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妮
(中原工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纵观整个中国革命史,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以来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它以彻底反封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为革命对象,进行的一场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全中国人民的历史性运动。而以此为背景,当时的旧中国传播媒介对整个五四时期所造成的影响,深远又重大。本文在对五四时期国内的当时传播媒介的特点分析之下,来探讨媒介传播技术对一个时代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转向末端,形成社会整体结构的复杂化。注定整体社会意识形态的全新颠覆。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社会意识在现实中的表现和表达形式,其涵盖面包括人的心理特征和其固定的思想体系。共同的影响着社会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发展。良好的意识形态促进社会的进程和发展。而就当时的中国人民,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之下,加之军阀混战,动荡不堪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人民的思想及其结构的引导,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引导,人民群众正期待着一次彻底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全新洗礼。
在整个五四时期之前,就有一批激进爱国人士,接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几次与落后的思想和势力作斗争的思想解放思潮运动,虽并未取得历史性的胜利,但在前几次的探寻中国救亡图存的思想解放运动失败之后,渐渐地探寻出一条救国图存的新文化思想道路,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先进文化代表着意识到,中国要取得革命性的胜利,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独权统治,应当发展一种全新形式的社会制度,解救中国于危难之中。于是一种新的探寻道理孕育而生,而当时的旧媒介环境技术的影响下,人民群众仍然处在萌芽睡梦当中,帝国主义和没落封建社会的压迫的强大压力下,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亟待着一场彻底的文化洗礼。
在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中,一批首先受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先知们,决心要从思想意识形态的唤醒中,来解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人们群众。于是以陈独秀为主编的《新青年》以及一大批先进思想,以印刷术的广泛运用为媒介载体,以报纸,书籍,杂志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群众宣传这种新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名族独立等新的宣传口号和理念。一场新文化形式的运动,就此产生。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纷纷采取积极的响应《新青年》的宗旨,报纸行业,如《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各类爱国期刊纷纷响应这种新思潮的影响而相机出版。此时的中国,报纸印刷业,期刊等传播媒介业的普遍广泛兴起,对一个社会的稳定,团结必定是有着强大的冲击力。传播的突然发展,是文化动荡的反应[1](P25-28)。正因如此,一个社会其传播媒介长期处在同种方式下,其社会必然是毫无生机的,也必将有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取而代之,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去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方向,而五四时期的萌芽时期,就是报纸印刷业普遍发展并使之广泛运用的开端。而一种新型的社会意识形态、新思想、新科学、新发展的萌芽,正以一种报纸或是印刷业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新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最新的意识形态必定取代压迫着广大中国人民群众几千年的腐朽封建专制制度,而促使着社会格局的动荡,中国人民即将从沉睡了几千年之后,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
(1)思想解放和启蒙的作用
哈罗德◦伊尼斯曾对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特征做出过详细的探讨,指出:一种新媒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1](P25-28)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中国先知探寻新中国道路遭受挫败之后,一批先进的有志之士,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的期刊《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启蒙思想的新篇章。此时,中国大陆的传播媒介方式已经开始以报纸,期刊等的方式迅速扩张开了。旨在对整个社会制度及其现状进行反思,清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彻底打击腐败的决心和斗争,并决心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新文化的思想和启蒙运动。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就此产生,以至于对后来整个中国民族的崛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中国社会由此开始吸收外来科学技术,而新的社会发展方向,也有了更加具体的含义,即反对一切封建专制制度,要求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迷信,以理性和科学主宰一切。这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社会逐渐因为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的思想传播,而产生了一种全新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旧中国都不一样的社会形态,新的文明就此产生,人民群众也慢慢看到新生活的曙光。
(2)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光明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无数探寻中国前路发展方向的先知们无比信心,他们逐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李大钊等许多革命主义的探索者,主张中国走俄国的道路,开始创办《华工》周报和《旅俄华工大同报》,其主旨在于宣传共产主义的思想,阐述共产主义的原则,主旨和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对当时的中国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新媒介传播形式,以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报纸和期刊的相继出版,与此同时,鲁迅等一批中国启蒙思想先知,用文字传播方式,也相继展开对整个民族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多层面进行宣传,唤醒广大沉睡的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其主要代表作《狂人日记》等,都是其传播媒介的主要特征。对于当时落后的民族意识及复杂特殊的历史背景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已经社会意识形态价值的导向。“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的全国人民于1919年5月4日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一系列强烈各地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就此拉开帷幕。由于之前的爱国运动的宣传,报纸等各类传播媒介的影响,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罢工,罢课等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成功,使中国社会从此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社会意识形态彻底颠覆,把当时压在中国人民背上的两座大山给予了沉重的打击,社会主义的思潮也迅速在整个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它的成功并不仅仅只是依靠各地人民群众的罢工,或是学生的游行示众,向当局政府施压,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历史车轮,把中国人向革命斗争最激烈的方向推动了。
我们以媒介传播之父——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2](P52)来说明中国五四运动的背景之下,中国革命的这个问题。媒介作为一种传播方式,首先就被赋予了一些时代特征,而就当时的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来看,人民群众面临着敌强我弱,国内封建统治没落期这样一种状态下,以“报纸”、“期刊”、“书籍”等此类的传播媒介作为新的技术工具,其意识形态的偏向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性。人民群众在双重压迫之下,极力的想要探寻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也发生巨大改变,动荡不安,生活条件日渐艰苦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印记。而此时一种新生的力量,正通过“报纸印刷业”的兴起而被传播开来,这无疑给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信心和鼓励。印刷术的发展,大范围的推动了当时旧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同时也促进了民主教育化的变革。在落后的封建社会的末端,人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极其有限,人们几千年以来所接受的大众媒介教育业无非是八股文“四书五经”,所接受的教育思想也莫过于“学而优则仕”等等以重实用而轻教育本身为主的一种狭隘的教育模式。而通过报纸印刷业而向普通大众群体所宣扬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潮,这其中以“救亡图存”、“科学救国”等等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理念通过这种方式迅速渗透到每一个有志之士们的心中,并开展一系列的爱国运动,解救中国于危难时刻,使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旧中国又重新看到了转机和希望。
在比较于五四时期的媒介技术即印刷业的广泛运用的情况,与以往传统的中国媒介的传播技术的比较之下,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中国的传统媒介之下,人民群众接触到的媒介技术最普遍的也仅仅只是以书籍为主,在传统封建社会,书籍的传播方向具有其特殊性,人民群众普遍都是以接收到的人文历史,四书五经,和古典主义的文学为主,或多以民间小说形式而向受众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和封闭的落后性等特征。而在五四时期,人民受众主体处在社会变革和动荡不堪的年代,印刷术在此时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却在五四时期达到巅峰。此时的媒介技术以报纸业、杂志业,以及书籍等多元化的方式和多层次的角度去剖析社会问题。向人们提出了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意识的构建等新思潮的影响,这无疑是对整个社会的意思形态以及政治结构的一次强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这种新思潮的宣传和启蒙运动之下,各地人民群众才开始从压迫与奴役的生活中苏醒过来,人类的自我意识被唤醒,开始响应这种媒介传播技术的广大影响,而揭竿起义,走上街头,竖起旗帜,纷纷呐喊出追求“民主”、“科学”、“救国图存”等口号。正是在这种社会空前积极地响应下,才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追求自由、民主为口号的新革命运动。
马克思曾指出,“技术透露了人对待自然的方式,技术造成了—交流条件,我们通过交流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且是思想的驱动器。”而五四时期的报纸印刷业,正是通过这种途径,向正在迷茫和受苦的广大人民群众指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当时宣传的“科技救国”、“实业救国”、“名族独立”、“自由明主”等全新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使爱国志士们得到了思想意识的彻底颠覆,人类的视野就此打开,一个全新的名词“马克思列林主义”进入到了中国先知,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之中。使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未来无限光明。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五四时期的这种新型的媒介技术的传播,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使人民解放思想运动达到高潮,以及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结构时期。这是历史性的胜利,也是无法抹去的重大社会价值意义。但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迅速传播,至使新文化价值取向的到来,以及这种新媒介传播技术的介入,所带来的关于社会讨论及影响问题也不容忽视。
正如安德鲁◦苏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所提出的假设中指出的,“技术是以一种统治文化的手段”[3](P6)。的确,让我们回到五四时期前夕,封建社会腐败,中国人民被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压迫了两千多年,加之外国列强的屡次入侵,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更是民不聊生,人民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都陷入了一种混乱不堪的状态。而此时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到来,无疑是对当时模糊的社会形态意识的一种全新统治,使社会受众彻底摆脱了禁锢人民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思想,使黑暗的社会从此有了一线生机,更为以后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样论证了安德鲁◦苏伯格的理论,即一旦一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技术开始对整个社会起作用时,它的作用必将以一种统治文化的手段为结局。
此外,回到安德鲁◦苏伯格所提出的关于技术的另一种假设,“技术仅仅是工具,与价值没有关系,那么技术的设计就不是政治要讨论的问题,需要讨论的仅仅是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3](P7)它对应到五四时期的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如果当时的传播媒介即报纸印刷业、期刊、书籍等媒介传播方式仅仅作为一种传播的工具,与其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并未受到任何形式的影响,人们对于这种新的传播媒介方式,也只是抱着一种悲观的方式听之任之,以技术的中性化。[3](P8)作为对新兴事物的接受方式,那么技术的普遍性的特征就无法适应于不同环境背景之中了,更不能够产生作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文明中而发挥先进技术的这一特点了。
最后,五四时期的社会复杂性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其传媒技术特征,有其鲜明的名族特征性,当时的媒介技术,旨在于传播以科学技术救国,向人民宣传自由民主革命思想,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层面都有巨大的深层次的反响。此时的人民群众,选择了一种接受新生事物的态度,积极响应时代的需求,以及新媒介技术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全新思想启蒙,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受众,纷纷发动一系类的救国图存的名族救亡运动。给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封建帝制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逐渐运用起这种新型的传播技术,使本来中性化的技术,适应于民族独立革命的运动之中,对整个技术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斗争过程。这便是媒介技术与受众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历史影响。
五四时期媒介发展到整个时代的媒介技术发展对于中国媒介传播技术的影响来看,技术及其设备自然要改变人们的习惯,也并且必然改变社会的结构和功能。[1](P8)这就是说,无论任何时代,媒介传播技术都在以一种极强的,富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特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结构模式均产生着强烈的变化,不论是媒介传播技术作为一种中性传播手段,抑或是由于媒介传播的引入,而改变着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而引起的社会的重大变革,或是社会革命运动的产生。我们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接触它,并运用一种批判性的方式去认识它,在认识传播媒介技术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新传播技术中的特点,把它运用到国家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文明当中,使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得到最好的发扬光大,运用到当今社会中,尽可能的避免新媒介技术传播对当今社会的异化[4](P107),趋利避害,用传播媒介技术的先进性,来传承上下五千年的伟大中国文化,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从五四时期到整个中国社会媒介传播历史,无不显示出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而当今社会的媒介信息传播技术的种类多样化,带给人们更多地思考,但就其最本质的传播媒介宗旨,即,文化的传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只有抓住其本质,才不会偏离传播的方向及其宗旨,使传媒技术的发展更加成熟稳定化。
[1]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安德鲁◦苏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