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源,唯爱能拯之:谈霍桑之人性罪恶观①

2013-08-15 00:51:59吉哲民黄远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霍桑爱默生索菲亚

韩 正,吉哲民,黄远鹏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030051)

《自我主义;或心底之蛇》(The Egotism;or Bosom Serpent)(后文简称“自我主义”)最初发表于1843年3月,以霍桑真名刊登在《美国杂志与民主评论》(The United States Magazine and Democratic Review)上,后又收录于1846年版的《古屋青苔》(Mosses from an Old Manse)。《自我主义》的副标题为《录自未发表的〈心之寓言〉》,《圣诞节的宴席》是另一篇以此为副标题的短篇小说,作家提到的《心之寓言》可能为作家计划推出但未能出版的故事集。

值得注意的是该短篇与麦尔维尔关于霍桑“伟大的黑暗力量”这一经典论断的关联。在《古屋青苔》的评论文章中,麦尔维尔将它和《圣诞节的宴席》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探索了人类灵魂的黑暗面,揭示了作家堪与莎士比亚相比的“伟大的黑暗力量”,而霍桑所具有的这种力量又来源于“加尔文主义的生来堕落论和原罪观”。[1]确实,就主题而言,该作品对于揭示霍桑的核心思想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蛇”的隐喻——原罪观和自我主义的体现

主人公罗德里克·艾利斯顿(Roderick Elliston)原本是一个十分健康、富有的年轻人。然而,在他和妻子罗西娜(Rosina)分开后,他的精神开始错乱。人们不只一次地听到他痉挛地把双手放在胸前说,“它咬我!它咬我!”对于艾利斯顿的异常,人们众说纷纭。艾利斯顿也开始离群索居,只有在夜间才悄悄出来行动。不久,一位替艾利斯顿医治的庸医宣称,他从艾利斯顿的胃里放出一条蛇来。这件事轰动了小镇,艾利斯顿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人们都认为他心底里面有一条蛇。从那以后,艾利斯顿反倒不再回避世人,而是整天在街头闲逛。在人群中,他常常指出路人也和他一样,心底藏有一条蛇。许多人相信,正是他心底的蛇,才赋予了他辨认人们心中丑恶的能力。于是,艾利斯顿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人物。那么,该如何理解故事里“蛇”这一核心隐喻呢?显然,它指向作家所坚持的基督教的原罪观。在《圣经·创世纪》的开篇,由于蛇的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驱逐出伊甸园,于是,蛇随即成了阴险、毒辣、邪恶的象征。在该故事里,作家把罪恶比作胸中的一条蛇,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吞噬着人类的心灵。不同的罪恶被比喻为不同种类的蛇。比如,好妒忌的人,他心底的蛇就是一条绿色巨蟒,有着蛇类冰冷的长躯和尖利的毒牙;雄心勃勃的政客的心底之蛇则是一条王蛇,因为王蛇的胃口大得足以吞下整个国家和宪法;整天为家事争吵的夫妻,他们心底隐藏着一条蝰蛇;好贬低妒忌别人作品、而自己又才疏学浅的作家,心底则盘旋着最卑鄙龌龊的一条蝮蛇。

整篇作品中,“蛇”这一隐喻贯穿全文,昭示形形色色的罪孽,充分揭示了“人人心中皆有恶”的观点,就像艾利斯顿说的:“每个凡人的心底要么有一窝小蛇,要么有一条吞食了别的蛇而养得硕大的蛇。”[2]。艾利斯顿在周围人的心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蛇,仇恨自己的兄弟的人、野心勃勃的政客、疯狂敛财的人、嗜酒如命的人、道貌岸然的教士、妒嫉成性的作家、偷情的美丽少女、刻薄的上流女士等内心都藏有不可告人的罪恶,每每遇见街上的行人,他就会带着一种同病相怜的嘲弄表情询问他们:“你心中那条蛇怎么样了?”

然而,该故事的寓意不仅仅在于揭示人人有罪这一观点,如标题指明的,霍桑在这里关注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罪孽,即自我主义或自我中心主义。作家认为,自我主义可以以妒忌、残忍、贪婪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小说中年轻的雕塑家赫基玛(Herkimer)所言,艾利斯顿的自我主义表现为妒嫉:“一个巨大的自我,以妒忌的形式表现出来,和潜入人心的妖魔一样可怕。”可见,霍桑一方面以蛇隐喻了人人有罪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将蛇拓展为一种自我主义的隐喻。

二、罪恶存在的根源

和《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胡珀牧师、《伊桑·布兰德》中的伊桑·布兰德以及《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布朗一样,艾利斯顿执著于“人人心中皆有恶”这一念头,从人们的心中窥见了各式各样的蛇。这一认识本身无可置疑,问题的根本在于艾利斯顿这类人眼睛里只看到这一点,并把它放大成凌驾于一切的真理或者整个世界的唯一事实。患者由此滋生出一种智性上的优越感。自我主义(egotism)这个词在英文里本来也有自大(selfimportance)和自负(conceit)这层意思。自以为高出别人,甚至以真理的代言人或世界的救治者自居。在作者霍桑看来,如果过分地注重自己的意志,而不顾及他人感受,人必将陷入孤独,成为可怜又可怕的孤独者。自我中心主义对人际关系有着巨大的消解力量,或者说,这一罪恶的危险性正在于切断人类的兄弟情谊,它不仅破坏家庭,也破坏社会的人际链条,将个人从社会中孤立出来。这的确也是艾利斯顿的悲剧,他以病患者独具的目光,在每个人的胸前寻求他自己的病症,此时的艾利斯顿自己就是一条蛇,他揭露每个人致命的错误或是秘藏的罪恶或者是亏心事,心安理得地把螫牙扎进别人最痛苦的地方,最终陷自己于孤独的可悲境地。这多少也让人联想到霍桑对超验主义代表人物爱默生的影射。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提到一个人除了自己的本性,没有任何律法对他来说是神圣的,“凡符合我性格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凡违背我性格的东西都是错误的”。[3]爱默生呼吁人们拒绝传统和宗教的权威,将个人置于中心地位,只服从于个人的本性,甚至不顾家人的感受:“我不能出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去维护他们的敏感。”[4]可见,霍桑对爱默生的自信和自负持保留意见,认为有自我中心主义之嫌。

三、霍桑的救赎良方

作家暗示,艾利斯顿精神错乱起源于婚姻破碎,而妻子的离去主要是他本人造成的,这或许就是他太过于自我中心,置妻子的感受不顾,最终酿成了悲剧。胸中之蛇让他痛不欲生,不得安宁,每每发作时,艾利斯顿就将手按在胸前,喊道,“它咬我!它咬我”。为了驱除心底的蛇,绝望之际,他尝试过绝食、吞食毒药、鸦片或烈酒等各种危险的办法,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这一切的尝试都失败了。此外,因为扰乱社会秩序,艾里斯顿还一度被亲戚送进了精神病收容所,他也变得越来越抑郁。

其实,艾利斯顿在对蛇的斗争中,应该已经反思了自己,并且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小说提到,艾利斯顿的故友,也就是年轻的雕塑家赫基玛,得知艾利斯顿的遭遇后,带着他的表妹罗西娜来探望艾利斯顿。(罗西娜是艾利斯顿的妻子,四年前与他分居。)当被问及如何才能驱走他心底的蛇,艾利斯顿答道:“哪怕我能够有片刻的时间忘掉自己,这蛇就无法在我体内安居,正是我病态的自我审视滋生养育了它。”换言之,艾利斯顿的问题在于他的心中只有自己,时时刻刻只顾专注于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意志,正如霍桑指出的,“他胸中的蛇像是巨大的自我主义的象征,一切归结于此,他日日夜夜、以供奉魔鬼的专用祭品不断地纵容它”。这时,罗西娜走出来,要求艾利斯顿忘掉自己,想着另一个人。她无私的爱似乎驱走了艾利斯顿心底的蛇,艾利斯顿终于摆脱了心结。这对夫妇终于冰释前嫌,结束了四年分居的日子。

由此,作家指出,医治自我中心主义的药方就是忘记自己,心怀他人,也就是爱。这种爱可以是夫妻间的,可以是来自父母的,也可以是朋友间的,还可以是邻居间的,再大而化之,就是对整个人类的爱。从这一角度,我们也就理解了霍桑反复强调的人类的友谊链条,在《伊桑·布兰德》中,他把践踏这一原则的罪恶定义为“不可饶恕的罪恶”。在故事的结尾,作家安排了艾利斯顿的妻子罗西娜来解救他。也许这样的安排多少受当时霍桑的幸福生活经历的影响,因为这篇小说正好创作于霍桑和索菲亚·皮博迪(Sophia Peabody)结婚后不久。

艾利斯顿的妻子,这位高度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有着索菲亚的影子,是完美的女性爱与温柔的代表。罗西娜解救了艾利斯顿,从一定程度上也是索菲亚把霍桑从多年孤独挣扎中拯救出来的折射。读者可以从恋爱中霍桑写给索菲亚的心中,发现索菲亚带给霍桑的幸福感。他在信中写道:“你净化了我的心灵,令我超凡脱俗……你还让我有能力解开生命之谜,令我对未见的乐土充满信念,因为你一直指引着我去哪儿……你是上帝给我的恩赐,你是我灵魂的救星。”[5]也许,作家是想通过这篇故事告诉世人:爱能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暂时忘却自己,感受到世界的温暖。认识到自己灵魂的疾病,使孤独者回到人群之中,感受他人的关爱。因此,爱是反抗绝望,承受黑暗的动力,爱是拯救人类的真正力量。

[1]HermanMelville,“Hawthorne andHis Mosses,” J.Donald Crowley,ed.,Nathaniel Hawthorne:The Critical Heritage.London:Routledge,1997:116.

[2]Nathanle Hawthorne,Tales andSketches[M].New York:Library of America,1982.

[3]波尔泰.爱默生集[M].赵一凡,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00.

[4]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8:208.

[5]兰德尔·斯图亚特.霍桑传[M].赵庆庆,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0:56.

猜你喜欢
霍桑爱默生索菲亚
微言大义
检察风云(2022年5期)2022-04-05 13:42:39
玫瑰有刺
百姓生活(2021年5期)2021-07-08 01:27:30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爱默生的“尊严”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索菲亚的百货店
国内期刊对爱默生的研究综述
索菲亚的魔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