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①

2013-08-15 00:51朱向东王俊发魏天路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生能力

朱向东,王俊发,魏天路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其中高校毕业生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的更多关注,使高校教育模式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育中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理解

创新创业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介入主题可谓内涵丰富,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个体发展、创业投资以及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企业技术改革创新等不同角度都有其不同的研究内容。创新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它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和理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为目的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是一种使学生从单纯的就业和单位谋职者变成个体发展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从而培养学生开展和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和具备开创实践能力的人,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1]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交集,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实在,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两者的作用是同效的。两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创新教育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开发,更注重的是对大学生的发展潜力的总体把握;而创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如何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践。两者的共性要远远大于其个性。[2]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高校大学生是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生力军,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3]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能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才能实现高校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4]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工科院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创新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在注意提高学生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工程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学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服务,通过紧扣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型改革,培养学生从简单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转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任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者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独立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开展嵌入式课程改革尝试

通过对不同本科专业学生多年培养过程的经验积累和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反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重点面向黑龙江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一整套适用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点与工具软件应用的对应关系方面,针对不同学期、不同重点理论课程制订了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并设计出一整套适用于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程,以便适时适度地考核学生在该阶段下对知识点及其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同时在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加入创新学、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案例、大学生KBA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学、创业与人生设计、创业经济学、创业案例学等新课程、新思路,在课程体系中开展嵌入式课程改革尝试,致力培养复合型与实用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构建“教、学”平台,因材施教,大力推行“导师制”改革尝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促进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院强调构建“教、学”平台,摒弃以往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的做法,实行“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专业教师兼职学生学习导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在本科生中选拔优秀成员,组建金字塔型“教、学”团队,提供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锻炼学生的“被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学院针对教师和学生,都建立了激励机制,如增设物质奖励(创业基金或学习用品),增加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给予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工作量认定、建立与科研评职相一致的教研评职体系,提升教师参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热情,最终形成一种由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的教学科研并举的良性循环机制。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着重强调和增加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各专业都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对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尽可能设置课程设计。经过几个教学循环的改革与尝试,通过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活动规章制度,完善组织建设,成立机电科技小组、农机科技小组、汽车科技小组、计算机科技小组、热能科技小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专项基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生培养模式,修订了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推出创新工程,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通过实施全程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可为其他工科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可进行推广试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5).

[2]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4]吴华,罗海萍.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