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实践的现状与思考

2013-08-15 00:49:04何剑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何剑霞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一、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实践的现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立高职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可见,上层领导对教师社会实践十分重视,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也都制定了具体的关于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的考核方法。

从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看来,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几乎都是呈现出高学历、低技能这样的趋势。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新进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或本科毕业生,非常缺乏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而从相关企事业单位调入人员比例又很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实践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许多高职院校都已意识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必须下到企业开展扎实的实践锻炼,努力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有的院校建立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制度,如安排教师做企业的兼职技术顾问;专业教师跟随顶岗实习的学生下企业进行半年锻炼;利用假期、双休日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到校外实践实训基地挂职锻炼等。但国内各高职院校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的还只是少数,大部分教师只是借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才顺便去企业参观学习。总体来说,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这项工作呈现如下特点:

1.教师不积极。多数教师对此无所谓,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教师对到企业实践的意义是明确的,就当前而言,多数教师还没有紧迫感,尚没有形成自觉的行动,尤其是在有关保障措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被动、消极的态度,任务式地应付了事,有的教师到企业后主要是参观一下,并未作深入的了解和参与,也有的教师干脆与有关企业事先说好,只在企业挂个名,最后请企业盖个章证明一下,有企业实践之名无企业实践之实,更谈不上实际的效果。

2.企业不欢迎。调查发现,有80%的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实践持不太热情的态度,多数企业是鉴于私人感情因素或熟人、领导关系才接收教师来本企业实践的,不少企业明确跟前来联系的教师表示:证明怎么打都行,来看看也行,最好不要参与企业活动,认为这样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于不认识的教师前来实践,多数企业基本持不欢迎的态度,企业认为此项工作与他们没有关系,更谈不上责任。

3.学校干着急。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作了明确的要求,部分学校作了具体的部署,但多数学校还没有实质的行动,只有少部分的教师参加了包括参观在内的所谓实践活动。多数学校只是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到企业实践,限于人力调度和经费等原因,几乎没有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有具体的考核举措。学校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主管部门有此要求,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也有此需求,但另一方面又存在人员调度困难问题(近几年高职院校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普遍不足),加之教师企业实践缺乏明确的经费来源渠道,所以多数学校呈现干着急无奈何的局面。

二、原因分析

1.教师之所以不积极,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原因:一是“怕”的心理,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也不例外,有过企业实践经验者很少,真正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者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尽管对于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熟悉甚至有较高水平,但真正要应对企业实际的工作,教师普遍心中没底,所以也就自然而然有一种惧怕的心理,生怕不能适应企业工作、不能解决企业的问题而丢面子,包括一些中老年骨干教师,资历名声都比较响,甚至有不少学生就在企业工作,唯恐在这些各方面都似乎不及自己的人面前丢了面子,所以“怕”到企业实践。二是“躲”的心理,虽然国家有了文件和规定,但是并没有具体地与自己的饭碗挂钩的考核措施,何况人数众多,而且到企业锻炼并无额外的经费补贴,还要牺牲休息时间,所以不少教师存在一种等等看的心理,有能躲多少时间就躲多少时间,到逼得迫不得已再说的想法。三是“无所谓”的态度,尽管各地都宣传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文件,不少地方还进一步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是教师对到企业实践的认识还是参差不齐的,真正从长远从教师发展高度认识到位者并不多。多数教师还普遍持一种传统的只要能教书会教书就行的想法,尤其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客观上分成了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两类,专业理论教师对于实践的认识还远未到位,不少教师虽然知道实践能力的重要,但是对于通过到企业实践来提高实践能力还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提高实践能力不一定非到企业不可。

2.企业之所以不欢迎,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企业认为无义务,政府法规没有相关规定,接收教师来企业实践纯属企业额外工作,属于义务劳动,可接收可不接收,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二是企业认为无利润,教师来企业实践不能为企业带来实质上的利益,认为教师既不能帮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又不能作为工人为企业劳动,相反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消耗企业的一些器材,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一些企业甚至认为教师来实践可能还会给企业带来商业机密的外泄,所以是赔本的买卖,不如不做。

3.学校之所以难以组织实施此项工作,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限于人事安排的困难,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使得学校难以在正常的工作时间组织教师到企业。二是限于经费落实的困难,多数学校并无此项经费的来源,难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来支持这项工作,教育主管部门也未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来推进此项工作。

三、提高教师社会实践积极性的办法

1.建立或完善制度性激励体系

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地进行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一般来说,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青年群体,他们本身也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想法,但往往因为投入高,实践不如坐下来写文章对自身发展有利等诸多因素,难以付诸行动。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构建各种制度性激励环境,对其参与诸如赴企业锻炼、带队进驻学生实习实训企业等做法,给予经济鼓励、职称晋升等一系列政策倾斜,这样可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寻找有利于自身实践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机会,并热情地参与其中。

2.定期进行能力考核

教师的实践能力实际上是直接关系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教师的考核评分机制作为技能考核等级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与奖金待遇、职称晋升等相挂钩,从而在校内营造一种重视教师社会实践评估与考核的氛围,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同时,要从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营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教师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3.引进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开展课堂教学或举办学术讲座

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但现在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一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特别是师资力量薄弱的专业,一位教师可能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虽想进行更多的实践,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解决此问题呢?学院或专业负责人可以招聘和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大“会技能”教师的比例,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以利于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推进学校实践教学。

4.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铺设道路

近年来,企业对高职院校实用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教师科研成果也需要转化,这样直接促成了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最为直接的外部通道,使其可以借助单位背景顺利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生产一线经营和营销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创造性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技术性或管理性难题,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成就感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能提升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要使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的社会实践做得扎扎实实,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企业接轨,树立起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提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真正达到学校培养人才、企业谋求发展的利益双赢。

[1]武俊梅.示范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思考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2]金世红.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3]李翠敏.谈高校教师社会实践对教育教学的意义[J].文教资料,2010,(9).

[4]许琰.浅谈如何突破职业教育教师下企业难的瓶颈[J].江南论坛,2007,(11).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