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的内容及发展建议

2013-08-15 00:43:31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年12期
关键词:会计报表证券化公允

郑 鹏

一、资产证券化会计重要内容之转让资产的会计计量

根据新会计准则之规定,应严格依照单项资产对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予以减值测试。通常情况下,企业长期资产不存在销售市价,但只要出现使用价值现象,则单项资产将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由此以来,将无法按照单项资产确定可收回金额,实务状况下对单项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具备可操作性。

根据新准则之规定,若某项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无法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此时将不能够按照单项资产确定可回收金额,应依照该项资产所属的资产组确定其可回收金额,之后进行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其中应依据该项资产所属的资产组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能够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认定资产组,同时,在资产组认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对资产的持续使用的决策方式与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等。

多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多类产品均供内部使用,并符合前款规定,这样便可以将多项资产的组合认定资产组。

当资产组认定后,各个会计期间均保持一致,切勿随意变更。若必须进行变更,并且企业管理层所出具的证明足以验证变更的合理性,此时需要对变更的原因、前期与当期资产组组成状况进行披露。

实践表明,公允价值为证券化资产计量的有效模式,即要求我国证券化资产始终依托公允价值完成计量活动。长期以来,我国相关机构始终致力于研究证券化资产计量问题,以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证券化资产计量科学合理性。

现金与任何其他在转让中获取资产减去成本的债务共同构成金融资产销售收入,若负担的任何债务与转让资产具有密切的联系,则即为销售收入的减项。同时金融资产转让同时所获取到的任何衍生金融工具极有可能为获取的资产或负担的债务,应将其确认为转让收入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可行性评估,此时可将所有销售收入与销售收入的减项依据公允价值予以初始计量;反之若不能够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可行性评估,则要求转让者将这些资产记为零值,同时若不能够对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可行性评估,则要求转让者拒绝对该项交易的利得予以确认。

二、资产证券化会计重要内容之留存收益的计量

长期以来,我国资产证券机构始终运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交易处理。通过金融合成分析法发现,证券化即为将应收款的现金流重新组合后进行支付,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的一种有效机制。特别注意的是现金流被重新组合后通常会形成更多新的财务成分,其中这些新财务成本之所以产生,主要取决于下述多方面原因:

(1)时间偏好有可能形成新财务成分;(2)信用偏好有可能形成新财务成分。投资者开展投资活动时通常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降低风险。此形势下若证券化的应收款项组合内的某一债务人甲难以实现定期偿付,则投资者应接受来自债务人乙或债务人丙的偿付,总结而言,若该应收款项的组合当中容纳足够数量的可履约债务人的应收款所提供预期的现金流,则债务人甲的状况与投资人之间的关联不大。另外,若存在违约现象,则发起人便会自觉参与到接受延期偿付的现金流中,如此以来发起人在该组合内的权益便会低于外部投资者的权益,此时该投资组合的应收款可被确认为两种财务成分的组合,包括外部投资者持有的优先权益和发起人持有的次级权益。

三、国内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会计实践难题

1.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所面临的难题

会计确认问题。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应严格依照公允价值对资产证券化进行计量,然而因国内金融市场尚未成熟,再加上现值技术不完善,致使我国证券化资产公允价值确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相关机构合理利用公允价值的替代计量方法,以发起人与SPV之间的协商为依据,结合信用评价机构的评级结果对销售价格予以确定,并将其确认为公允价值的替代值。

在资产证券化中,实施会计确认的重点在对资产转让的真实性进行判断,明确是真正的出售,还是以转让为借口实施担保融资行为,这是会计确认中的核心内容。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破产隔离原理的使用,以及发起人对财务报表进行改善其结构的目的。

会计计量问题。国内金融资产转让中的会计计量属性的基础是公允价值,却未明确在实际应用中该属性的具体使用方法。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仅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计量中运用公允价值,而其他业务计量属性仍然采取历史成本原则,则会计报表信息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这两种计量属性间的协调问题是会计计量问题中的难题。后续计量是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有效性、合理性。调查研究发现,截止当前,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并未对后续计量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以致后续计量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因此,要求严格依照发起人的持有意图对证券化资产予以后续计量,若发起人准备长期持有该资产,则需以最初确认时的价值实现再次计量,其中无需处理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变动,同时若发起人不准备长期持有该资产,则需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依据予以计量。

2.资产证券化中SPV会计报表合并所面临的难题

在进行交易时,发起人因为合约的原因,同SPV之间利益密切关联。设置SPV主要是对发起人实施资产组合的剥离,让资产转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实现发起人的财务特定目标。资产证券化中如果在发起人的财务报表中纳入SPV会计报表,则又将出现无法判断是真正的出售,还是以转让为借口实施担保融资行为,也就失去了SPV设置的预期功能。因此,在制定会计准则中的一个重点便是SPV会计报表合并问题。

3.资产证券化中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对于资产证券化来说,在发行以及交易的过程中真实准确的信息披露十分重要。不真实的信息披露,不仅会造成投资者损失利益,同时也会使得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受到阻碍。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复杂性特点,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是其会计实践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国内资产证券化会计实践的相关对策

1.有关会计确认问题与会计计量问题的对策

针对国内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中所面临的难题,为提升其操作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标准在后续涉入、控制权以及风险与报酬中选择一个。同时国内资产证券化正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判断标准也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完善。

针对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所面临的问题,应规定当无法获取公允价值时如何实施会计处理。可以对美国与国际上的一些做法进行借鉴;在新增资产不能对其进行确定公允价值时,以零作为资产价值进行标记,在新增负债不能对其进行确定公允价值时,不允许转让者进行利得确认。

2.有关SPV会计报表合并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对美国的已有经验进行借鉴,对SPV进行合并范围的确定,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设定范围,对其控制权进行强调,同时考虑在资产证券化中,SPV将会产生的风险与影响,最终决定合并是否进行。对SPV实施会计报表合并的实体,应该是能够对大部分预期风险进行承担、且同时可以拥有大部分预期报酬的。

3.有关资产证券化中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制度的完善。充分的进行披露资产证券化各个环节的重要会计信息。比如:转让金额、转让目的、转让引发的损益,信用、利率风险,公允价值等。具体对策:首先,对现有财务报表进行改进其整体结构,及时对已经产生的业务进行信息披露内容的下限进行规定;其次,加入一些财务报表的补充内容,部分计量正确且合理的业务,可以在补充报表内当成正式项目进行详细信息的反映。

[1]刘泓辉.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确认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28).

[2]申山宏.资产证券化及其会计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0(01).

[3]冯倩.新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资产证券化有关会计问题探讨[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05).

[4]王超.创新型表外融资方式的风险分析[J].现代企业,2008(12).

[5]生雯.基于金融合成分析法的资产证券化发起人会计确认[J].才智,2010(26).

[6]陈静然.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舞弊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月刊,2009(33).

[7]庄攀渝.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方法探讨[J].财政监督,2010(10).

猜你喜欢
会计报表证券化公允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中国公路(2017年6期)2017-07-25 09:13:57
完善新制度下高校会计报表体系的思考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2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山西农经(2015年7期)2015-07-10 15:00:57
资产证券化大幕开启
经济(2014年11期)2014-04-29 00:44:03
浅析公允价值的本质
河南科技(2014年10期)2014-02-27 14:09:36
浅析当前会计报告所面临的问题
商场现代化(2005年7期)2005-04-29 10:48:40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软件系统模式