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民,顾维勇
(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由于文学翻译已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并且交际性文体、实用文本和口译量的增多,传统的翻译观念受到质疑。传统的文学翻译观要求译者对源语和源语作者忠实,在源语和目的语文本之间取得最大限度的形式、内容上的对等。但是,这种翻译观念远远不能满足快节奏、高效率的交际需求。读者易于接受那些信息明快、针对性强、趣味性浓的文字材料,而全译中的多余信息,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未经加工的异域文化不仅浪费译者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大大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客观的外部环境促使德国翻译界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业已存在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促成了一种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功能翻译观。其理据是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是针对两类不同文化形态的接受者,接受者在各自的文化环境和物理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洛德(Nord)称之为不具共性的“文化在场情景(situation-in-culture)”,构成了不同的感受点和对世界的期待,因此A语言信息发送者之于 A语言接受者意欲取得的功能和效果不等于 B语言发送者之于 B语言接受者意欲取得的功能和效果[1]。“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于源语文本的某一目的或某种功能。因此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2]”
“目的论”创始人之一韦米尔(Vemeer)认为:“每个文本为着特定的目的而产生,而且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目的性原则可以解释为:笔译也好、口译也好、讲话也罢、写文章也罢,它们必须在所使用的场合发挥作用,对那些利用它们的人发挥作用,并且能发挥他们想要发挥的那种作用。[3]29”由此否定了源语文本的权威地位,抛弃了一味地追求与源文对等的传统观念。
在翻译目的框架下预设了四个变量因子:“何时、何地、何人、何为”。即译文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对什么人,以什么方式产生交际功效。译者需根据这四种因素来实施翻译策略:(1)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放弃对源文的翻译,建议委托人采取其他交际方式;(2)源语信息对象是源语受众时,译者需根据交际目标和交际方式,对源语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3)源文语言的表达方式只适应源文受众,翻译按照目标语习惯重新编排[4]。
电视栏目是节目的眼睛、窗口。为了宣传自己的栏目,塑造栏目形象,对受众产生冲击力、感染力、吸引力,电视制作人在给栏目命名时,从不同的角度立意,采用各种修辞手段,用言简意赅的词语浓缩栏目内容,展示栏目信息。为了博得广大受众的青睐,制作人对栏目名称的锤炼、选择必然殚精竭虑,栏目名称才会极具动感美、灵性美、情趣美、韵味美[5],“越是作者潜心打造的语言精品,调动了作者所在语言社团的有效和最佳的资源,越能带来灵魂震撼和精神愉悦,但是这种契合原作读者的语言,移置到另一种文化,越会产生相异性。也就是说,语言一旦离开原有的文化环境,语言形式和它赋予的精神力量就脱离了原有的和谐状态,很难在异域文化中产生同样的力量。[6]”
如果按照传统翻译定义,电视栏目翻译既要反映原文的信息,又须呈现原文的修辞手段和语言形式,此种思路在栏目翻译中几乎无法实现。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这种极具美感的语言修辞格和语言形式无法原原本本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否则给另一种文化受众带来怪异,信息不明朗。如果用其他思路,如像电影片名翻译一样,既要体现出它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又让受众一眼便知栏目的主题,让其产生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感觉,就意味着需在目的语中找到能产生同等功效的表达方式。但是很多栏目由于有着很深的文化意蕴,如“华夏掠影”、“锦绣梨园”等,因而即使有同等功效,但如果缺乏文化意蕴,与栏目内容和情景也会有很大出入。因此,以“目的”为导向的栏目翻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翻译,其目的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让外籍人士了解栏目的主题,而原文的修辞手段和语言形式已经降至次要地位。以下通过对一则宣传片栏目翻译进行说明和分析,贯通汉语栏目的特点,并对照英语栏目的语言特点,就当今电视栏目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认为以“目的论”为取向的电视栏目翻译应该把汉语的“雅化”和“辞格化”向英语的“平实”和“质朴”转变。
作者经手翻译的是由江苏省旅游局和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以“美好江苏——水秀山灵,古韵今辉”为主题的风光片。全片用广角镜头对江苏各地的人文景物和山水进行浮光掠影式的概览,片长20分钟,制作成光碟,由旅游部门向澳洲旅游市场推介。全片分为九个小主题,分别为:吴风雅致,汉韵雄阔,凡刹仙宫,先世遗存,民国胜迹,山水毓秀,美味脍炙,精物天工,时风闲趣。在翻译过程中,作者坚持了以下两个原则:
就是与委托人协商,“翻译过程包含了发起人(或委托人)与译者的互动”[3]20,与委托人协商就是弄清楚译文用于“何时、何地、何人、何为”等变量。即译文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对什么人,以什么方式产生功效,这些都需要与委托人协商确定。由于委托人交来的是文字稿,先前未作任何说明,通过咨询,既然是向境外推介江苏的旅游,就为译者定下了翻译基调,因此其主题“美好江苏”须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直接译成了“Travel in Jiangsu”,副题“水秀山灵,古韵今辉”这种骈体文译成了“Province of Cultural Heritage,Fairyland of China”,而对于“民国胜迹”,通过询问,是指民国时代留下的建筑,特指南京,所以译为“Architec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 1949)”。这样 ,既彰显了主题,又实现了翻译目的。
坚持信息原则就是实现从“神韵”到“求实”的转变,将汉语华丽整饬的文字转变成富含信息的实体内容。“神韵”是汉语的灵魂,用形象化的语言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它通常是以藻饰、辞格化、对称和谐的节奏来取得的。汉语向来具有藻饰的人文传统,“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孔子),“圣贤书辞 ,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刘勰)古代文人对语言进行了不懈的打磨和锤炼,形成了“骈四俪六”,“合辙押韵”的语言形态,对今天各类文体仍有深远影响,在新闻标题、广告影视、对联题赠、公文演讲、文学创作等诸多体裁中仍随处可见,不过它更趋口语化和俚俗化了。但这些在英语中却无意义,况且英语本来就不善于神摄,如果就着词句翻译,会变成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砌,英语受众不知所云,没有任何效果。而此栏目的翻译目的,是要让域外受众了解每一片段的梗概,不是欣赏四平八稳的四字句。因此,原文标题句有一些起藻饰作用的字就失去功效,如“吴风雅致”中的“致” ,“汉韵雄阔”中的“韵”和“阔” ,“梵刹仙宫”中的“仙”,“美味脍炙”中的“脍炙”,它们都是出于合辙押韵、美化语句的需要,没有实际信息,完全可以抛开,而把重点放在提炼和扩展信息上,添加信息势在必然。“吴风雅致”意即:吴国时代遗留的优雅性格,就可译成“Elegance from Wu State(1100 BC— 473 BC)”,并加上吴国存续的时间。同样:
汉韵雄阔 Heroism from Han Dynasty(202BC—208)
凡刹仙宫 Daoism Monasteries and Buddhism Temples
先世遗存 Relics and Remains of Ancestry
民国胜迹Architec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
山水毓秀 Scenery and Landscape
美味脍炙 Cuisines and Snacks
精物天工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时风闲趣 Fashions and Modern Life
这样的翻译基本以实体信息反映了风光片的概貌。
如同“案例”一样 ,“雅化”、“辞格化”和“俚俗化”仍是国内电视栏目语言的基本倾向。“雅化”的语言策略或是采用和谐对称的四字格,或是运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7](张戒),带来古雅的意境美,和谐的声韵美。它继承了古典语言的特点,因此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具有语言凝练、声调和谐、气韵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等特点,有的还用叠字谐音形成一种韵律美。如中央台的《天涯共此时》、江西台的《稻花香里》、上海台的《江山揽胜》、江苏城市频道的《万家灯火》、广西台的《八桂情》、湖南台的《潇湘晨光》、海南台的《秀才不出门》。它们除语言凝练、声调和谐外,运用了古汉语的现成说法,具有古朴、典雅、诗化的意境,减缓了现代生活节奏对观众的心理冲击,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容。虽然当今电视栏目时代气息浓烈,呈现出“俚俗化”、“直白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套用古典语言的外形,如《东方时空》、《千年回望》、《财富一周》、《两极之旅》、《新闻夜话》、《开心剧场》、《佳艺剧场》、《走遍云南》、《音画时尚》、《戏曲人生》、《西部阳光》、《点击黄河》、《农家理财》等就浓缩在“四字格”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中,“辞格化”指运用隐喻、借代等修辞手段让所指呈隐射状态,因而栏目名称蕴藉、婉约、多义。《百家讲坛》,来自“百家争鸣”,隐含着学术、人文百科、普通人聆听的知识。 《新闻夜宴》,“新闻”和“夜宴”本属非常组合,但“夜宴”的特征隐射至“新闻”,从而产生了“新闻”在晚间大聚会、大聚焦的含义。《资讯动车组》两者亦属非常规搭配,但是“动车”有快捷之意,那么“资讯”就赋予了报道及时、迅捷的含义,同样“点击”与“黄河”语义相互矛盾,但是两者存在相似性,因而生动活泼。“借代”的运用也能产生蕴含婉约的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简洁精炼,具体生动,富于形象性。《半边天》比《中国妇女》更婉约,《黑土地》比《丰收的土地》更有想象的张力,《健身房》比《健身时间》更具形象性。
英语栏目的语言趋于“朴实”、“直白”,避虚就实,语言无过多的修饰,“辞格化”特性不及汉语。如汉语的新闻类或新闻访谈类节目有《国际时讯》、《新闻七日谈》、《新闻夜宴》、《潇湘晨光》、《北京你早》、《面对面》、《新闻周刊》、《焦点访谈》、《新闻在线》、《娱乐新闻眼》、《今日话题》、《今日亚洲》 ,很多具有隐喻色彩,而英语新闻栏目的语言相对平淡些,较多直接表现主题,如 AOL(American Online)中的 TV Listings所列的新闻类节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BBC World News:International issues;美国公共电视服务公司(PBS)的News Hour,News Center 16 at 6,Nightly Business Report(财经类新闻);全国广播公司(NBC)的Nightly News,Dateline,Dateline NBC:Rescue in the Mountains,AgDay(农业新闻),Today,Meet the Press(采访美国和各国政要,分析本周新闻话题,预测未来时事走向,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的“高端访谈”),Good Morning America;美国广播公司(ABC)的 This Week With Christiane Amanpour(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Christiane Amanpour外访政要及分析家对时事的看法),America This Morning,ABC World News Now。从中看出,英语新闻栏目名称虽然丰富多彩 ,而且也有“借代”的成分,如Dateline本指报刊的头版头条,现代指重大电视新闻。Meet the Press本指与新闻媒体见面,特别是记者招待会,转指通过媒体采访后与观众见面。Good Morning America和This Week With Christiane Amanpour用“时间”代“时事”,但语言没有藻饰,质朴、清新、自然是其主流。同样是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快乐男生》与 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同样是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与 The Bachelor,The Bachelorette(单身男女);同样是旅游类节目,《有多远走多远》、《玩转地球》与 The Seasoned Traveler(行者赶上好时节 /旅游正当时);同样是靓装打扮,《我为美丽狂》与 Mirror/Mirror(镜子,镜子),英汉名称有着不同的措辞风格和主题明晰度。
如果栏目语言平实,信息性强,就不易造成翻译困难,如中央台的《体育新闻》——Sports News;《人与自然》——Man and Nature;《纪录片》——Documentary;《中国各地》— — Around China;《健康之路》—— Road to Health;《足球之夜》——Soccer Night;《旅游指南》——Travelogue;《财经中国》——Biz China等。但是由于英汉电视栏目的上述特点,作者认为翻译应该把汉语的“雅化”和“辞格化”向英语的“平实”和“质朴”转变,将“信息内容”放在第一位,即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知道栏目的主题为要务。语言的生动形象和俚俗化居于次要,当然两者都能保留最为理想,因为英语“也是一种隐喻性极强的语言,词与词之间不仅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而且充满了丰富的意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如果选词精当,可以收到很好的显象效果。[7]”如 中央 台《夕阳 红》—— Sunset Glow;《面对面》——One on One;《人物聚焦》—— Up Close;《走遍中国》—— All Around China;《环球望》—— World Wide Watch;《环球视 线》——Global Watch;《第二起跑线》——New Stage of Life等,就是较好的例子。由“雅化”和“辞格化”向“平实”和“质朴”转变能消除将汉语的隐喻或借代直接转译成英语的可能性。某些栏目由于对隐喻处理不当就陷入了翻译误区:《大风车》(中央台)成了Big Pinwheel;《七巧板》(中央台)成了 Tangram;《万家灯火》(中央台)成了 Twinkling Lights;《半边天》 (中央台)成了 Half the Sky;《娱乐新闻眼》 (南方台)成了 Entertainment News Eye;《城市零距离》 (江苏城市频道)成了 The City Zero Space;《新闻夜宴》(江苏城市频道)成了 News Banquet;《股市先锋》(贵州卫视)成了 Stock Market Pioneer;《自然密码》 (云南卫视)成了 Natural Code;《东方新闻》(上海卫视)成了 Dragon TV News,虽然照搬汉语的“隐喻”和“借代”,但是不伦不类,无法产生汉语栏目的同等效果。其实我们可以完全放弃隐喻词汇,直接进入主题:《大风车》The Kids’World;《万家灯火》Road to Health(现指江苏城市频道健康讲座);《半边天》Chinese Women;《娱乐新闻眼》Entertainment News;《城市零距离》News Hour或 Jiangsu Today;《新闻夜宴》News Talk Show或者 Topics Tonight或者Nightline(ABC节目:provides viewers with in-depth reporting on one or more of the major stories in the news,with occasional segments on pop culture);《股市先锋》Stock Market Report;《自然密码》Wildlife;《东方新闻》Shanghai TV News。而《中华艺苑》(中央台)本可用 Chinese Art World直截了当,不知何故用了Center Stage(中央舞台),不明不白。《人物》本指各行业的精英,却用了 People(普通人),Celebrities是不是切合主题些呢?
如同“案例”中所说,翻译要遵循“协商原则”,在此意味着栏目翻译不只是在文字上下功夫,必须了解栏目的主题内容,切忌望文生义。《万家灯火》译成Road to Health,与原文南辕北辙,就是因为栏目的主题内容,同样,《第一线》不能译成 The Front,而应为 The Police Story较妥,是因为该栏目反映警察侦破案件、为民执法、维护社会安宁的故事。中央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的英译曾招来过争议[8],电视屏幕的说法是 Tell It Like It Is,此译只照顾字面,“实事求是”的意思,确实欠妥。有人觉得是一个句子,不宜做标题,认为改为 Straight Talking较妥[8],但是这种搭配一是非常生硬,二是与栏目主题不合。它是崔永元主持的非正式谈话类节目,嘉宾和台下观众互动,家长里短,不乏幽默嬉闹,而 Straight Talking只有讲衷心话,讲真实想法,不拐弯抹角的意思,发表看法与此并无必然联系。后有人建议改为 Call a Spade a Spade[9],虽有“直言不讳”,“有啥说啥”的意思,总觉得俚俗化强,动作意味强,不适宜做栏目标题。作者认为 Hot Topics较为恰当,ABC有档类似的节目就用此名称,五个女性同台亮出某一热点问题观点,还有嘉宾助阵。当然我们不能完全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栏目实际也包含了不同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态度,反映中国文化的栏目不会与英语节目完全吻合,须根据自身栏目特色和英语节目的语言表现规律进行适度的组织,如娱乐节目《天天向上》,现用的英语Day Day Up虽为“洋泾浜”,国内广为接受,有很强的栏目特色,但作者认为可以添上 Show,Day Day Up Show更好,国外这种插科打诨的节目大都带有 Show,如 CBS的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NBC的The Tonight Show With Jay Leno。《天网》(原为《社会经纬》),虽然 Net of Justice很恰当[8],字面和含义比较相称,但作者认为,从符合栏目主旨和明白角度,不如用 Law&Justice,国外类似栏目有 NBC的Law&Order:Special Victims Unit。
如同文章标题和书名一样,电视栏目“居栏目之首,勾栏目之要”,常常比喻为栏目内容的“眼睛”和“窗口”。简洁得体的电视栏目名称既能使电视观众“窥一斑见全豹”,又可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现今国内很多电视演播除了汉语栏目外往往配之以相应的英语,虽然其受众主要是中国人,而且一般的观众并不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由于国内电视媒体充当了政府的喉舌,代表了主流价值观,有着广泛的受众面和极高信誉度,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传播方式,将不同层次的人卷入其中。这样一来,栏目英译名称就有存在的空间,它已不是转瞬即逝的点缀物,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代表着软实力和在公众中的形象,对于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群,会引起反思或者咀嚼,特别是对于英语学习阶段的人群,好的栏目英译名称具有正面引导作用,低劣的栏目英译名称会产生误导。一些大学的翻译课或者翻译教材将栏目翻译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对其品鉴,如此,影响学生的翻译思路。
[1]周红民,肖建安,刘南.论翻译的功能观——也释德国功能派 [J].零陵学院学报,2004(3):196-200
[2]杨庆华.翻译单位与译者的主体性 [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4):108-112
[3]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4]周红民.实用文本翻译三论[J].上海科技翻译,2002(4):15-18
[5]王智杰.电视栏目名称纵横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43-45
[6]周红民.论翻译语言的选择 [J].湖南社会科学,2010(6):164-167
[7]吕敏宏.从小说语言形象显现看葛浩文先生小说翻译的形象再造 [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4):130-135
[8]庞新华.中央电视台部分栏目名称英译初探 [J].中国翻译,2000(5):27-28
[9]唐俭.中央及部分地方电视台栏目名称英译纵观[J].中国翻译,2005(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