躁不安,容易发展为抗拒态度。认为别人陈述事实是对他技术水平的贬低或拆台,似乎没有别人的证实,医疗事故也就不会发生。
1.3.4 隐瞒心理 部分医师会冷静思考,回忆自己的疏忽和遗漏,并采取措施弥补,但目的往往是想隐瞒事实真相,甚至与他人攻守同盟,避免定为医疗事故。
1.3.5 开脱心理 事故发生后首先想的不是承认事实真相,而是想把责任推给别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不同科室医师在处置同一患者时发生的医疗事故中;或在患者处置时下级医师已口头请示上级医师,但事故发生后上级医师不予承认;或是临床与医技科室人员间发生医疗诊断争执矛盾后。
1.3.6 抗拒心理 有的医师平时极爱面子,虚荣心强,发生医疗事故后怕造成不良影响降低自己的威信,故对事故干脆采取否认的态度,有时还会威胁领导和其他当事人。
1.3.7 绝望心理 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直接造成患者死亡的医师,往往感到责任已无法掩饰,接受处罚已成必然,预感对自己的前途、地位、家庭、经济等方面会发生较大影响,绝望感会直线上升,表现出暴躁、沉默、不配合、破罐子破摔,甚至采取极端行为。
2.1 加强安全教育 医疗事故发生通常与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意识强弱有关,应加大防范医疗事故的教育。一是提高医务人员对“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医学模式的认识;二是强化医患“换位意识”思考;三是以实例讲解医疗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提高医务人员防范医疗事故的主动性;四是规范制定医疗事故的奖惩制度,规范种类医疗文书、知情同意书的书写,从制度上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2.2 强化管理重点人 对几种心理状态不佳的医务人员应多给予指导和管理,提前预防医疗事故发生。工作责任心不强,做事马马虎虎者;技术水平低,平时又疏于学习者;过分自信,固执已见者;遭受意外打击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者;受到表扬奖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者;新到院人员独立值班,思想过于紧张者;家庭负担过重,惧怕出事者;事故频发倾向者。
2.3 防范不良倾向发生 一防抢救重危患者,怕担风险,不积极主动作为;二防技术水平低,不懂装懂,盲目蛮干;三防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武断专行;四防对小手术、小操作不在乎,马虎从事;五防任务重,工作多,忙乱急躁,简单应付;六防节假日思想麻痹,不坚守岗位、发生事故不及时上报;七防缺乏职业道德,以貌取人,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八防违反操作规程,错报、漏报、不报各类检查、检验结果[4]。
2.4 构建良好工作心态 “超然”是医师工作的内在要求,医师毕竟也是普通人,在临床工作中,痛苦和死亡随处可见,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心理的保护机制,医师必须借助一种职业化的“超然”态度面对生死;“介入”就是对患者表示同情、认同和鼓励。但“超然”过度会导致职业冷漠,而“介入”太深又会形成工作倦怠,产生情感冷漠。因此,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即不能“超然”过度,也不能“介入”太深,要以冷静的心态处理问题,以热情的态度为病患者服务。
2.5 重视心理疏导 发生医疗事故后,医师都会背上很重的思想包袱,产生各种各样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为此,应重视医师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帮助正确对待医疗事故,查找发生医疗事故的原因,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另一方面通过医疗事故的处理,强化医师对职业道德的再认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技术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6 提升制度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培训,特别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打牢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育技术操作无小事的精益求精思想作风。二是强化制度的落实。各医院均有一系列良好的管理规定,科主任、护士长作为科室制度的落实及督导者,要把各项制度落实放在首位,按章办事,特别是抓好重要环节的管理:如新入院患者安全教育管理、危重患者抢救的现场指导、相关知情同意书的告知及签字、特殊检查及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活动的风险评估,把医疗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1] 刘紫凝,林素财.从医学心理学谈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J].当代医学,2009,15(2):19 -20.
[2] 霍仲厚.医师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55-177.
[3] 杨玉芹,吴道显.影响医护人员建立良好医德的心理因素[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8):134-135.
[4] 夏保京.医师心理问题成因与干预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147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