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莹莹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材料设备部,江西 贵溪 335424)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口贸易快速增长。为了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我国企业每年要进口大量的成套设备,由于成套设备通常技术含量较高,因此较之普通大宗货物进口,成套设备进口业务更为复杂一些,特别是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变化,日趋复杂,经济竞争、局部争端、金融动荡并存,更使得企业进口成套设备业务充满着风险和挑战。本文从贸易体之间关系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合同条款和合同履行风险等方面分析进口成套设备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中国主要的国际贸易对象有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中国与这些贸易国及经济体之间关系的发展态势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贸易。
国际关系风险主要由以下两方面组成:
(1)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威胁论”[1]不绝于耳。就中美关系而言,最近一段时间里,双方在货币价格和贸易差额等方面摩擦不断,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上,摩擦不断加剧:比如美国反对中国轮胎税案、中国对美国汽车实施反倾销调查。与此同时,中美双方都面临经济发展放缓的内部压力,内外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美国一方面要与中国保持国际贸易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不停地制造贸易麻烦来遏制中国,造成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2)贸易国之间的政治摩擦
近年来,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之间出现了“政冷经热”的局面。尽管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双边贸易关系,但是长期看来经热终将难以维系[2]。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后,中国政府除了政治外交的解决方式之外还采取了经济制裁,例如,中国海关加强对日本产品的入关检查,“平时只检查10%的产品,反日游行后大概要检查50%”,正式收紧对日贸易的通道。在2010年撞船事件的时候,中国也曾采取过同样的措施。
随着钓鱼岛事件不断升级,中日关系空前紧张,这直接影响了铝、硅、稀土等金属贸易。日本经济产业省介绍称,2011年日本进口的稀土中约有90%来自中国,截止到2012年11月这一比重已降到70%。对日稀土贸易限制,加速了今年国内稀土市场行情的下滑。作为针对中国稀土出口问题的反制措施,2012年8月1日起,日本开始实行新的出口贸易管理政令,限制高性能磁石及其相关制造设备、零部件出口,实行出口许可制管理,企业须证明磁石出口用于非军事目的。虽然日方称此次修订政令是根据国际协议,出于安全保障考虑,并非为了干涉企业经营活动、限制贸易,但毫无疑问,这种管制措施必将对双方的成套设备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
国家之间为了保障自身在竞争博弈中的利益,采取的最直接和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政策调整”。
出口国的出口管制是进口贸易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进口的成套机械设备,大都是高新技术产品,这些产品的进口,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由于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的分歧,加上这些贸易国对中国的无端的猜忌和防范心理,使得这些贸易经济体会为了限制某些大型高精尖设备出口到中国而设置政策障碍。2007年美国就曾把中国单列出来,增加了几十个品种的对华出口限制,包括计算机、航空航天的民用技术、数控机床,还有很多零部件。成套设备的引进大多用于重大生产建设项目,如果一旦由于出口国政策调整原因造成设备或关键备件不能顺利进口,就会出现设备买不到或不能正常维护、使用的情况,甚者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基础设计、生产线工艺的更改,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产或建设。
另外,我国进口管制政策的变化也是政策性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为了扶植国内大型设备生产企业和防止进口过剩,我国已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一些产品的进口。例如,载重220t 以上的非公路用自卸车在2008年以前是可以享受免税政策的,但2008年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规定,自2008年4月1日起,对新批准的内外资投资项目,进口额定装载质量不大于328t 的非公路电动轮自卸车、额定装载质量不大于40t 的非公路铰接式自卸车和所有规格的机械传动非公路刚性自卸车,一律停止执行进口免税政策。
非公路电动轮自卸车的关税税率为6%,若每台电动轮价值1000万元,因免税政策的取消,企业每进口一台电动轮需要多缴纳70 多万元的税款。
部分减免税政策的取消增加了企业进口设备的成本、限制了部分国内已具备生产能力的机械设备的进口,使得企业转而购买国产设备,“国产化”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如果企业不了解国家政策,盲目进口,极有可能遭受损失。
常见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
(1)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始终贯穿于进口贸易中。
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商品的价格是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供大于求则商品价格会下降,相反价格会上升。市场的不确定性注定了价格风险的存在。我们签订的进口成套设备合同价格多为“闭口价”,即设备价格是固定不变的,不随实际市场波动而发生改变。但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设备的市场行情和原辅材料的价格都有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买卖的一方就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价格风险。
贸易本身是一场买卖双方的利益博弈,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大型高端成套进口设备采购谈判中,这种情况体现得尤为明显。首先,高精尖技术大都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进口大型高端成套设备往往是卖方市场,买方处于被动地位。购买同类型成套设备的企业之间一般又是竞争对手关系,彼此不愿过多的互通商业信息,市场价格不透明,特别是大型高端成套设备所包含的专利、专有技术,更是难以准确估量其无形价值。
(2)汇率风险
在进口贸易结算中,我们一般都以外币计价、结算。随着我国汇率市场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外汇汇率时刻处于变动之中,进口业务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汇率风险。进口大型高端成套设备的合同,有标的额高,贸易周期长的特点,汇率风险在此类合同中体现的会更为明显。以欧元为例,2008年下半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元走势直线下降,10月欧元兑换人民币汇率约为8.5。欧元汇率的下降刺激了欧洲设备的出口,这一阶段购买欧盟设备折算人民币后价格较低。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09年初,欧元汇率开始迅速反弹,升至9.3 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这时支付50万欧元的预付款,将比计划中多花费约4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汇率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之大。
信用风险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同主体信用风险
买卖双方都是在贸易过程中追逐利益的经济活动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目标。当违约带来的利益大于守诺时,经济活动体往往会选择违约,这就决定了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欺诈手段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更是难以提防。
(2)银行信用风险
不仅贸易主体存在信用风险,作为信用担保的第三方——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样存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通常会选择银行信用作为贸易担保。大型成套设备的结算经常采取以下方式:10%电汇预付款,要求卖方提供银行开具的预付款保函;
70%~80%信用证支付货款,要求卖方通过信用证提供提单、发票等单据;
10%~20%信用证支付验收款、尾款,要求卖方提供质保期保函。
其中,不论是预付款保函、信用证还是质保期保函,都是属于银行担保范畴。若要使保函、信用证担保对受益人是安全的,那么收益人首先要了解担保银行的实力和信誉如何。在2007年之前,我们普遍认为美国银行的信誉比较好,中国的保险公司把美国国家风险定为A2 级,这就意味着风险很小。但是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包括雷曼兄弟、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很多历史悠久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很多银行的资信都发生了变化[3]。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肆虐,欧洲部分银行评级下降陷入信用危机的泥沼。QE3(athirdroundofquantitativeeasing 第三次量化宽松)之后,美联储进入以资产抵押权为主的货币发行模式,欧洲则是国债发行而且国债大量冗余。长此以往,未来的全球信用岌岌可危,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风险影响不可小视。
进口贸易合同商务谈判中,合同条款的确定是进出口贸易环节的核心部分,它是合同条件的表现和固定化,是确定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根据。贸易双方达成的所有共识都要通过合同条款的详细规定来体现,贸易的整个执行过程均以合同条款为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口的成套设备,合同执行周期长、涉及面广,内容和条款也较为复杂,容易出现漏洞产生风险。
合同的履行是签约的买卖双方分别完成合同约定的义务,同时享受其赋予的权利的过程。在国际贸易中,做好履行合同工作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合同的磋商和签订,因为履行合同是交易双方实现各自经济目的的前提条件。进口成套设备合同中不仅仅包括设备本身,还包括设计、技术服务、安装调试等方面。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较好的控制合同执行的进度、节奏或者没有较好的协调购买方、供货商、设计院以及施工单位等各方面的信息沟通,就有可能造成如工程设计技术结合存在问题、技术服务不到位、设备或系统性能调试不过关、工程组织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进口设备正常投入运行。所以在合同签订后的履行阶段要注意控制风险;要运用恰当的手段,避免合同履行出现争议,化解风险。
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所有潜在风险都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影响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进行防范。
(1)关于关系风险和政策风险的防范
国家之间或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博弈对于企业来说是无法控制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一种“不可抗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束手无策,进口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局势走向,加强对国内外贸易政策(例如,设备减免税、进口设备贴息以及进口检验检疫政策)的研究、学习,及时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的采购计划或者采取应对措施预防潜在风险。
(2)关于市场风险的防范
面对价格风险,在实际贸易中,我们一是要拓宽采购渠道,引入有效竞争;二要了解成套设备的各部分构成、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分项报价,从制造材料、部件配置、技术先进性等方面核算其制造成本;三可以联合其他的采购企业形成有利于买方的价格同盟,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使设备价格透明化,掌握谈判中的主动权。
针对汇率风险,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建立全面的防范体系,才能应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事前防范。尽量回避外汇付款,用本币结算;谈判时选择有力的外汇结算时点,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在我方谈判地位强势的情况下才能使用[4],还要对外汇走势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和预计。
事后控制。通过一些金融贸易手段,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等工具转移汇率风险。
研究国家外贸政策、与进口企业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等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管理的主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防范汇率风险的工具、方法多种多样,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企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避险方案。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方法策略,使避险工具的运用达到最优的效果。
(3)关于信用风险的防范
合同主体信用风险对策:真正要在根本上防止合同主体信用风险,就要加强贸易对象信用及贸易背景的审查,如其银行信用等级、销售业绩、经营状况、企业文化等方面。选择重合同、守信用、资质信誉好、资金实力强、作风正规的诚信企业开展贸易合作。
银行信用风险对策:首先,认真了解保函或备用信用证开证行的资信情况;其次,谨慎审核保函的真实性及条款,防止出口商与银行勾结,设置条款陷阱[5];特殊情况下可以要求出口方银行开具我国国内银行保兑的保函或信用证。
(4)合同条款风险和合同履行风险对策
进口合同应根据设备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严谨、明确、完整的条款内容,从合同贸易术语的选用、货物权利完整性、货物交付、检验、性能考核、质量保证、违约罚则、适用法律等等各方面防范风险。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进口成套设备的合同范围不能仅限定在设备本身,还应该包括与设备相关的技术文件、配套的专用工具和备品备件、设备涉及的专利和/或专有技术的许可、技术服务培训等等,这些都是买方付费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组成部分,应全部在合同范围中明确为卖方的义务,并与合同价格条款进行呼应的规定,确保买方付费确实物有所值。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加强项目管理,协调好设备项目相关各单位、部门的信息沟通。关注卖方履约进程,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节点适时提醒卖方,加深双方沟通了解,以确保设备、技术文件按时交付,服务及时进行等。例如,在设备通关完成后,我们要及时联系卖方通知其我方的开箱检验、安装、调试的预计时间以便卖方安排、派遣人员。还要利用好信用证等工具,控制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保证成套设备的交货、安装、调试、试运行按节点要求有序进行,保证成套设备完全满足工艺要求,各项技术性能达到工程预期。
最后,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注重业务人员素质的培养也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因为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都要通过业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实施效果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的高低。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已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进口业务政策性强、涉及知识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要求进口业务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一名合格的进口业务员应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廉洁从业,始终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纵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相关产品知识和国际市场知识等等;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时时更新了解外贸政策法律,国别政策信息等。
进口成套设备存在很多风险,随着贸易环境的改变,有些风险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实际业务的操作中,我们应该根据风险的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6]、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企业的损失。
[1]熊青龙,黄岩.我国进口欧盟设备风险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74 -75.
[2]陈志恒,徐飞.中日韩贸易合作:历史、现状及特点[J].现代日本经济,2006(5):24 -29.
[3]匡增杰.浅析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信用证结算方式的新风险[J].对外经贸务实,2009(2):49 -50.
[4]刘淑萍.我国涉外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对策[J].CommercialAccounting,2011,3(9).60 -62
[5]宋桂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口贸易风险防范[J].北方经济,2008(9):84 -86.
[6]张玉江.当前形势下对外贸易风险的防范[J].时代经贸,2012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